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寶鴻
別用你的羅寶期待限制孩子的發展
人類與生俱來就有探索環境、適應環境、安定挑戰環境、教養征服環境的學教人類傾向。他必須透過與環境互動,育孩才能完美自身的重點心智與人格建構。所以我們常發現孩子在這階段會有一種狀況:大人愈抗拒,不會孩子愈持續。羅寶你愈不想孩子做的安定,他就愈想要做。教養他想要克服困難,學教完成自己的育孩生命演化。
有次我到一位媽媽家裡進行觀察,重點她有兩個孩子,不會一個是羅寶2歲半的姊姊,另一個是大概11個月大的弟弟。觀察開始時,姊弟倆正在吃午餐。結束後,媽媽就開始在客廳的圖書角講故事給2個孩子聽。
姊姊聽得很專心,但弟弟聽了一陣子後就心不在焉,開始環顧四周。突然,他看到一個感興趣的東西在牆邊,於是就往那邊爬過去,一直爬到客廳角落的掃地機器人面前。他雙手握著它在地上轉動,按著上面的按鈕,聚精會神的探索著眼前感興趣的事物。媽媽看到了,一邊繼續講故事,一邊走到弟弟旁邊,把他抱回圖書角坐著,讓他繼續聽故事。
但不到一分鐘,弟弟又爬到掃地機器人面前,雙手握著它在地上轉動,按著上面的按鈕,想要繼續探索。於是,媽媽再次過來把他抱回圖書角坐著,讓他繼續聽故事。
如此,媽媽和弟弟就展開一場無聲的角力:弟弟想要探索掃地機器人,但媽媽想要讓他聽故事,5、6次下來,似乎彼此都不願意讓步。媽媽之所以會一直把弟弟抱回去聽故事,我猜想是因為她心裡有一些觀點。可能她認為「聽故事」就是應該要專心,而且「聽故事」比「玩掃地機器人」更重要。
所以她的期待是「弟弟要專心聽故事」。
但另一方面,弟弟內心卻是被生命最原始的衝動(人類傾向)驅使著,他當下想要去探索環境、了解環境,而不是故事欣賞或語言學習。他的期待是去了解眼前這台掃地機器人,而不是去聽媽媽講故事。我猜想弟弟應該在家裡有看過這台掃地機器人自己走來走去吸地,所以感到很好奇吧!
但是大人若不了解孩子的內在發展需求,又有自己對孩子的期待時,很容易就會限制了孩子的內在衝動,硬要孩子去滿足自己的期待。結果就是「大人愈抗拒,孩子愈持續」,通常最後是兩敗俱傷,以悲劇收場。
當天的結局是:媽媽乾脆把掃地機器人收到櫃子裡關起來,讓孩子無法再看到、碰到。不過收起來之後,孩子也沒有如媽媽所期待的乖乖聽故事,而是繼續爬來爬去,找著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由於我當天的角色純粹是一位孩子觀察者,所以並未對媽媽給予任何建議。但如果可以,我想我會跟她說:「孩子的內在導師,正引領著他往幫助自己生命發展的方向前進。他正探索著環境,尋找能回應他內在發展需求的工作。這是神聖且莊嚴的生命歷程,我們成人未必幫得上忙,但至少我們可以給予祝福,並從旁觀察,耐心等待孩子找到能回應他的事物後,允許他、守護他全情投入內在生命與外在世界連結的自我建構過程。」
蒙特梭利博士說,「跟隨孩子(Follow the Child)」是成人希望幫助孩子生命發展最應該做的事。因為對孩子有幫助的,未必是我們主觀的詮釋(他現在應該聽故事),而是眼前看到客觀的事實(他想要玩掃地機器人)。
孩子顯露給我們看到的,往往都是他獨有的生命發展祕密。我們應該嘗試看懂他、尊重他、允許他。
為孩子示範物品的正確使用方式
講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提出一個問題:「孩子如果不會用,會把東西弄壞耶!難道就給他自己玩,把東西弄壞掉嗎?」
