拜登连说三声“不要”后,俄方回应
导读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近期,不要乌克兰在多地大举反攻,俄方回应俄罗斯则重新集结后撤部队,拜登“以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连说既定目标”。 此时,声后美国宣布再...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近期,不要乌克兰在多地大举反攻,俄方回应俄罗斯则重新集结后撤部队,拜登“以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连说既定目标”。 此时,声后美国宣布再提供6亿美元军事援助,不要支援乌克兰对抗俄罗斯的俄方回应势头。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最新一期的拜登《60分钟》节目中,美国总统拜登和主持人斯科特·佩利(Scott Pelley)谈到了乌军近期所取得的连说战果,却也认为这可能会带来危机。声后 当主持人询问拜登,如何回应俄罗斯总统普京“可能使用化学武器或战术核武器”时,拜登警告普京,在乌克兰遭遇(军事)挫折后不要使用化学武器或战术核武器。面对镜头,拜登连说了三声“不要,不要,不要。(Don't. Don't. Don't.)” 在这段采访播出之后,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明确回应指出,俄罗斯的核战略原则已写得清清楚楚,当前俄乌冲突不符合其中的任何标准。针对西方媒体和政客不断炒作渲染“俄罗斯可能对乌克兰使用核打击”的论调后,俄媒也再度介绍了本国的核战略立场及原则,包括何种情况下会确定使用核武。 CBS报道截图 近日,乌克兰除了在南部赫尔松战线外,在北部哈尔科夫战线也发起密集攻势,据称已收复多个地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9月12日称,从9月初至当天,乌军已控制东部和南部6000平方公里土地,乌武装部队的行动仍在继续。 9月10日,俄媒随军记者则报道称,俄军已从乌克兰东北部哈尔科夫州伊久姆等战略重镇撤退。俄国防部对此解释称,将在顿涅茨克重新集结后撤部队,“以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既定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普京已警告称,如果俄军受到进一步压制,莫斯科方面将做出“更强有力的回应”。报道称,这让人担心,普京可能在某个时刻动用化学武器或小型核武器等非常规手段。 当地时间9月17日,在CBS播放的一段《60分钟》节目片段中,主持人佩利就向拜登提出了相关问题:“我想知道,总统先生,如果他考虑使用化学武器或战术核武器,你会对他说什么?” “不要,不要,不要。”拜登连续说出这三个同样的词语,随后表示,若普京这样做,将会改变自二战以来的战争面貌。 拜登参加《60分钟》节目录制 视频截图 拜登称,若果真如此,美国的回应将会是“相应的”(consequential),但他拒绝透露细节。“他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这个世界上的‘贱民’(pariah),他们采取行动的程度将决定美国发出何种回应。” 据报道,拜登所参加录制的这一期《60分钟》访谈节目将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18日晚间7点半播出。 在拜登的这段采访片段播出后,俄方也作出了回应。当地时间9月17日,当被问及俄罗斯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时,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对俄新社表示:“读一读这个(核战略)原则,里面说明了一切。” 佩斯科夫代表俄方重申,俄罗斯的核战略原则是“不言自明的”,俄乌冲突不符合俄罗斯核战略原则中的任何标准。 “今日俄罗斯”(RT)则指出,根据俄罗斯的核战略立场,俄方保留使用核武器的权利:只有在“针对俄罗斯或其盟友使用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下”,以及在“威胁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生存的常规攻击的情况下”,俄罗斯才会使用核武器。 2020年,这一核战略原则还作了更新,又明确了两种可能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一是收到“关于发射弹道导弹的可信信息”,目标是俄罗斯或其盟友的领土;二是“控制核武器的关键基础设施”受到攻击,这可能会使核威慑无法发挥作用。 RT报道截图 自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媒体不断就俄罗斯可能对乌克兰使用核打击进行“推测”,主要理由包括,俄对乌采取军事行动之初,俄罗斯总统普京2月27日曾下令将俄军威慑力量调至特殊战备状态,以及普京4月警告外部势力不要干涉乌克兰局势,否则将使用俄最先进武器对此类外部干预作出“闪电般反击”。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曾声称,他“确信”俄罗斯可以使用化学武器或核武器在乌克兰赢得胜利,并呼吁世界为这种可能性“做好准备”。 不过,克里姆林宫方面多次坚称,俄罗斯不会对其邻国使用核武器。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扎伊采夫5月6日曾表示,俄罗斯坚决遵守核战争中没有赢家的原则,而且核战争绝不能爆发。 5月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局长伯恩斯在英国《金融时报》举办的公开活动中表示,现在没有任何实际证据表明俄罗斯打算动用战术核武器。但他却也同时声称,俄方承受不起输掉俄乌冲突的后果,美国仍应“密切关注”乌克兰战场上潜在的核威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最近发表
-
- 参柏洗剂质量标准提高研究(三)
- 歐洲博物館「收藏當代」的政策與實踐(下):荷蘭「熱帶博物館」在解殖浪潮中如何轉型?
