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製造聖經》導讀:聖經可能充滿人為謬誤,但文本的有限性,不必然會限制真理的無限性

文:邱凱莉(台灣神學院副教授)

【導讀】《製造聖經》所贈予的製造制禮物——給熱愛自由思考、喜愛思辨、聖經聖經勇於探詢真理的導讀但文

葉爾曼的英文著作Jesus, Interrupted中文譯本《製造聖經》在台灣出版面世,我誠摯推薦給喜愛批判性思考、充滿面對信仰課題勇於質詢提問、人為熱愛探究真理的謬誤深度思考者。宛如這本書的本的必英文書名般,它在我異常忙碌著例行性的有限工作時找上我。而它以一個很特別的性不性方式打斷了我的日常工作,讓我忍不住停下來想要跟葉爾曼對話。會限

《製造聖經》的無限內容主要是關於聖經批判理論中的歷史批判法,以及這個研讀聖經的製造制方法所形構對信仰的挑戰。歷史批判法是聖經聖經一系列方法論,用以檢視聖經文本的導讀但文起源,以及其他同時代文本的充滿關係,以形成批判性的閱讀聖經方法,目的是盡可能接近「原文」及其「原意」。

很有意思的是,這本書的對象是一般閱聽大眾以及教會的信徒。藉著這本書葉爾曼邀請讀者用放大鏡、科學方法、偵探般的精神,來仔細閱讀聖經(本書集中討論新約聖經)中可能出現的不同版本、來源,共觀福音書對於同一段敘事中不同的細節,並探討聖經中不同作者、編輯者對於福音不同的理解與觀點。

在《製造聖經》一書中,葉爾曼用振聾發聵的方式在書中提出了各種批判角度,逐一檢視聖經的一致性、歷史性與真實性。而這樣的方式主要是挑戰傳統的研讀聖經的方法——例如傳統教會堅持的「聖經無謬論」。堅持「聖經無謬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聖經中對於單一歷史事件通常有不同的敘事角度、細節,有時甚至會出現看似矛盾或衝突的觀點。而相較於傳統派以虔敬但不容許一絲質疑的態度來讀經,葉爾曼鼓勵讀者用批判性思考、仔細推敲、與反覆辯證的態度來閱讀聖經。

閱讀《製造聖經》,讀者不盡然要同意葉爾曼的觀察:聖經是人為的發明。如果讀者受導引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可能就浪費了葉爾曼的這本好書,以及它要對社會大眾傳遞的信息。誠如葉爾曼在書中所言,他的同事有許多人接受聖經批判理論,但仍保持虔誠的信仰;接受聖經批判理論者不一定都會放棄信仰。葉爾曼也在書中誠實揭露自己在信仰上遇見的困難,讓讀者看見他真實的信仰掙扎與對耶穌的真誠叩問。

一個很重要的理解是,葉爾曼很有可能受到西方學界非神話化的詮釋潮流影響,而將科技理性帶入了聖經詮釋學中。這樣的科技理性推到極致,會排除神蹟、超自然現象的存在可能,也因此窄化了聖經作為超越性的神聖啟示的空間。

需要思考的是——無法被現代科學檢證的宗教現象(如神蹟奇事),未必就不存在或是荒謬的迷信。例如,關於耶穌復活神蹟的討論,葉爾曼似乎採用了一種非神話化的方式去解釋,主張關於神蹟不可能有歷史證據,這是因為歷史學訓練的本質,歷史學者無法說明神蹟是否確實發生過。因而,關於耶穌的空墳墓以及耶穌顯現的神蹟,接受者會是以信仰者而非歷史學者的角度。然而,這似乎也顯示了歷史研究法的限制。

二○○九年葉爾曼出版了本書之後,美國學術界對於葉爾曼提出的問題嚴肅以對,相繼出版了相關書籍、也舉辦了研討會來回應歷史批判理論的嚴肅課題。例如:Can We Trust the Bible on Historical Jesus? 這本書就記錄了葉爾曼與埃文斯(Craig A. Evans)在二○一一年於紐奧良浸信會神學院所舉辦的論壇上的對話。論壇上探討了歷史研究法可能的限制,以及如何看待聖經經文的「歷史性」問題。讀完《製造聖經》,想要更進一步探究歷史研究方法的讀者,不妨借閱此書一讀。

二○一四年葉爾曼也出版了聖經導論的教科書(The Bible: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Introduction),以相當嚴謹歷史批判與文學批判法介紹聖經,喜歡探究聖經中的歷史問題、文本比較、編輯者觀點的讀者,會很享受這樣的聖經學導論。其中,葉爾曼仍看重研讀聖經,他強調,以這樣嚴謹的方法來閱讀聖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要避免聖經被誤用:被誤用來支持戰爭暴力、奴隸制度、白人至上主義、以及對女性與同性戀者的壓迫。

葉爾曼所言之於我並不太陌生。自大學起,我自身的信仰培育環境即強調自由批判思考,並在長老教會大專青年研究班就接觸到四個底本說,並以編輯批判、文本批判的方式來閱讀《創世紀》;可以說,聖經批判學相關理論早已在長老教會大專青年培育工作行之有年。而我所身處的工作環境有著宗教改革的信仰淵源,允許我在信仰課題上保持著自由質疑的精神。我在台灣神學院也跟舊約聖經學曾宗盛老師合開「聖經詮釋與當代神學思潮」課程,介紹聖經批判相關理論、引介新的聖經詮釋學方法,以及相關的聖經詮釋新解。

《製造聖經》之所以深深吸引我,而打斷了我的工作日程,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次在書中所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在地方教會的宗教教育,牧者通常不會介紹歷史批判法?這刺激我開始思考,為何在地方教會的查經課程與神學院的聖經課程出現斷裂?學術與信仰生活必然脫節嗎?一個很核心的問題是:如果在地方教會的信徒培育課程、查經班中不容許獨立自由思考和批判質疑的空間,來塑造信仰的深度,那麼宗教教育與洗腦教育究竟有何不同?

或許,需要追問的是,如果讓信徒接觸這些聖經批判理論,必然導致聖經權威的全然崩解,而讓信徒失去信仰嗎?這個問題之於我個人,答案是:不必然如此。然而,我想,葉爾曼在書中所言是有洞察力的:這些批判性的閱讀聖經方法,未曾在地方教教育有些落差。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值得從事宗教教育者嚴肅地思考與面對。葉爾曼的書之所以有吸引力,就在於它更像一個召喚:是時候思考教會信徒的宗教教育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