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慍怒》推薦文:法令與宗教束縛,如何對個人生命產生傷痕與影響?

文: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所副教授)

2019年,慍怒與影當國際新聞持續報導著新疆維吾爾族被關入集中營、推薦香港反送中運動消失的文法年輕生命、肯亞拒絕將同性戀除罪等等一連串令人難過擔憂的令與新聞之際,於台北同志遊行前,宗教終於出現「北愛爾蘭同婚合法化」的束縛生命傷痕好消息。北愛爾蘭禁止墮胎的何對規定是歐洲最嚴格之一,一直到2018年公投才取得女性墮胎權;2019年6月22日同婚法生效。個人

《慍怒》一書則描寫一位愛爾蘭男同志的產生一生,讓我們得以窺見愛爾蘭的慍怒與影百年變化。過去愛爾蘭全島都被英國佔領,推薦在一百年前1919愛爾蘭獨立戰爭後爭取到自治權,文法於1949年宣布成立共和國,令與1955年加入聯合國。宗教北愛爾蘭則選擇留在大英國協內,束縛生命傷痕在1998年和平協議之前,北愛獨立運動衝突持續多年。

愛爾蘭是歐洲少數以天主教信仰為主的國家之一。與北愛類似,其宗教傳統讓兩地對性別議題趨於保守。愛爾蘭一直到1995年公投才廢止「禁離婚法」。2010年通過同性民事伴侶關係法,2015年則是全球第一個以公投方式決定同性婚姻合法化,成為第19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

AP_303806677127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這些看似緩慢卻仍繼續前行的性別法令修改,對一個人到底有什麼影響呢?從《慍怒》一書,讓我們可以更深刻理解法令與宗教束縛,對一個人生命銘刻下什麼樣的傷痕與影響。

作者首先以男主角的生母凱薩琳,一位年輕的愛爾蘭鄉間女孩,因未婚懷孕而遭牧師羞辱驅逐展開故事。男主角與生母構成了愛爾蘭百年歷史流變的軸線,以女性而言,「婚前守貞」的道德標準讓未婚懷孕女性除了遭受放逐,也難以保有孩子。16歲的凱薩琳努力在大城市自立求生,在國會咖啡廳工作,而她的工作場景也成為她日後與兒子巧遇的地方,並且讓作者得以間接呈現愛爾蘭男性政客的樣貌。

另一個軸線則是敍事者西羅爾,也是本書男主角。西羅爾的養母也是一位不一樣的女性——她沒有一般社會想像的「母愛」,與先生的婚姻是精明的算計,最熱衷的是自己的文學創作,並且厭惡成名但後來卻事與願違。

作者則是這樣形容西羅爾:「生在那個時代的愛爾蘭人本是一件難事,生為一個二十一歲的愛爾蘭青年也是一件難事,生為喜歡男人的男人更是一件難事。同時符合三項要件的我,總是要違背本性地做出一些自欺欺人的事情」。而那些自欺欺人的事,不難想見便是假裝與女性交往,卻因此傷害了與西羅爾可以互相理解的艾莉絲。愛莉絲因為「禁止離婚」的法令,讓她無法在西羅爾逃婚後自行解除婚約。而西羅爾另一個自欺欺人的事,則是以友情之名與男性摯友相處,卻持續想望他。

即便西羅爾以離開愛爾蘭結束「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並且遇到真愛,作者卻告訴我們,對性、同志較為自由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並非天堂,因為仍有非自願的性工作者被剝削;而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紐約亦非平權,因為恐怖的殺害同志與對同志的暴力不止發生在半世紀前的都柏林,亦發生在紐約。

這本書對於愛滋的描述,呈現了社會中的愛滋與同志污名,不論在愛爾蘭或美國。這讓我想起令一部描述瑞典男同志一生的精采小說《永不拭淚》——它的瑞典文原書名《一定要戴手套才能拭淚》更貼切地展現出瑞典在1980年代對愛滋病的無知與恐懼。在愛滋病患的隔離醫院,想為受苦的愛滋病患拭淚的年輕護士,只因脫了手套想幫患者拭淚,就遭到此告誡。

