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俊彥(鴻雁寫作教室老師)
我第一眼看到98年基測的當孩的時作文題目〈常常,我想起那一雙手〉,說作腦袋就不自覺浮現出一個畫面......
那是文好無聊一個夏天的清晨,我們一群小鬼頭在大人的候問帶領下,來到阿嬤那位於河堤的題可題目菜園。阿嬤手上提著一個紅色的當孩的時夜壺,小心翼翼地將我們累積多天的說作童子尿澆在土壤上。她的文好無聊那一雙粗糙且布滿皺紋的大腳踩在田間,沾滿了泥巴、候問廚餘、題可題目尿液。當孩的時直到澆盡每一寸土壤,說作她才到旁邊的文好無聊蓄水桶中,取水洗腳。候問
左腳底磨蹭右腳背、題可題目右腳底磨蹭左腳背的畫面,不知為何,直到今天……
......等等、等等,題目是「那一雙手」,我怎麼想到「那一雙腳」去了?
......還是要把「腳」換成「手」?但是我對阿嬤的手沒什麼印象耶。
......唉,算了啦,就亂掰吧,題目剛好不是我想寫的,又能怎樣?
以上這些心裡的碎唸應該說中不少孩子心聲。如果題目恰巧不是自己擅長的,不能寫出真正想寫的,也只能瞎掰來敷衍一下囉,說不定辭彙用得漂亮,還能拿高分呢。
但,如此一來,寫作對於孩子來說,就只剩下功利目的,無法真正愛上寫作,也不能感受到寫作的魅力了。
出個好題目,讓孩子愛上寫作
去年這一張作文補習班的海報,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海報上的兩個以〈草原〉為題的範例形成強烈對比,範例一平鋪直敘,範例二則經過雕飾,辭藻華麗。海報下方以斗大的字體印出一行字:「請問,你的孩子,現在的程度是一或二呢?」
多數網友認為,範例二太過矯揉,反不如範例一的誠懇。
但在批判文章之前,該思考的問題應該是:是什麼因素造成孩子必須用華而不實的辭彙來填補空洞的情感與思想?
「題目」是很大的原因。
不一定所有孩子都曾見過草原,有的或許見過但印象模糊,又或許見過但沒有特別感受。於是,他們根本無從寫起。也只有背過一點詩詞、佳句的學生,才能掉掉書袋,複製古人的感覺來換取高分。
那麼,該怎麼出題,才能引起小孩的寫作興趣,並且寫出真實的感動呢?大致上來說,有三個訣竅:
1. 自己寫不出來的東西,別叫小孩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寫不出來,甚至不想寫的題目,你哪來的自信以為小孩子寫得出來?再說,有的時候孩子寫不出東西,不代表他作文不好,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哪些經歷,可以拿來寫。這個時候,就需要大人的引導。
不妨跟孩子分享一下自己類似的經歷,或是所見所聞,刺激小朋友的聯想與回想。
「哦,原來這件事情可以拿出來寫呀。」
直到孩子發出這樣的驚嘆,你的引導就算大功告成了。所以,出一個題目,必須是出題者本身也對題目有感,知道該如何發揮,這樣才能給予恰當的指引,提示一些思考方向。
但話又說回來,自己有感的事情,小孩子不一定有感;自己會寫的題目,小孩子不一定會寫。該怎麼辦呢?

2. 題目要大,不要小
如果一個孩子曾經探訪冰原,卻逼他寫不熟悉的草原,讓他無法寫下這一段令人稱羨的「冰原歷險記」,豈不可惜?因此,出〈草原〉,還不如出〈我心目中的絕景〉,對冰原、荒原、高原、乃至於阿嬤的菜園……等景物有感的孩子,都能盡情發揮,不用為了無感的草原而焦頭爛額。
如果一個孩子對阿嬤踩在田埂裡的大腳、父親那被鋼釘固定的膝蓋、母親靜脈曲張的小腿,或是妹妹那被燙傷的臉頰……有特殊感觸,卻不得不寫沒什麼感覺的「那雙手」,不就白白犧牲了這些真實的體驗嗎?因此,出〈常常,我想起那一雙手〉,還不如出〈身體記憶〉,更能夠從孩子的回憶中牽引出真情實感。
給一個大方向,善加引導,孩子自然能找到通往這個方向的明確道路,走得逍遙自在;反之,定了一個太細的題目,好比硬性規定孩子必須走哪一條巷弄,最後走進死胡同,只得為文造情、為分數造假,寫作的樂趣必然盡失。
3. 只要用心,生活處處皆題目
什麼叫作文?很多人以為那種洋洋灑灑寫在稿紙上,分為起、承、轉、合四個段落的東西,才叫作文。
其實,生活當中,只要用得上文字的地方,都算是廣義的作文。
小朋友成功做出一道菜,爸媽引導他們將料理步驟一步一步寫下來,完成一篇「食譜」,並分享給其他人——這是作文!孩子吵著想養寵物,等他們冷靜下來後,爸媽引導他們針對飼養動機、目的、可能造成的問題與解決辦法進行思考,寫出「企劃書」,親子再理性討論——這也是作文!
在班上,有學生對任何措施不滿,老師剛好進行機會教育,帶他們認識「公投」,然後引導他們擬主文、理由書,條分縷析陳述論點——這當然是作文!
相較於狹義的、傳統的作文,這些可以實際運用且發揮功效的作文,其實更貼近小朋友的生活,不但幫助他們鍛鍊思考,還能夠激發書寫動力。
家長或老師只要多用點心思,這些題目俯拾即是,隨時隨地都能夠練習寫作,讓孩子從寫作中得到回饋,獲得樂趣,協助他們掙脫箝制想法與感動的「那雙手」。
延伸閱讀
- 你會寫「草原」嗎?學作文不是為了把每個孩子都變成瓊瑤
- 「寫作文有什麼用?」認真回答孩子這個問題,你就輸了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