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家安
常常不是空嗎,其實我們是當們在討論其他東西。
幾天前,談時談時我跟家人一起開始看《怪奇物語》第四季。間其間本這季的實往身開頭從一個陌生中年男子的早晨開始:他泡茶、打開報紙解拼字遊戲(總共61題),空嗎接著修剪盆栽。當們我脫口而出:他好閒喔。談時談時
「好閒」字面意義是間其間本「時間很多」,這名中年男子的實往身時間很多嗎?若跟著往下看影集,你會發現答案應該是空嗎否定的。頂多只能合理推論:他設法安排了餘裕,當們在那個早晨做他喜歡的談時談時事情。
當我們談時間,間其間本其實往往不是實往身在談時間本身,而是在談我們對「如何運用時間」的看法。我相信《怪奇物語》如此安排開頭,也是希望觀眾把該名角色解讀成是一個有早晨餘裕和生活品味的人。這樣的安排相當成功,因為以多數現代人的標準,在上班日的早上,還有時間泡茶、解字謎和修剪盆栽,算是相當奢侈。(若《怪奇物語》這作品誕生於更閒暇的社會,這位角色可能需要「浪費」更多時間,才能達成同樣效果)
另一個例子是,在一些網路文化裡,傳私訊劈頭問人「有空嗎?」相當沒有禮貌。我得先知道你找我幹嘛,才知道我有沒有空。有些人開玩笑說,這導致了一種「薛丁格的有空」:在知道你對那段時間有什麼提議之前,我的那段時間處於有空和沒有空的疊加態。若要用語言的溝通效果和使用責任來討論,我們或許可以說:「有空嗎?」這個問句為對方增加了回答的義務,但又沒有給出足夠資訊讓人可以回答,因此對對方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有空嗎?」字面意義是「有時間嗎?」,但這同樣不純粹是在談時間,就算我把問題問得更準確:「你明天下午三到四點有空嗎?」而你那段時間確實暫無安排,也不代表對你來說「有空」是合理的回答,因為有可能我的提議比你的放空更無聊。時間類似金錢,我們看起來像是喜歡錢,但往往不是,我們喜歡的是錢可以換到的那些東西。
反過來說,「浪費時間」也一樣往往不是在談時間,而是在談我們對事物的看法。以下舉例一些可能的解讀:
- 「念哲學系是浪費時間」:考慮到哲學訓練和文憑對於爭取常見工作的助益,念哲學系的機會成本遠高於平均。
在這種解讀下,(1)預設了某些價值,並主張某手段對於達成該價值助益甚微。你可能同意這說法對於手段的判斷,但不同意這說法對於價值的預設。在這種情況下,念哲學系算不算浪費時間,主要取決於某些跟時間沒直接相關的因素,例如在找工作之外,哲學對人的價值。
- 「打筆戰是浪費時間」:考慮到網路對人的影響,在網路上和不同立場的人達成有效溝通的機會低到不值得嘗試的程度。
這種解讀和(1)類似,但延伸的方向可能不同。或許哲學系真的對找工作沒有什麼幫助,但網路討論的效率注定低落嗎?考慮到社群網路的普及還不到20年,或許我們還只位於網路溝通的原始人時期。
- 「打電玩是浪費時間」:你應該把現在的時間用來投資未來的自己,而不是娛樂現在的自己。
「不要看閒書」、「有時間找朋友怎麼沒時間背英文?」(3)這種解讀和我們遇過的許多說法方向類似,認為對你來說比較明智的選擇是用自己現在的快樂去換取未來的機會。這些說法背後,是很明確的「努力會有用」的說法,其對手則是躺平主義和哲學家桑德爾對才德制的反思。
在《人生4千個禮拜》裡,衛報專欄作家奧利佛.柏克曼指出瀰漫現代的「不要浪費時間」文化,大致上:現代人把自己逼很緊,設法增加工作效率、擠出更多時間、多工,但以結果來說我們的工作還是永遠做不完。同樣的,這種文化造成的影響也不是純粹關於時間,而是關於我們對事物的看法。
例如,我可能覺得純粹吃飯很浪費時間,不如就一邊吃飯一邊追個劇、看個小說或寫個腳本吧,但在這種習慣底下,我會不會逐漸成為無法專注享受美食的人呢?當我們討論時間,其實並不只是在討論時間,而是時間可以換到的那些好東西。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當我們過於害怕浪費時間,想要把時間一點一滴「花費完全」,反而無法換來我們真正想要的生活。
當我們討論時間,往往不只是在討論時間。若你現在感覺「天啊這篇文章到底在寫什麼,真是浪費我的時間」,你並不是在評論時間,而是在評論這篇文章。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