而瑞典社會雖然較為世俗化,也向來以「人權」聞名,在當時教會牧師仍可大聲宣稱愛滋是上帝給同性戀的天譴。更被宗教束縛的愛爾蘭,整個社會則顯示出全然表裡不一的「兩面世界」——亦即,表面上大家道貌岸然,譴責「淫蕩女性」或同性戀,但無論是驅逐凱薩琳的男牧師其實也讓兩個女人懷孕生子;而男性高官政客其實也在過自欺欺人的生活,才能讓他的同志情慾有出口。

這不禁讓讀者們想到近十年來台灣的宗教保守運動,當一些極端的保守人士不遺餘力地宣揚守貞教育、攻擊同志教育與性教育、阻撓同志婚姻平權,且在最近更進一步要插手女性身體自主,限縮墮胎權,我們亦不斷聽聞某些保守運動人士其實沒那麼守貞愛家。人生辛苦,然而,如果無法真誠面對自己,我們可能難以有更深刻的信仰,以及與自己更深刻的對話。其實,如同西羅爾必須誠實面對自我,才可以面對自己的錯誤與弱點,放過自己。只有如此,才會讓人不再因厭惡最內在的自我而必須憎惡他人;也才得以真心面對世界,祝福別人,讓自己與身邊的人幸福。

身為讀者,我其實很怕閱讀任何推薦文或書前序文,以免文章「爆雷」而破壞了閱讀的樂趣。然而,我仍熱切地接下這個任務,只因為這本書太好看,令我不忍釋手,挑燈夜戰讀至最後。這本書的作者——愛爾蘭同志作家約翰波恩(John Boyne)有許多精采之作,他的兒童青少年小說《穿條紋衣的男孩》已改編為電影。台灣讀者有幸讀到《慍怒》中譯版,趕快展書閱讀,你/妳會看到動人的異性戀女性、男同志,並為自己開啟另一個世界之窗!

延伸閱讀

  • 《慍怒》小說選摘:我在滿地鮮血、胎盤與黏液中出生,我與那一場災難密不可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慍怒》,凱特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約翰波恩(John Boyne)
譯者:李昕彥

記得你的名字,那是我
最重要的一件行李。

一段平凡真誠的身分認同之旅,一份對平等之愛的渴切,
從一九四五年至二○一五年,跨度六十年的敘事版圖,亦是愛爾蘭的人文縮影。

十六歲的凱薩琳歌根因未婚懷孕而遭村民鄙棄,決定前往都柏林,一切重新開始。她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將甫出生的嬰兒託付給修女,期望孩子能獲得更好的生活。西羅爾的養父母並未將其當作孩子一樣對待,彼此存在著一絲不苟的應對關係,這對富裕且古怪的夫妻總提醒著西羅爾,他並非純正艾佛瑞家的人。或因他不是,當認識了朱利安──自幼註定過著冒險人生的男孩,西羅爾便就此開啟了自我探索之途;命運在不同階段讓他受盡折磨,時不時要承受誤判情勢的後果,而他必須設法將情緒與欲望導引至所有人類渴求的一端──終得幸福。

這是愛爾蘭同志西羅爾的成長故事,一段追尋自我原生背景的旅程,從四○年代的愛爾蘭劃開序幕,心境飽受顛沛流離至今,隨著時間流逝,他挖掘到的是源自身分、家庭、國家,乃至更多與己有關的人事物。書中反映昔時愛爾蘭封閉時代對同性戀的殘忍與欺壓,他終其一生都無法獲得幸福的情感,那是一種壓抑在內心深處的無奈,亦是憤怒。故事情節極具渲染力,這一刻悲慟哀鳴,下一刻破涕為笑,悲喜之間,跨度六十年的敘事版圖,體現了人類對平等之愛的追尋與救贖。

getImage-3Photo Credit: 凱特文化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