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玉婷
《殤否》起初沒有「否」字,台漫痛苦還只是殤否殤指雖《殤》。殤指的作者之死是未成年之死。
不順遂的成年青少年階段,會展現何種樣貌?面臨內心無數掙扎,活下有些時候悲傷痛苦,台漫痛苦有些時候沮喪無力,殤否殤指雖也許有人曾經想過一了百了,作者之死這個年紀的成年人若心已死,就如同殤。活下Gene計畫以此為題創作許久,台漫痛苦不過後來,殤否殤指雖她希望自己能畫出藏在脆弱無助底下的作者之死一絲晦暗光亮,於是成年添進否字,變得像是活下自我提問:「難道就那麼逝去了嗎?」
畫筆下,關於茫然無助的青少年們
Gene從小喜歡畫圖,高中階段接觸同人誌,和學姐跑販售會,至今不時會推出原創或二次創作新刊。後來在Comico刊載長條漫畫,並和長鴻出版社合作,以每年一本的頻率推出漫畫單行本,此次Gene嘗試下筆的故事,相較過去幾本商業刊物,內容略顯沉重。
Gene開始構思的想法很單純,她認為,低潮會遍布在人生各個階段,如果低潮發生在容易迷惘的未成年時期,「面對許多問題,你還不具自主權及獨立能力,思想也不夠成熟,那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的小孩在面對某些事,想法好像會特別極端,可能成年後回頭看覺得事小,但當時的他們沒辦法想得那麼遠,他們的想法都很純粹。」
在《殤否》有三名主要角色,王子謙活潑開朗、路書凡冷淡孤僻、劉心彤溫和親切,不過翻向背面,角色們各自卻要正視家庭關係、貧窮與同儕冷霸凌帶來的煩惱:王子的衣服布料底下藏有大量傷疤、阿書為了生活費打工奔波、心彤努力迎合同儕但被譏笑,而故事描繪三人在平凡的高中生涯中,窺見彼此傷痛的心思和互動。
青少年的情緒流動,往往是幽微而細膩。對Gene而言,《殤否》是她最掙扎畫下的故事,她必須摸索清楚角色性格,才能讓角色外表和內在的矛盾自然顯露。例如,王子明明很痛苦,但當下就是會笑臉迎人;阿書性情尖銳、不言苟笑,遇到事情時,反而是能哭出來,直接宣洩情緒的一方,而且也相對其他人積極正向。
其中,乍看外向樂觀的王子謙被定位成主角,反差最大,他洋溢明亮笑容,古道熱腸,拉著書凡幫助被同學排擠的心彤慶生,然而回到家庭,他卻遭受家暴和情緒勒索,加上施暴者是生病的父親,雖然很痛苦,「可是他會想,我承擔痛苦是在替家人分擔⋯⋯所以在我的視角裡面,王子的熱心雞婆,都是種逃避的行為,他透過關心別人去忽略自己。」Gene說。
想讓漫畫成為一場「人生相談」
即使如此,Gene想創作的青春物語,並非一股腦倒向黑暗的題材,而是「人生相談」。她指出,《殤否》是一場對人生的質問,她想畫的不是誰有多悽慘,而是想畫出每個人讀完,都會覺得自己好像遇過、好像見過,盡量貼近生活,從枝微末節的掙扎與徬徨中,衍生而出的自我對話。
以心彤面對的同儕問題為例,被冷淡忽視的她沒有遭受肢體暴力,看似不嚴重,卻又難以言喻內心的孤獨。有的青少年遇到冷霸凌,會反省自己是不是在無病呻吟,或者想到有人過得更糟糕,那自己的痛苦,也許不過無足輕重?「我想畫的,就是那麼中間、難以定位的事情。」貌似最無所謂,可是又最常發生,Gene期望能盡量在讀者心中引發共鳴。
回顧故事第一話,Gene透露自己重畫三次才定稿。路書凡和王子謙猶如矛與盾,阿書很獨立,做事強勢,像尖矛;王子把心事都藏起來,如硬盾,在先前版本中,因為無法認同彼此的價值觀而大打出手,不過打完一架後,在她心底,兩人的關係又更差了,而且未來也很難好起來。
「我沒辦法在八回的篇幅中讓他們和解。」這不是她期望的發展,她希望為故事帶來一絲絲未來的可能性,經過調整,第三個版本誕生,雖然察覺朋友有心事,但「所有人都不說破」是Gene認為最自然的展開。
角色們身處反覆流淌於光影的學生年華,Gene在漫畫第四回為故事增添一筆溫馨的慶生救援行動,有讀者感覺情節浪漫不現實,但她認為,情節真實,和她希望有人可以拯救角色們是兩回事。有人帶走心彤,讓她免於尷尬和嘲弄,願意為她慶生,Gene笑說,真的太好了。
「因為,現實中不一定有人會來救你呀!」她提高音調,接著靦腆地解釋:「可是我就很想畫出,『那說不定有啊』,就和主題的否字一樣,別否認得這麼肯定,說不定就有,希望有,會有的。」
沒有真正的長大,只有持續成長
談到青少年時期,Gene坦言:「我可能不是人家說『很順遂』的那一方。」儘管有將自己一部分的體悟及價值觀投射到作品,但她強調,自己並非想去控訴,只是在下筆時不斷回想,當年不成熟的自己,對世界萌生的反感是什麼?後來她發現,那樣的想法其實是「正在長大的過程」。
漫畫中,上課撐著臉發呆的阿書心想,過了生日,踏進18歲的成年線,就算長大了嗎?而對Gene來說,沒有真正的長大,只有持續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沒辦法定義一個人到了怎麼樣的程度才是長大,雖然不清楚長大的概念,可是我們還是嘗試要繼續成長,生活就是這樣而已。」
故事最終話,時常向阿書欲言又止的王子坦白了,他一直以來想說的話,其實是「我們要不要一起去死?」面對內在無從修復的撕裂感,或許對於十七、八歲的青少年,死是一種解決痛苦的最快手段。不過Gene同時不斷在故事中暗示,「要不要活下去看看?」
小學時曾有與同儕不愉快的相處經驗,Gene升學後來到新環境,很幸運地發現大家人都很好,還交到親密好友,這是當時年幼的她難以想像的狀態,正因經歷如此落差,她發現,如果不繼續走下去,就沒辦法遇到轉機,「世界上就是那麼黑暗那麼痛苦,雖然傷痛在那裡,可能往前走也一樣,但是『說不定會更好』。」
「你一直在很努力生活,希望生活愈來愈好,所以在真的變好的那一刻,比如結交好友、發生更有趣的事,你會真切感受到快樂。當你想要變好時,就會處在想要變好的過程,變好不是一種人生目標,體驗變好的過程才是。」Gene淡淡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