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欣怡(在一個受海風吹拂、異溫與魚域空空氣裡曾經瀰漫魚鮮味的層迷創漁河口小鎮長大。近幾年關注再生能源的航記推展,以及海洋與海岸環境的離岸錄共變化,現任教於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離岸風電啟示錄
曾經的風電夢想之地,新的啟示資本前沿
站在這片俯瞰海岸線的岬角上,世代於苗栗後龍鎮好望角務農的共榮王大哥笑著跟我說:「海邊老人家常講,台灣海峽是善海一塊『大窟田』,沒東西吃或缺錢的異溫與魚域空人,去海裡挖一點就有了。層迷創漁」這句俗話反映了昔日海洋資源的航記豐饒,不但造福討海漁民,離岸錄共也兼顧了像王大哥這樣的風電海線農戶,他們利用一天兩次的啟示退潮期間,在潮間帶的共榮礁石淺灘撿拾貝類魚蝦,帶回家加菜加餐、貼補家計。
而海潮除了帶來漁貨,據說也能捎來金銀財寶,讓人一夕致富。白沙屯一帶相傳,當地某大戶家族的發跡起自一箱漂至海邊石滬的黃金;事實上,海邊多的是類似的傳說,這些故事內容真假暫且不論,都透露了說故事的人對海的想像:海洋不僅是沿岸居民維生所繫的共有資產,也是夢想與野心的投射之所,看著海洋彷彿就看到無限可能。
或許,這正是許多退休漁民在家裡坐不住,每天總往漁港報到的原因吧。
然而,人與海洋過往在海岸地帶曾經有過的依存關係,受到歷年累積的污染與過度捕撈影響,已然相當薄弱。即使海岸風光依舊,台灣西部大部分漁港的漁獲量都較往年減少許多,漁民必須多工並行,以各種勞動收入交叉互補,才足以養家。
而就在專業漁民淡出海域之際,海洋成為另外一群夢想家的投資前線,正如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在《震撼主義》書中所述,危機就是資本轉型與擴張的契機。廿一世紀全球面臨的氣候變遷危機,促生了低碳產業技術與投資的新戰場;自然界中的陽光、空氣與水不再只是生命三要素,它們被價值化為「太陽能、風能與水力」,成為迅速擴張的綠能市場重要商品。
紛爭之源:新興能源仍未脫傳統能源開發邏輯
從二○一五年的苗栗到二○二○年的雲林,西海岸有離岸風場的各縣,幾乎都出現了漁民抗爭。這讓我們必須探究:台灣發展離岸風電的方式,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在不同地方都引發了類似的民眾反彈?最近幾年新出版的能源人類學作品,或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提示。
能源人類學一向的核心關懷,是探索能源科學著重的技術面向之外,更複雜的社會、文化和政治條件,與能源技術及產業之間的交纏。這裡所指的「能源」,當然包括了傳統化石能源與新的綠色能源。二○一八年與二○一九年出版的三本重要作品,都批判性地檢視了大型風力發電場造成的社會、政治或生態衝擊。荷姆・法蘭克薩(Jaume Franquesa)的《權力爭鬥:尊嚴、價值,與西班牙的再生能源前線》探討加泰隆尼亞一個偏遠農村如何與掌控能源設施的企業財團交涉。選址於此村落的大型能源設施包括上個世紀的核能電廠,以及本世紀的大型風力發電場。
能源技術在每個時代都以進步與創新的形象現身,但也都以「進步敘事」來遮掩剝削貧窮鄉村地區的事實。對不斷抗爭的村民而言,風電只是另一個受政經菁英壟斷的資本積累工具。
二○一九年杜克大學出版社以頗富新意的「雙民族誌」(duographs)形式,出版了多明尼克・波耶爾(Dominic Boyer)與西蒙・豪伊(Cymene Howe)各自著述但共享副標題、前言,與結論的《能源政治》與《生態邏輯》(兩書副標題為「人類世中的風與權力」)。
這套雙民族誌以墨西哥陸域風機密度最高的省分瓦哈卡(Oaxaca)為田野場域,探討墨西哥於後石油時代開展的能源轉型如何同時受制與開啟了不同尺度的權力關係。他們發現,傳統能源時代的價值積累模式,頑存於新世紀的風電生產體制,因而激發了瓦哈卡原住民大規模的反風場運動,並造成基層民眾對綠電無感、也不支持電廠民主化的社會後果。
上述三本作品代表了晚近關注能源轉型的人文社會學者的共同觀察:大型再生能源設施再製了傳統能源產業與採礦業的「搾取邏輯」(extractive logic)。台灣目前已經沒有煤礦或石油等化石能源生產事業,但近年來爭議極大的石礦業,或可作為說明「搾取邏輯」的實例。
搾取邏輯的首要特徵是它對低成本取得的公有地與礦物資源的獨占性,一塊劃為礦場的土地,在礦業許可期間可以合法排除妨礙採礦的其他土地用途,就如同離岸風場劃設於國有海域之後,即使沒有實體畫限,但風場範圍內可能干擾風機運轉的人、物,與行為,都可被取締。
同時,如同礦場需要以貶抑場域內原有用途之價值的方式來合理化其空間獨占性,離岸風場計畫在闡述開發合理性時,也必須證明該海域既有用途——漁業——的低經濟價值,而這正是漁民在各個陳抗場合都必須特別強調現有漁場的魚源豐富與高價值,以駁斥風電業者爭取獨占權利的理由。
搾取邏輯第二項特徵,是它將欲開採的礦物從其鑲嵌之環境剝除。在礦業資本家眼中,除了這項可轉化為財富的開採目標之外,其他周邊存有——如土石、森林、水源,以及各種動物等等——都是需要清除的雜質,而當礦業在意的開採目標無法再生產,整個礦場就被棄置了。
離岸風場所開採的資源是源源不絕的風,似乎沒有採礦行為終將耗盡礦場之礦物資源的問題,但風能開採需要人為設施——包括馬達、扇葉、機架、機座、海纜等等,這些技術物的設計規畫,都是以極大化風能開採效率為目標,而不把風視為與海域萬物交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