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容(CCC編輯部)
《採集人的採集野帳》設定在大正時代,台灣植物研究漸有成果的野帳黃金時代後期,草藥堂少年傳人涼山闖下大禍,漫畫幕後命名滿滿進入新落成的後台腊葉館工作。這部環繞著植物的灣植物職人故事,藏著滿滿的時代事給識大正風情與植物小知識!讓我們透過「漫話幕後」一探究竟!正風植物
NO.001
植物標本圖書館──腊葉館
1854年,情與英國植物學家福鈞(Robert Fortune)至淡水進行植物採集,小知此後至日治初期,採集各國植物學家紛紛來台,野帳大量台灣原生植物被發現、漫畫幕後命名滿滿命名,後台納入植物分類學的灣植物系譜,可說是時代事給識台灣植物的「大命名時代」。
早在1898年,就有日本人在殖產局標本倉庫觀看台灣標本的紀錄,但當時台灣沒有能夠鑑定新種的學者,可能是新種的標本,還得送回東京帝國大學鑑定。1905年底,殖產局標本倉庫意外焚毀,台灣早期標本蒙受莫大的損失。1908年後,主要的標本蒐藏與研究工作轉至新成立的殖產局博物館。
1920年代,標本從博物館轉至林業部存放,日本女歌人尾崎孝子曾記述自己初次來台時,在植物園內樹蔭中的「腊葉室」幫忙整理標本。1924年腊葉館落成,這棟紅色磚造建築,成為台灣第一座專為植物標本蒐藏與研究的標本館。
據推斷,當時一樓為植物標本櫃、研究空間與主任佐佐木舜一的辦公室;2樓則儲放尚未鑑定或處理的標本,也是處理新標本及研究的空間。
No.002
佐佐木舜一《綱要台灣民間藥用植物誌》
故事序章,帶著新書和新種植物來訪的佐佐木慎一,原來真有其人?
植物園職員中,雖然沒有「佐佐木慎一」這個名字,他的歷史原型佐佐木舜一,卻是台灣植物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佐佐木於1888年出生在日本大分縣,1906年來台,最初在基隆郵便局擔任通信事務員,三年後跟隨川上瀧彌採集植物,此後足跡踏遍全島,許多新種植物由他發現、命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藥品稀缺、藥用植物受到重視時,他奉命展開台灣的藥用植物調查,1920年間,升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試驗場部技手。1919年,佐佐木據調查結果撰寫《台灣藥用植物調查報告書》,因發行數太少,1924年改名為《綱要台灣民間藥用植物誌》重新發行,開啟了台灣藥用植物的系統研究。
《綱要台灣民間藥用植物誌》調查範圍幾乎涵蓋全島,共記載579種台灣傳統藥用植物,記錄植物和名、學名和科別,描述性狀,再記錄該植物之方言及漢名、效用及用法,奠定傳統藥用植物近代化研究的基礎。1930年,佐佐木接任腊葉館主任,直到1946年返回日本前,他發表許多新種植物,還撰寫了《台灣主要樹木方言集》、《台灣植物名彙》、《台灣林業部腊葉館目錄》等著作。
漫畫第2回中,涼山能透過殘葉的外觀和味道,判斷神祕盆栽為金線蓮,來自生長於藥草堂的耳濡目染,而這些流傳於台灣民間的藥用植物知識,也收錄在這本佐佐木舜一記載的著作中。
No.003
植物標本小教室
《採集人的野帳》第三回裡,涼山在松尾和福源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採集與植物標本製作,從前跟著父親上山採藥的知識,與為了支持植物分類研究進行的採集乍看相似,在枝微末節的小事中,卻有著不同的堅持。
如果說腊葉館就像是植物標本的圖書館,可以系統地分類、查詢已被命名發表的植物物種系譜,那麼一份標本中,又隱藏著哪些訊息呢?
以佐佐木舜一、早田文藏1917年在南湖大山採集的玉山杜鵑為例,一起解讀植物標本吧!
植物: 植物的特徵最常表現在花、果實或蕨類孢子囊群上,標本植物須盡可能包含上述特徵。超過台紙長度的植物,可適度分割或略彎折。若容易脫落的果實、種子,則另以小紙袋裝好,黏貼於台紙上。
台紙: 使用無酸紙,尺寸大小依標本館、年代而略有不同。
印章: 「TypeSpecimen」印章代表此份標本為某植物的模式標本,也就是作為鑑定、命名依據的標本。模式標本不一定是最早發現的標本,而是考量年代、品相、完整度等後才被確立。
標籤: 通常貼於右下角,記錄採集時間、地點、採集者與植物學名。植物學名可能因重複發表、更改鑑定結果而更換,會由後續研究者在空白處貼上新的標籤更正,但舊的標籤不會被取下。
膠紙: 將植物固定在台紙上的膠帶。過往將紙裁切成3-5mm的長條,以膠水黏貼紙條兩側固定莖或葉,現今則多為無酸膠帶,以遮蔽最少重要部位但又穩固為考量,也會以針線在具厚度或者直徑較大處加強固定。
No.004
野外採集去!
日治時期至今,植物標本的採集、鑑定還在進行,也能造訪現為開放展示空間的台北植物園腊葉館,得知詳細的製作流程。而涼山身處的日治時期,植物學者是怎麼採集植物的呢?從當時林業部長金平亮三的文章〈植物標本の採集に就きて〉中,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行前準備
- 採集用具
採集棒&小型鐮刀:用來採集高處植物。金平亮三的文章中提到他使用南洋產的藤製手杖,在末端綁小型鐮刀,方便割取植物。
修枝剪&小刀、鋸子:用來剪斷樹枝、採集樹木標本。
- 標本儲存
採集胴籃&採集袋:用來收集採到的植物,花、果實與種子則收在小紙袋或布袋裡。
木製夾板(又稱野冊)&報紙:採集過程中,用以壓固標本、吸收水分。
- 採集資訊記錄
野帳:記錄採集到的植物名稱、採集號、日期、地點等。
採集途中
- 修剪植物
採集過程中有時無法仔細確認植物狀況,回到營地後便要開始適度修剪。
- 乾燥壓製
Step1. 取一張報紙對折撕開,將標本整理後平夾在半張報紙中間。
Step2. 標本累積至一定數量後,以夾板夾住,再用繩子綁好。
Step3. 存放一晚後,將夾板與繩子解開,以石頭及金屬板搭建臨時竈,烘乾植物與吸水後潮濕的報紙。
Step4. 烘乾完畢後,重新綁上繩子。
- 後續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