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好決策背後的潛思考》:動腦會議往往產生反效果,人在獨處時,想到的新點子通常比在團體時來得多

文:泰勒.科文(Tyler Cowen)

錯覺推動我們繼續前進

若想無往不利,好決後就要將自欺視為一般性的策背處時常比緩衝,同時針對特定問題,潛思選擇性地克服自欺行為。考動

誘因上的腦會小小改變,會讓人們的議往信念大大改觀。例如過去十年來看見飛碟的往產事件大幅減少,或許是生反時來因為科幻電影已不像過去那般令人著迷,但我認為「手機和照相手機」的效果想誕生發揮作用。

「太空船在無法呼叫的人獨死亡區?而你竟然沒拍到照片?」

「對不起,親愛的新點通得多。他們用神祕的團體射線槍,讓我的好決後手指動彈不得。」突然間,策背處時常比故事變得有點難以下嚥。潛思最重要的是,人們更難欺騙自己,不光是愚弄配偶和朋友變得困難。研究人員針對外星人劫持事件進行研究,結論是:相信的人大多是發自內心。

我們可以在更多方面有所進步。許多人應該大量限縮出外辦事的次數,至少不該為辦完生活瑣事而高興。人往往為了逃避更困難的問題(例如拜訪一位憤怒的顧客、完成博士論文或修理屋頂),而寧願花一整天辦瑣事。當我們自欺地以為完成了某件事時,就是最危險的時候。我們的確完成了某些事,只不過是錯的事。很多小孩不用功準備考試,好在日後成績不理想時有藉口。

人在努力的時候,也有傷害自我的風險。因此,父母提高成績好壞的賞罰,不見得都能讓孩子有更優異的表現。當利害關係愈大的時候,孩子就愈感到壓力。為了消除心理壓力,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破壞的行為做出反應,他們不斷欺騙自己:「學校反正也沒那麼重要。」提高獎勵和懲罰,只會逼迫孩子做出更多自欺的行為,而且剛好是在他們最需要自省的時候。

通則是,試圖戳破一個人的錯覺,不見得能使他更好過。人們往往會因此轉向更不容易反駁、但傷害更大的錯覺。

在前蘇聯體制下生活,至少在某一方面是極其容易的。萬一某件事出了錯,蘇聯人民總是可以怪罪某件事或某個人(自己除外)。千錯萬錯,都是共產黨的錯。就連下西洋棋的選手 都拿此當藉口,因為大家都知道,無論是錦標賽或一對一的競賽,有時都得看「黨」的臉色。負面效應是,許多俄羅斯人愈 來愈能接受(甚至歡迎)政治迫害。

在精英領導的主張下,資本主義經濟體並不會為不良的表現提供相同藉口。當我們在資本主義下失敗時,會被引導去想,自己就是不如人,而這也許是對的、也許不對。一旦自欺能彌補有利的自我敘事之不足,就能發揮最大力量。

每一天,我會在快要把想寫的東西寫完之前停筆。我發現,以「飢餓」而非「寫光了」的心態啟動下一次寫作比較好,這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熱愛寫作並擅長寫作的人。說到底,我總想多寫一點。但如果需要用到這個小伎倆的話,或許我身為熱血作家的形象就不完全真實,否則又為何需要提早停筆? 儘管如此,這個小伎倆讓我寫更多,也更愛寫。

說到寫作,多數人最大的敵人是一整天都不寫,而不是一天內寫太少東西。如果有人一天能寫一頁的話,一年加起來就約有一本書,這樣的步調可真令人稱羨。因此我們作家需要建立「每天都完成一些東西」的形象,而自欺恰好幫我們如願。

購物,是我們在最需要的時候,將令人不快的訊息(我們的預算)從腦海中擠出來的關鍵時刻。大部分的人會有「隨便看看模式」與「購物模式」,一旦轉向購物模式,請小心。無論這個人看似多麼清心寡欲,都將引發狂亂的行為:大腦被啟動,一方面記錄獎賞的可能,同時貶低財務的潛在風險。用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的語言來說,大腦處理情緒、記憶的腦緣正處在「過熱」模式上,導致無法判斷花費所要付出的代價,於是開始瘋狂尋找東西來買。

不過這一切來得快、去得也快。一開始是基於慣性,如果不是病態的話,往往會再回到正常的狀態,只要在失控前跳脫即可。

如何掌控日常支出呢?把信用卡擺在家裡或許太冒險,畢竟我們不時還是會買些昂貴的東西。在此我提出兩個祕訣:

1. 讓你第一件買來的東西,在喜悅之餘,也帶著罪惡感。 別把它當成必需品,讓自己一開始便感受到良心譴責。當我們購買真正需要的大物件,再漫不經心地選擇小東西,往往容易失控。好吧,也許我們真的需要一件800美元的新西裝外套,但我們應該先決定可以任意選擇的領帶和襪子,而不是等到拎著外套走向櫃台,才決定買什麼領帶和襪子來搭配。

2. 光顧那種有多個不同結帳櫃台的店。當我們可以把所有要買的東西,一次帶到同一個櫃台結帳時,往往會花費較多。若得結帳超過一次,將使我們無法一鼓作氣完成購物,注意力便會轉向成本和價格上。的確,錯覺使我們繼續前進,但有時我們需要更為殘酷的自我測試,即使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當我在對博士生講授總體經濟學時,會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我要學生為彼此出模擬考題,並把問題貼在網站上,但無法透過網路連結。每個人都可以隨意檢視這些問題,直到開始做模擬試題,才將這些問題公開。

接著,學生必須利用空閒練習這些問題。然而有太多學生只是仔細閱讀、默想、討論,之後就「覺得」已經掌握這些問題了。我要學生請一位朋友或配偶,在無預期的情況下挑出五個問題。這些學生要在模擬考的條件下,在預定時間內作答。

重點在此:大部分的人讀書並非都有成效。他們讀書是為了感覺自己有努力,對自己有更好的觀感,不見得全是為了出人頭地。他們眼神空洞、盯著紙張好幾個小時,只對自己懂的東西點頭。學生應該花更多時間解決或回答問題,而且通常是在模擬測驗的限時狀態下。應該這樣才對。沒錯,但重點是這麼做會傷人。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