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卜正民(Timothy Brook)
緒論——萬國(溫哥華,忽必後繼二〇一九)
「大國」
根據傳統中國史的烈的獵豹說法,中國是緒論像蒙在西元前二二一年成為那個「一國」。在本書中,今日我打算用不同的中代的代方式講述這段歷史。如果回到兩千多年前的國更古時過去,會讓我們與眼下的非秦情況距離太遙遠,反而讓真正具有影響力的傳人事物被形式上的元素所掩蓋,至少對我來說,忽必後繼那些元素頂多只是烈的獵豹象徵而已。國家數量由多而一的緒論像蒙轉變固然是道重要的門檻,但我認為更有效的今日做法,是中代的代把注意力擺在更晚近的轉變——在十三世紀的那一刻,來回於一統國度與分裂王國之間的國更古時王朝擺盪或多或少就此畫下了句點,中國則遭到蒙古成吉思汗的非秦後裔所占領。
這場第二次大一統之後,中國等於變成完全不同的國家。毋庸置疑,唐、宋兩代的光輝遠比蒙古入侵好看,而這兩個遙遠朝代的遺產至今仍影響著中國文化。但若讓歷史學家就長期而論,今日的中國更像是蒙古時代的後繼者,而非秦代的傳人。有些讀者不會同意我的看法,但你不需要同意,也能享受我在本書中所講的故事,或是掌握這幾段故事銜接而成的變化軌跡。
對中國史領域而言,我講這段新故事時不可或缺的概念——「大國」——並不尋常。「大國」是一種內亞的概念。今天的中國人不會認同這種說法,接受就更別提了。但是,自從忽必烈汗的時代以來,這個概念對中國政治思想一直有巨大的影響。一二七○年代之前的中國是個王朝國家,一家獨占政權核心,畢竟理論上是上天將排外的統治權力賜予這家人。隨著蒙古人的到來,人們所深信的概念也發生轉變——這種「天賜」蘊含了一種權力,讓這家人有權將整個世界納入其發號施令的範圍,將所有既存政體賦予統治者,讓他們收入一套軍事實力至上的體系。這就是「大國」,就是中國成為的模樣。
「大國」的概念出現得很晚,是成吉思在一二○六年成為蒙古大汗之後那幾年才浮上水面的。這個詞在蒙古語中讀作「也克兀魯思」(yeke ulus),「也克」是「大」,而「兀魯思」是「國」。當眾人奉成吉思為「蒙古國」(Mongqol ulus)的統治者時,他便開始打造一種更大的新政體,將鐵騎踩在底下的土地吸收進來。根據研究,將這個稱呼推薦給蒙古人的,是大金國的舊官員。
大金是女真人的政體,十二世紀時統治著中國北方,在蒙古崛起的過程中遭到摧毀。新的蒙古政體人稱「也克蒙古兀魯思」——大蒙古國。「大國」的概念表明了政權領土的疆界絕非與生俱來,身為統治者的目標就是透過征服來擴張領土。英語中常常將這個新政體稱為蒙古帝國,但我傾向於堅守蒙語詞彙,以免把這段歷史轉變與歐洲的帝國經驗混為一談。兩者也許是同一回事,但你得證明。
並非每一位十三世紀之後的中國統治者都能於征服有成,但此後的每一位統治者都宣稱其政權為「大國」。忽必烈汗在一二七一年便是如此,他對他的中國子民宣布自己建立了「大元」,也就是大元國。當朱元璋在一三六八年宣布建立「大明」,亦即大明國時,也是一樣的做法。皇太極在一六三六年依樣畫葫蘆,這位滿州大汗宣布成立「大清」——大清國,接著在一六四四年併吞大明。直到一九一二年民國(英文中通常譯為「共和國」)成立,中國才停止採用這種「大國」的命名方式——但「大國」仍然存在於韓國,這跟日本帝國主義之遺緒有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從字面上看,南韓的正式國名——「大韓民國」,就是「大韓共和國」。
本書不是中國政治史,但我發現我得用「大國」的概念,才能為我所說的故事提供架構,談中國人與非中國人之間在過去八個世紀中形成的關係。「大國」的君主與生俱來有權將全天下視為潛在領土:領土範圍內的人必須唯命是從,範圍外的人則必須歸順聽話。這個概念非常重要,畢竟對於那些必須效忠「大國」的人,以及那些從範圍外進入「大國」的人來說,這都是基本事實。
「大國」提供了象徵性空間結構,讓中國人與非中國人互動其中。「大國」為他們想像自己是何許人也的方式增色,為他們所呼吸的道德空氣添上一抹暗香。「知道自己是中國人」,代表你知道自己站在「大國」的寶蓋之下。在第五章裡,一群海盜打劫遭遇船難的朝鮮人,搶走他們僅存的財物。即便是這些海盜,也誇口自己是「大國」的子民(當時統治的其實是大明,只是他們搞錯時代,宣稱自己是大唐子民)。如此一來,在中國沿岸行船的外國人才知道情況,才懂得害怕。
娓娓道來
發生在本書裡的一切,都是以國家為背景,以國際為脈絡,以全球為範圍。然而,為了講述這些故事,我選擇盡可能聚焦於發生在特定地方環境中,聚焦於發生在真實人物身上的事情,例如一四八八年二月時,停泊在浙江外海的船上所發生的事件。我支持讀者廣泛思索中國跟世界的關係,以及歷史如何形塑現今,至於要多廣泛則由各位決定。我的任務是提供各位十三段故事,讓你們能用來擘劃更全面的故事。
與其要讀者沿著七個半世紀的中國史康莊大道列隊前進,我寧可提供一系列近距離的人物肖像——有些是中國人,有些不是中國人——以實例說明世界對中國來說要緊在哪兒,中國對世界來說又要緊在哪兒,以及中國一路走來如何置身於世界,進而指出這一切如何左右那些身處中國與世界之間的人,左右他們因應兩者之間的張力,並理解自己生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