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隐姓埋名17年,只为……—新闻—科学网
他曾是过隐举世瞩目的科研明星 却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他隐姓埋名十七载 只为给新中国造出核武器 他就是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今天,姓埋新闻缅怀王淦昌 他是名年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25年,18岁的科学王淦昌心怀 “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之志 成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生 △1929年,次诺王淦昌在清华园。奖擦肩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王淦昌前往德国留学,过隐继续研究物理 他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 常常在研究室待至深夜 1932年,姓埋新闻王淦昌听完一个学术报告会后 对报告中涉及的名年物理现象和结论 提出了质疑 同时又想到了一个新的实验方法 欣喜万分的王淦昌 两次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却被导师拒绝 之后,英国物理学家 采用了与王淦昌类似的科学实验方法 发现了中子 获得了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第一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左二为王淦昌 1942年,美国《物理评论》杂志刊登了 王淦昌的次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 这篇论文引起了轰动 由于国内实验条件有限 他未能付诸实践 1953年,美国科学家莱茵斯 受到这篇论文的奖擦肩启发 第一次在核反应堆中捕捉到了中微子 在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王淦昌又一次错过了 1959年,王淦昌带领研究小组 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震惊世界 当时外界认为 王淦昌获诺贝尔奖只是过隐时间问题 但他选择了放弃 受命回国秘密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并改了名字 王淦昌变成“王京” 他说:“我愿以身许国” 1960年,面对国家的迫切需要 王淦昌毅然放弃自己的研究方向 转向核武器研究之中 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为研制核武器改名时 王淦昌毫不迟疑写下了“王京” 掷地有声地说:“我愿以身许国” 从那以后,科学家王淦昌“音讯全无” 大漠深处多了一个叫“王京”的研究员 甚至连他的家人 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 50多岁的王淦昌 是试验基地里年纪最大的科学家 他克服艰苦条件,所有试验亲力亲为 经常是一个馒头一杯水 吃完就立刻投入工作 △王淦昌的木箱,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61年到1963年 王淦昌领导了上千次 原子弹起爆装置的炸药爆轰试验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王淦昌随着沸腾的人群从掩体里跑出来 激动地挥动着双臂 流着热泪欢呼: “成功啦!我们成功啦!” 此后,王淦昌又秘密参与了 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8年 王淦昌告别了“王京”的身份 回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从1961年到1978年 王淦昌“隐身”17年 用实际行动践行以身许国的承诺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大漠归来,王淦昌已白发苍苍 但他依旧心系科研 1986年3月 为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王淦昌会同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 提出“863”计划建议并获中央批准 “863”计划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促使发展高科技成为 实现我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 △“863计划”四位倡议者合影(左起: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 除了搞科研 王淦昌还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 1982年,王淦昌把获得的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000元奖金 全部捐献给原子能所 他在信中写道 “我自愿将奖金全部捐给原子能所中、小学 愿娃娃们茁壮成长 好为原子能事业多做工作” 1999年,王淦昌被授予 “两弹一星”元勋功勋奖章 然而,他却没能亲手接过这份荣誉 1998年12月10日 王淦昌逝世,享年91岁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 王淦昌用一生书写了 一个中国科学家的无私与担当 致敬国之脊梁 上一篇 下一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2/10 9:53:59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他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次诺隐姓埋名17年,奖擦肩只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