確實,我們常發現當孩子不知道怎麼使用一件物品時,通常會有固定的標準操作步驟,就是「咬、打、敲、甩、丟」,這樣東西可能會被弄壞,我們該怎麼辦呢?其實,孩子之所以會碰觸環境周遭的物品,並不是想破壞它們,而是想了解它們,並學會如何正確使用,讓自己能融入所屬的環境。
蒙特梭利博士曾說,孩子會以不正確的方式使用物品,通常是因為他們還沒學會正確的使用方式。所以,如果我們能以符合孩子成熟度的方式,教導他如何使用,並緩慢清楚的示範,那他在觀察示範時就會變得專注。當我們讓他練習的時候,因為有明確的目標,他會更有意識的控制自己動作,動作因此變得更精細,不會出現毫無章法、亂玩的情形。若大人有這樣的觀念,那麼孩子拿到手上的東西,都可以成為幫助他發展心智的「教具」。
以手機為例,我兒子羽辰大概在1歲時第一次看到我的手機,想用手去拿,我便告訴他:「羽辰,這是爸爸的手機,我示範給你看怎麼把手機打開哦。」
然後,我就會按手機的主畫面鍵,讓螢幕亮起來。這時他看到螢幕亮起來了,就睜大眼睛看著我。
我就說:「羽辰,你想要試試看嗎?」我把手機螢幕關掉,讓他按主畫面鍵把螢幕打開。第一次練習的時候,他重複了6、7次。之後,當他看到我或太太的手機,就會去按主畫面鍵打開手機,不曾拿起來丟或甩過。這證實了我們的理論:當孩子懂得怎麼正確使用一個物品,就不會用錯誤的方式來操作。
再來是電視遙控器。羽辰大約1歲5個月大時,第一次在爺爺房間看到電視遙控器,想要去拿,我就跟他說:「羽辰,這是電視遙控器,我示範給你看怎麼把電視關掉哦。」
我向他示範怎麼按遙控器右上角的紅色大按鈕,一按下去,原本開著的電視就關起來。看到電視機螢幕黑掉、突然沒有聲音,兒子又睜大眼睛看著我。我跟他說:「你看,我把電視關起來了。現在,我要再按一次這個按鈕,把電視打開。」
我又按了按鈕把電視機打開,接著把遙控器遞給兒子,讓他練習。這時候,他專心控制著自己的小手,重複練習這動作。之後每當看到遙控器,他就會練習開關個2、3次,然後再去做別的事。又練習幾天之後,他就不再按了,因為他已經藉由探索的過程適應了環境,並且昇華自己──習得如何使用遙控器的新能力。
我兒子在2歲3個月左右,就已經懂得在家裡幫我們開音響播音樂。我們有教他怎麼按「on/off」打開音響;接著拿光碟,按「open/close」把光碟槽打開,將光碟放進去,然後再按「open/close」關起光碟槽;最後按「play」開始播放。如果聲音太大,他還懂得輕輕轉動音量的「volume」鈕,讓聲音變小呢。
記得某次的親職講座中場休息時間,一位媽媽過來問我問題。她是一位幼教老師,但覺得自己的孩子很難教。她對我說:「老師,我很喜歡你講的內容耶,其實不瞞你說,我也是幼教老師,但是最近有一些困擾,想請你給我一些建議。」
我說:「好啊,是學生的問題嗎?」她回答:「學校都沒問題啦,我覺得有問題是我的孩子啦!」
我有點疑惑的問:「怎麼了?」她說:「我的孩子現在4歲半,愈來愈不聽話啦!家裡愈不准他碰的東西,他就愈故意要拿。他會趁我們沒注意的時候拿來玩。當我看到他在作怪的時候,就提醒他:『喂!不是跟你說那個東西不可以拿嗎?』他就會故意把東西丟在地上,然後跑掉。」
她接著劈里啪啦的講:「還有啊,他很想要玩我老公的音響。我老公對音響很寶貝,不准他碰,但他有時候就是不聽話,想要去開,結果我老公知道了就會揍他一頓。有一次啊,我們去朋友家裡,他家裡也有音響。結果,我兒子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竟然跑去開別人的音響,還不小心把音響的光碟槽給弄斷。唉!我們就打了他一頓。老師,我們真的很困擾,要怎麼教他才會聽話?」
