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關鍵專訪】清大招生策略中心研究員看考招新制:學習歷程檔案最大的特色,是能夠看到學生的「成長性」

今年(2022)升大學的關鍵夠畢業生,剛好是專訪招生中心最108課綱上路後第一批高中3年都採用新課綱的學生,加上111年考招新制的策略成長變化;因此關鍵評論網特別製作了一系列的訪問,從不同的研究員角度切入新制在高中升大學階段的影響。

在之前的考招訪問中,我們已經採訪了招聯會執行秘書、新制學習性雄中校長、歷程補教業者,檔案的特到學分別從政策制定者、色能生高中教學、關鍵夠民間相關產業等不同角度,專訪招生中心最去看新制。策略成長接下來這篇訪問,研究員我們將從大學系所選才的考招角度,來探討新制上路的新制學習性影響。

這次我們訪問的對象,是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的研究員彭心儀(後面稱「彭老師」),彭老師同時也身兼教育部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因此我們從彭老師的身上能夠同時從兩個不同的角色,來審視新制對大學選才的影響。

在訪問一開始,彭老師先跟我們解說「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的角色定位。過去台灣的大學招生,都是由各個系所自行辦理,由系所教授來審查。不過在國外,歐美的大學多半由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辦理招生,由專業的招生人員來負責審查。彭老師解釋,這有點像企業由專門的人資來負責選才的概念。

因此「清華大學招生策略中心」(後面簡稱「招策中心」)就有點類似清華大學在招生上的「人資主管」這樣的概念。招策中心跟清大各系所之間,是互相協調合作的關係。不過招策中心的目標,也是希望能引導各系所,未來往國外「校招生」的模式發展。

大學希望招收什麼樣的學生?

接下來彭老師進一步解說,在國外的校招生,各校都會在網站上公開,該校希望能招收到「某某特質」的學生。以清華大學為例,清華大學目前希望招收的學生,便是具有「成長型特質」的同學。所謂成長型特質的學生,就是具備「目標清晰、相信努力就會達成目標、遭遇錯誤或失敗也不會沮喪」這些特質的孩子。

除了成長型特質,清華另一個重視的是「跨領域學習」。清華大學從105學年度開始,就不斷地推動跨領域學習。在相關政策推動後,約有5分之1的清華畢業生,會取得資格,在畢業證書上面標註具備「跨領域專長」。

總和上面兩大重點,清華大學招策中心希望在升大學的選才階段,就能標注出具備「成長型特質」跟「跨領域學習」能力的學生。因此招策中心在事前也會跟各系所作概念溝通,請各系所在整體的概念下,去找出各系所想要的人才。彭老師比喻,這就像一間大公司,每個部門會需要不同的人才,但整個公司選才,仍是會依據一個整體的願景。

為了讓我們更清楚了解清華大學的「跨領域學習」,彭老師更深入說明,假設一個中文系的學生,他的「第一專長」會是30個學分。也就是清華大學會請每個科系從課程中抽出30學分最精華的部分,作為「第一專長」。清華大學會鼓勵學生,在自己的第一專長之外,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就可以申請他有興趣的其他科系,例如經濟系,然後也修完那個科系最精華的30學分課程,便是那個學生的「第二專長」。

彭老師解釋,一般大學畢業生畢業會修完128個學分。而具備「跨領域專長」的學生,就是修完30學分「第一專長」30學分「第二專長」,以及另外30學分像英文、體育等「校定必修」,其他的則是其他選修跟通識課程。以剛剛假設的例子來說,那位學生畢業後,畢業證書上就會標注第一專長是中文、第二專長是經濟。

清華的「跨領域專長」跟傳統「輔系」或「雙主修」的差異在於畢業學分的數量。採取跨領域專長畢業的學生,畢業學分跟一般大學生一樣是128個學分。而修輔系,則需要修完148個學分,雙主修則要168個學分。因爲現在知識的迭代率太高,因此清華才設計「跨領域專長」讓學生在4年畢業的同時,也能兼顧跨領域學習。

在解釋完清華大學的學的跨領域專長制度後,彭老師說明,正是因為清華想招收具備這樣特質的學生,所以會回過頭去,希望在招生選才的階段,就能夠從「學習歷程檔案」裡,找出有這些特質或能力的學生。

1fwylnlcfnmt10q3ikvpwz4ulqdsba清華大學校門|Photo Credit: 清華大學

大學端想從「學習歷程檔案」裡看到什麼?

像是要找「目標明確」或是「成長型特質」,會特別從學生的學習歷程自述裡去看他申請某個系所的動機。然後要驗證他是不是只是說說,就會從學習歷程檔案裡去看他在背後做過哪些努力。

例如他想選經濟系,那他高中三年的修課紀錄、多元選修、專題等部分,是不是都有往這個方向在走。評選的重點就是學生設定目標後,有沒有一步一腳印的走到他聲稱要達成的目的。

彭老師也提醒,學習歷程檔案的重點,是呈現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狀況。在探索過程中,沒有完全對應到他申請的科系也沒有關係,但至少不要差太遠。所以高一的時候,高中會有「學習諮詢師」作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幫學生做性向測驗,找出可能有興趣的領域,大致規劃出一個學習路徑。

不過就連大人的興趣跟職涯發展也會有變動,更不要說15、6歲的高中生。所以彭老師表示,學習過程中有些「變化」其實是大學可以接受的,只要學生能夠提出一個合理的、合邏輯的選擇過程,去解釋他為什麼會做出學群的轉換。

只要有一個清楚的邏輯,讓大學知道說中間雖然遭遇失敗,但學生也做了什麼樣的努力,讓大學這邊能夠了解中間過程變化的「情境脈絡」是什麼。這樣就算最後申請的科系跟學習歷程沒有對應上,大學這邊也是可以接受。

至於到了高中階段,還是對自己的目標跟興趣不太清楚的學生。彭老師建議這樣的學生,探索不是壞事,但要讓大學知道你在探索的過程中學到什麼,嘗試了什麼。然後這些探索的經驗,如何變成你在邁入下一個階段的養分,讓你可以持續走下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