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金蘭醬油家族悲劇:誤信偏方以為生吞蝸牛可養生,兩代五口人死亡險滅門

文:香楠

我們都聽過福壽螺這一造成生態浩劫的金蘭醬油家族外來種,是悲劇在1970年作為糧食引進台灣的,但我們很少提到,誤信為生非洲大蝸牛也是偏方基於同樣的原因被引入。

早在1932年,吞蝸時任台北帝國大學教授的養生下條久馬一,以食用為目的兩代自新加坡引進了20隻非洲大蝸牛,但初次嘗試時,口人這些蝸牛因為不耐冬季低溫全數死亡,死亡直到隔年再次引入才終於飼育成功。險滅

然而,金蘭醬油家族就像是悲劇福壽螺一樣,非洲大蝸牛對台灣的誤信為生適應力太好,對台灣的偏方環境生態造成了重大危害,及至今日,吞蝸非洲大蝸牛不但是日常最容易見到的蝸牛,還常常成為庭園或田地間的有害生物。

這難免令人懷疑,當初引入這些腹足綱的軟體動物時,到底為什麼會認為它們有實用價值呢?

答案是,因為這些非洲大蝸牛真的很好吃。

這不只是老一輩在貧困時少數容易取得的蛋白質來源,同時也是他們至今難忘的好滋味。倘若在使用有機農法的田中撿拾蝸牛,這些長輩都有可能閒下心來,仔細花時間以啤酒或鹽巴搓去蝸牛的黏液,備好大蒜、辣椒與九層塔等香辛料去除土腥味,炒上一盤鹹香有嚼勁、狀似海盜帽的蝸牛肉。

可惜的是,在美味背後,潛藏著寄生蟲的危機。有良知的的炒蝸牛專門店甚至會在顧客上門時,將打蟲藥當成免費小菜,先一步送到饕客口中。即使是面對經仔細處理,烹飪至全熟的蝸牛肉都要嚴陣以待,更別說是無法殺死寄生蟲的生食蝸牛了。

美食佐以寄生蟲

三十多年前,家喻戶曉的「金蘭醬油家族」,就曾經因為生吃蝸牛,導致兩代五口人喪生。這起不幸事件發生於1985年,當時金蘭醬油第二代負責人鍾秋桂先生誤信偏方,在桃園家中別墅自行飼養蝸牛,供全家人食用。

根據鍾秋桂的司機回憶:

「(鍾秋桂)很重視養生,去日本玩時聽到人家說生吃蝸牛很補,就自己在家裡養了非洲大蝸牛,還親自餵蝸牛吃青菜,一直等到蝸牛排出綠色糞便後才做成生菜沙拉吃。」

但自行飼養仍然可能受到病原體汙染,凡是未經加熱的飲食都有其風險,鍾秋桂所飼養的蝸牛身上,便帶有危險的廣東住血線蟲。

廣東住血線蟲感染症全世界第一個報告病例便是發生在台灣,1945年台南縣一名15歲日本男孩之脊髓液中首先發現幼成蟲;這種寄生蟲早年在屏東、高雄一帶甚為流行,其中以生食螺類感染最為常見,而生機飲食者未洗淨蔬果感染的事件亦偶有所聞。

廣東住血線蟲最佳的飼主並非人類,因此其幼蟲誤入人體後,無法於人體發育為成蟲,僅可發育至第五期幼蟲,並且在病人發病兩週內死亡,後被人體免疫系統中的白血球分解吞噬。

即使如此,這仍是危害甚巨的一種寄生蟲,因為目前沒有任何驅蟲藥可阻止廣東住血線蟲侵入人腦引發腦膜炎,只能在病發時以類固醇降低腦部發炎,施打降腦壓藥,減低腦組織壞死引發的紅腫症狀。

更由於廣東住血線蟲侵入腦部時會在腦內爬行亂鑽,即使沒有死亡或成為植物人,仍可能因腦細胞被破壞而受到永久傷害。

生食蝸牛險滅門

鍾秋桂一家人在1985年6月27日當天,便是因為生食非洲大蝸牛而感染廣東住血線蟲,引發腦膜炎,最後導致鍾秋桂夫妻、其母鍾林腰、長子鍾德富不幸身亡,即使是倖存的次子鍾德尚,也在臥床10多年後過世。

家族企業中,只有當時人在海外,排行第三的鍾德亨逃過一劫。 這起著名慘案於當時造成社會震驚,自此之後,人們更加注意飲食衛生,也不再聽聞台灣本地人生食蝸牛的案例。

然而,經過加熱與重重手續烹調的蝸牛,由於相對安全許多,仍然是花東一帶的特色美食。要是哪天途經東部,見到寫著「炒螺肉」的招牌,不要懷疑,店內販售的很可能正是這令人有些不安的野味。

本文經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原標題:【致命珍饈】美味蝸牛暗藏寄生蟲,金蘭醬油家族險滅門

延伸閱讀

  • 陸委會宣布恢復兩岸團體旅遊、第三地中國籍來台觀光,放寬中國籍來台商務交流
  • 【關鍵眼中盯】「非典型陸客」YouTuber遊台灣爆紅,讓民間善意穿透兩岸的仇恨
  • 《從MIT到中國製造》:馬英九有兩項政策影響尤大,一是開放陸客來台,二是開放中國投資台灣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鍾宇筑
核稿編輯:羅元祺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