這位媽媽講到這裡時,我看著她說:「媽媽。」然後停頓了5秒。這個停頓,讓她的抱怨停了下來,心也定了下來。她專注等待著我要說的話。
我看著她,緩緩說道:「媽媽,你覺得他從小到大,是在一個自由的環境裡成長,還是在一個很多限制的環境裡成長呢?」媽媽想了一下,有點不好意思的說:「呃......是限制比較多啦......但,這些也是他不應該做的事啊。」
我問她:「例如呢?什麼是不該做的事情?」媽媽回答:「很多啊,譬如說開檯燈啊。」我聽了有點疑惑,問:「開檯燈?」她說:「對呀,因為他會把它給拉下來啊。」
我再次向這位媽媽確認:「你說你的孩子幾歲?」她回答:「4歲半。」我對她說:「媽媽,我兒子在1歲多的時候,就會自己開關檯燈了。」這位媽媽有點驚訝的問:「他不會把檯燈扯下來嗎?我們家就是因為這樣,打破了一個檯燈。」
我說:「我兒子在1歲時第一次自己開檯燈,也會把檯燈扯下來。但孩子的重點是想學會怎麼開關檯燈,而不是故意想把燈扯下來。所以我的做法是,把檯燈放在他房間裡一個比較矮的櫃子上,讓他可以自己練習開關檯燈。我們還在周圍鋪了軟墊,就算他力道控制得不好,把檯燈扯了下來,也只是掉在軟墊上,不會打破。練習幾次之後,他就懂得怎麼開燈與關燈了,不會再把燈扯下來。」
我停頓了一下,然後向她強調:「所以教育的重點,是幫助孩子學會做他想做的事,而不是他不會做的事就不給他做。」
媽媽聽到這裡,有點恍然大悟的說:「哦!」
我繼續說:「我兒子在2歲多的時候,就懂得自己開音響並播放音樂了,還會調音量。所以重點不是我們覺得孩子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而是要透過觀察去了解孩子想做什麼,並幫助他去做到,回應他的內在發展需求。」
講到這裡,休息時間已然結束,準備要進入第二節課。這位媽媽向我答謝後就回到自己座位上。在開始前,我沉默低下頭,給自己大約5秒的時間,預備上課的情緒。
然而,當我閉上眼睛時,想到這位媽媽說他們是如何對待無辜的孩子,突然心裡感到有點難過與不捨,而腦海裡浮現出一句話:「這不是孩子的錯。」
我心裡默默祈禱,願有更多父母懂得孩子的內在發展需求,以更正確的方式來回應孩子,讓他們的成長更正向、更幸福。
相關書摘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小孩看到大人都不打招呼,如何才是正確的引導方式?
書籍介紹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蒙特梭利、薩提爾、阿德勒 看懂孩子內在需求 培養正向、自信、穩定好性格》,親子天下(教)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羅寶鴻
用愛蒙特梭利,正向陪伴,以同理與覺察安定孩子與自己的內在。從理論到方法,從孩子內在發展、有效溝通到情緒自由,寶鴻老師教你如何教養孩子不NG,親子關係大提升!
寶鴻老師身為蒙特梭利專家、同時也是一個小男孩的爸爸,除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外,透過粉專經營,累積大量與爸爸媽媽線上討論教養疑問的經驗,同時也在日常教學中,閱「孩」無數,是爸媽在教養路上,最信賴又溫暖的好夥伴。
不論你的孩子是學齡前或是小學生,各種教養困擾,都能在這本書找到解方。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