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ames Baron(一位居住在台北的單口但台的情大笑自由記者。在過去30年內,喜劇想他的成功參與文章曾刊登於四大洲的各種出版物中)
譯:黃皓筠
五年多前,我在台北一場單口喜劇活動中遇到了曾博恩。觀眾當時,必須他是灣觀一名相當害羞、稍微緊張的思考27歲年輕人,正在努力嘗試成為一名單口喜劇演員。況下雖然他身材瘦小、單口但台的情大笑靦腆低調,喜劇想卻流露出少年般的成功參與頑皮,眼神中的觀眾一絲閃爍也展現了他的決心。曾博恩不久前才剛從歐洲拿到神經科學碩士學位,必須當時的灣觀他正在「台灣吧(Taiwan Bar)」工作,為這個專注於台灣歷史和文化的思考YouTube頻道擔任編劇和製片人。
然而,曾博恩有種不安定感,他承認自己的工作並不在生涯規畫之內。大學時期,曾博恩曾在台北第一家喜劇俱樂部(當時稱為Comedy Club Taipei)以中文表演單口喜劇。
「我在他們的開放麥克風之夜(open mic night)上嘗試了五、六次,但做得很糟糕。我的朋友甚至是女友都勸我『別再做了,你不是單口喜劇的料。』」曾博恩說道。服役過後,曾博恩飛往倫敦及巴黎修習研所課程,只是這次回到台灣後,他決定用英文再度挑戰單口喜劇。
在一個現已停業的喜劇場地「Republic of Comedy」多次嘗試後,曾博恩開始找到自己的風格。「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當我用英語寫作時,也許因為不是我的母語,我能真正看到問題所在,寫出更簡潔的句子,這是我在中文中從未達成的事情」曾博恩說。
在英文單口喜劇得到初步成功後的曾博恩,最終回鍋中文市場,他也發現自己在這兩種語言中都變得更加自信。他的表演片段在網路上引起關注,其中一支影片更獲得數十萬的觀看次數。然而,曾博恩的崛起速度令人驚訝。在我們最初相遇的幾個月後,曾博恩推出了《博恩夜夜秀》(The Night Night Show),這是一個透過網路進行部分集資的政治諷刺節目。作為主持人,曾博恩和總統蔡英文、國民黨政治人物韓國瑜等多位嘉賓,都進行過訪談和互動。
儘管夜夜秀製作過程存在一些爭議,包含曾博恩共同創辦的製作公司STR Network,曾被爆出對上述兩位政治家收取鉅額出場費用,但他的人氣仍持續飆升。今(2023)5月,曾博恩在台北小巨蛋舉行的演出門票售罄,對於幾年前的單口喜劇演員來說,這是一項難以想像的成就,也是該表演型態在台灣的一大躍進。
「我們需要一些新秀來鞏固這個行業及文化。」張碩修(Sosio Chang)說道。他是喜劇表演俱樂部卡米地(Comedy Club Taipei)的經營者,目前該場地已發展成在中山區擁有200個座位的卡米地+。
「博恩是第一位主要的新秀,他幫助大家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產業。單口喜劇現在在台灣幾乎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並獲得媒體關注,盡管常常是因為它的內容冒犯了人們!」被同行稱為「台灣喜劇教父」的張碩修表示。
與曾博恩共同創辦了演出中心「23喜劇俱樂部」的亞爾伯羅(Sam Yarborough)認為,曾博恩的成功對台灣單口喜劇的發展至關重要。之前,他們的活動都是在台北大安區酒吧23 Public的地下室中舉行(僅可容納30人),而現在亞爾伯羅有了更大的願景。
「當博恩同意加入時,已經開始主持《夜夜秀》,而他成功爆紅,讓我們能將目光投向一個更大的場地,有足夠的空間來建立我們所期望的喜劇俱樂部。」亞爾伯羅說道。
亞爾伯羅(以Sam Yarbs的藝名演出)對過去幾年的發展感到興奮。「如果你是一名中文單口喜劇演員,且想要每週演出六個晚上,現在是能實現的……現在有許多開放麥克風活動,甚至在俱樂部之外,還有各種酒吧和咖啡廳舉辦單口喜劇之夜。」他說。
對此,張碩修雖表示同意,卻也強調製作人、導演和組織活動者不能滿足於眼前的成就。「目前這一行基本上很強大,但仍需大量的努力才能繼續前進。」他說道。卡米地+的表演不僅限於西式單口喜劇,還包括小品、即興表演,以及更傳統的形式如相聲和日本漫才。這兩種模式都有一對表演者進行雙人對話,並運用雙關和相互誤解達到「笑果」,而更多的選擇會帶來更廣泛的受眾。
分裂與幻滅
然而,也有一些演員對如今的發展感到失望。「我以為這一行正處於突破邊緣,但我錯了。」曾以中英雙語進行表演的Arthur Chou說道。「文化走向了其他地方,年輕喜劇演員之所以去俱樂部,不是因為他們喜歡說笑話,而是為了出名。」
Arthur認為社群媒體與尚未完全凝聚的單口喜劇產業,出現了一些巧妙的化學反應。他指出,雖然西方國家在社群媒體崛起的十幾年前就已建立了單口喜劇文化,但台灣卻是在社群風潮其間,甚至可以說是高潮中才出現。
「沒有接觸過任何經典單口喜劇的年輕人,透過抖音或YouTube短片接觸到喜劇……但這與演算法有關,而非被笑點打中。許多人認為單口喜劇是YouTuber旁白影片的現場版本。」Arthur說。
另一個經常被認為西式單口喜劇無法在台灣成功的原因,是笑話與幽默感中的文化差異。不過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些討論已是一種陳腔濫調。
亞爾伯羅說道,「每次我做Podcast或接受採訪時,都會被問到:『台灣人的幽默感是什麼?台式幽默和其他國家的幽默有什麼不同?』我認為將台灣喜劇視為一種單一、自成一格的幽默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