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下課後誰跟你說英語?想打造雙語國家不能只靠全英授課

文:洪聖斐(大學教授)

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下課想打制度誘因下,各大學校院紛紛要求各系所中心推出一定比例的後誰全英授課課程。我剛好是跟說第一批負責開課的教師。

事實上,英語語國英授早在40年前我就曾經接受過全英授課,造雙並且在將近20年前就參與過相關的靠全課計畫。

想要把英語當第二語言,下課想打需要先營造環境

我15歲主修英語、後誰副修德語,跟說學校的英語語國英授政策是外語課程一進教室就全程只講外語,不講中文。造雙老師們用英語解釋英語,靠全課用德語解釋德語。下課想打經過一兩個月鴨子聽雷後,後誰突然能脫口就是跟說整段外語,自己也嚇一大跳。

然而在9學分的英語和9學分的德語之外,其他共同課程(歷史、地理、公民、四書、軍訓、體育等)則仍是以中文進行。當時一些非外文系畢業或沒有外國生活經驗的老師如果開口說英語(或是其他歐洲語言),往往遭到同學們挑剔發音和文法不正確。

本世紀初結束國外進修返台後,第一個工作也是回母校服務。當時學校為擴大英語學習環境,鼓勵各行政單位都使用英文,當然也期待更多非語言課程也都以英語授課。

然而同學們面對英語能力不強的教職員工時,很快就放棄。

當時禮聘來台的顧問走訪各教室後,發現非語言課程的老師們普遍有基本文法錯誤(單數主詞用了複數動詞、搞錯時態等),甚至稱不上流利,就更不要期待發音正確。

非語言學系的同學在以全英語學習專業課程方面則面臨英語能力欠佳,專業領域也不懂的雙重窘境。有時會出現好像有在上課,但事實上授課者表達能力有限,學習者茫然不知所措的情形。即便是一所以外語為主的學校,也不容易營造全英環境。

當時我負責國際交流,曾經寫計畫爭取到一筆經費,篩選全校前1%的學生集訓,以英語學習全球關懷議題,讓他們自己準備舉辦一場國際研討會,以及會後的參訪行程。

由於這群學生本身英語能力就是全校最佳的,學習動機也強,在帶他們接受各種社會科學相關領域的訓練時,並沒有遇到太多困難。

什麼課程會適合全英授課

十幾年前到公立大學擔任通識課程教師後,各校也開始醞釀推動全英授課。我在媒體識讀、台灣政治經濟、全球化等課程都曾試著切換成英文講述。結果大部分的同學紛紛表示沒有自信。

也因此,我後來選擇配合學校和國家政策開授的全英課程,主要選擇台灣史相關內容,原因是本地同學已經有基本概念,外籍交換學生也比較感興趣。也較不會遭遇選課人數不足,課開不成的窘境。

學生們在匿名的Dcard上出現過一段有趣對話。甲生留言問:「請問台灣與全球化(洪聖斐)會很難聽懂嗎?」乙生回答:「老師講得沒有很快,但我還是聽不懂,給你參考一下。」丙生則回覆說:「上課內容其實也是我們學過的東西再加廣一點跟變成英文而已,學妹加油~」

由此可見,學生們對於一門課程的內容如果能有基礎先備知識,用全英語授課的障礙不大;反之,可能一下子就跟不上進度。詢問學生在EMI課程遭遇到的困難,不少人反映出在認識的詞彙不夠。

如果老師沒有將專有名詞寫在黑板、略作解釋,學生很容易還在思考老師前一句話到底在說什麼,老師就已經講到下一頁PPT去了。挫折感很容易讓學生放空,甚至乾脆看其他科目或玩起手機。

學生大多能按照要求,每周以英文撰寫Memo並回應討論主題。然而許多人依舊使用著中文與組員進行對話。上台報告時,絕大部分的同學只敢照著PPT逐字唸;不用逐字稿,看著圖形或關鍵字就能發揮者少之又少。

教學評量中,絕大部分同學認為:「全英語的教學方式對我專業英文能力之提升有所幫助。」也有人寫道:「使用全英文上課也是一種新奇的體驗,老師的用字也不會過於艱深,讓我也精進了英文能力。還有實地走訪領事館的課程也使我印象深刻。這堂課的內容和老師的教學,我覺得真的非常棒。」

EMI與EFL/ESL之間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主事者和學生,將EMI的本質「英語作為一種教學的工具/教學的語言」(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與用來精進外語能力的「英語作為外語」(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和「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ESL)混淆了。

EMI固然應該在內容的傳遞、師生互動、學習及學術支持教材、學習成果展示與評量100%使用英語,但著重的不應該是字彙的累積、文法正確、發音標準、口語表達流利,以及對文章的翻譯,而是鼓勵同學使用不那麼完美的英語,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換言之,EMI和EFL/ESL的教學宗旨不同,任務也不同,教育界應該釐清這兩類課程的基本差異。

以EFL/ESL幫助學生累積並精進英語能力,另以EMI幫助學生使用英語去掌握更多知識。畢竟,在未來進修或職場上,EMI的訓練可能更實用。

下課後誰跟你說英語?

任何政策要想順利推動,首先要注意的是環境能否相容。語言學習需要的不只是上課那幾十分鐘,而是下課後周遭環境是否使用這個語言。不少人耗費多年學習第二外語,在台灣沒有使用的機會,久了也就幾乎忘光。而英語又何嘗不是如此?

「2030雙語國家政策」想要落實,重點不是每大學開了多少比例的全英教學課程,而是下了課誰跟你說英語。

重點也不是讓學生講多標準的英語,而是讓學生在自覺英語程度不怎麼樣時就開口講。如此,才有可能打造一個「大家說英語」的環境,「雙語國家」也才有機會成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