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耀文
2022年的倫敦英國BFI倫敦電影節完全恢復實體舉辦(去年仍是實體和線上混合舉辦),在包括英國電影學院南岸中心(BFI Southbank),電影以及倫敦市中心多個電影院盛大舉行。節下經驗
儘管已經正常實體舉辦,實地視野倫敦電影節仍保留了線上觀影資料庫,參展只要參展影人同意,分享獲選作品即可突破時間、拓展台灣空間的影視與創限制,同步在線上被註冊參展的工作業界人士觀賞。

筆者今年因參與台灣短片作品《殺風景》(SAPPUKEI)入選實驗觀摩單元(Experimenta)而受邀參加倫敦電影節,本文記錄下此行出自個人觀點之經驗側寫,電影希望提供業界朋友作為參考。節下經驗
由我的實地視野朋友王鈞和Hikky共同執導的短片《殺風景》去(2021)年底接近完成,經過一番討論,參展我和朋友Hsiang一同加入了本片團隊,分享成了最終塑形和決定影片生命方向的監製角色;而我,延伸應用先前的工作經驗,也兼任負責本片的國際影展和發行,開啟了屬於《殺風景》這部短片的旅程。
《殺風景》片長約莫18分鐘,從頭到尾沒有明顯定向、無可明確辨識之敘事時間軸,其風格、形式和類型皆難以定義,像是一趟蛻變塑形的內(外)在旅程,也像難以明說某種感應的過程紀錄。
我們將之定位成實驗電影(Experimental Film),這是我們必須面對大眾所做出的決定,並自今年初起投遞了多個大型綜合型影展,也試過國內外的紀錄片影展,因為兩位新導演過去並未積累太多個人作品,第一輪投遞未有斬獲,並不太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