- 魏晉風雲之東晉建立(二):張昌發起「荊州劉氏起義」,短短三個月掀起巨大浪潮
- 喝銀耳湯補充膠原蛋白? 營養師:吃這些食物才補得到
- 美國俄亥俄州一電影院發生槍擊事件 致1人死亡
- 【2022桃園電影節】專訪《凪》導演祝紫嫣:有些故事,拍攝出來是要跟自己和解的
- 《【牛津通識課01】美學》:美感評判不是某種普世通用的標準,而是根深蒂固出自你的文化背景
- 《好決策背後的潛思考》:動腦會議往往產生反效果,人在獨處時,想到的新點子通常比在團體時來得多
- 粤盈行食品:“连州菜心”抢不停
- 【專訪】科技藝術家黃心健:VR不一定要「看」,而是用身體來感受
- 随机阅读
-
- 石棉县新棉街道:做实“五盯紧五强化” 打通森林防灭火“最后一公里”
- 《該死的阿修羅》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以獨特敘事探討當代隨機殺人暴力議題
- 孫安佐二審判決後,為何沒有「有罪確定」?
- 黎蝸藤《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印度腳踏兩條船難成大國氣候,台灣處於未來的風暴中心
- 中使館:5名中國遊客在挪威登山時遇險 已獲救
- 從俄烏戰爭到台海危機,台灣興起「防災應戰潮」與越開越多的民間國防課
- 【2022桃園電影節】專訪《鍵盤俠》導演劉立:批判說教很無趣,讓網紅「教會你做人的道理」
- 滑稽中見真情,《我左眼見到鬼》:有幾愛呀,先識得嗰七日?
- “希望通过本次赛事更多人能爱上手球”_
- 中華足協章程修訂案「理事會女性保留名額」被投票否決,立委:男性思維仍主導台灣體壇
- 《克服倦怠》:當不斷努力總是被打回原點,其實「不處理」也是一種處理
- 1974年北投查宅滅門血案(二):兩種不同的血腳印和受害者家人詭異的反應
- 杭州女童坠亡案择期宣判,受害者父亲称保姆及家人从未道歉
- 深度心理學觀點的鬼怪與傳說:那些被投射為鬼的,既是自己同時又不是自己
- 林智堅宣布退選:盼選舉不要因論文失焦,由鄭運鵬接棒
- 1974年北投查宅滅門血案(四):面對疑點重重的「證據」,兇嫌給了另一套劇本
- 敘利亞霍姆斯省石油管道大火已被撲滅
- 【大人學】天天記流水帳真的有意義嗎?與你分享我記帳數十年的感悟,以及愛用的「極速記帳法」
- 墨西哥成為美中貿易戰破口?中企打造工業園區,物流一條龍向北美輸出家電產品
- 《【牛津通識課02】再生能源》:所有對環境衝擊的擔憂,都逐漸轉移到「第二代生質燃料」上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