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如果信任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不進教室上課有差別嗎?

隨著疫情發展,果信教育部5月19日宣布全台大專校院及高中以下學校改採線上教學,任學雖然不確定這段時間會多久,生的室上但台灣的自主教育現場終於「被迫」體驗全面線上,老師和學生也總算可以搞清楚「哪些課需要進教室?」「什麼樣的學習學習需要去學校?」「什麼是自主學習?」

哪些課需要進教室?

其實,沒有一堂課是進不進教「一定要」進教室的,因為不進教室有不進教室的差別教法,或許更應該問的果信問題是,進教室的任學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學習」嗎?

想聽老師講課,線上不能聽嗎?想看到老師(還是生的室上讓老師看同學),線上也看得到啊?想學老師教的自主內容,很多網路上也找得到、學習甚至更好?有些實驗課、進不進教體育課需要實體器材和手把手才能教,差別或許吧,果信但那堂課上有多少學生是真的想學的?如果不是為了拿學分,恐怕五成都不到吧?

也就是說,那些在線上教,學生不會感興趣的課,回到了實體上課,也都是假的,老師假裝自己的課程很重要,學生也裝作很想來上課而已。問題只是,學生敢不敢說?老師是否願意承認?

想想看,如果這這時候有個AI系統可以判斷每個學生在螢幕前的專注度,也不用每學期還要寫那些假的教學評鑑,馬上就可以篩選出哪些老師的課應該被淘汰(不值得學習)了。

什麼樣的學習需要去學校?

當然拉,就跟進教室是為了拿學分,乖乖去學校通常也是為了拿學位。所以更應該問的是,去學校到底有什麼「好料」?

很多人都會談到,同儕、環境和老師,在還沒全面線上之前,同儕我在網路上就可以認識了,還可以認識的比學校更多更廣,唯一的差別就是有沒有實體見面培養感情罷了;要說環境,某些社團、參與活動、體育競賽的機會的確是到學校才有,不過線上之後的確部分受影響。

shutterstock_1456587254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最後,就是老師的部分,扣掉學分和學位,學校老師真的有那麼「必需」嗎?那些學生真正想學的東西,除了少數的學術專業,大多數都可以在網路上或是透過業界Mentor來獲得,很多要考證照的去補習就夠了,而那些學術研究的老師可滿足的學生,恐怕並不多,之後會走學術的學生,就更少了。

嚴格來說,進學校的價值,大概只剩下同儕和環境,跟老師沒多大關係。

什麼是自主學習?

很多人大概會說,上面說的都太理想了,真實校園的學生都很被動,還是得靠老師填鴨、排滿課程菜單才能在畢業前學到一點專業。

的確,學生有千百種,但不自主學習是學生的問題嗎?

我理解的「自主學習」不是自己會學習、自己會完成作業或考高分,而是「當自己對某件事物覺得好玩、有興趣或有需求,會想辦法去接觸、學習的過程」,所以關鍵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也不見得都很知道自己要什麼,只是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去嘗試的理由。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自己的學習歷程就是如此,大學前的填鴨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就是父母要求、只是為了升學而念書考試。到了大學,念化學系的我沒有一堂課我是想坐在教室裡聽的,即便後來考了一個自己以為會有興趣的研究所,依然然沒幾堂課讓讓我有學習和成長。

iStock-1150718996Photo Credit: iStock

而我的學習和成長來自於什麼?自己看書、看小說、看電影,在球隊裡學著團隊合作、當隊長學著管理與領導;上研究所之後,我當班代當總召、辦活動、參加商業競賽、跟同學創辦網站、去新創/外商實習,自己不要臉的請教學長姐、前輩。畢業後的軍旅生涯、到非洲當志工、出去看世界。

上述這些,才是我成長的養分,這其中當然不是每個對現在的我都非常有用,但是在過程中,不是得到,就是學到。而從小到大,當了十幾年學生,還真沒幾個老師或課程,對現在的我來說是有價值的,當年那些坐在教室時的時間,我覺得才是最浪費生命的。

在學校裡有可能自主學習?

當然有,我認為校園裡最接近「自主學習」的其實是學生社團。

在社團裡,是一群人對某個有興趣的事物聚集在一起(同儕),由該領域資深的人來教資淺的人,通常也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的會去實作(環境),如果資深的學長姐不會,就去找畢業校友、找業界的前輩來教、來上社課,這些累積有可能只是「興趣」、也可能變成賴以為生的「專業」。

以上這些是否需要靠學校老師,多半不用。會不會受到線上影響,有的可能會,但既然大家自己有學習動機,一定會找到配套學習的方式。反倒是那些硬要學生上線、考試的老師和課程,才是該「檢討」的對象。

有些人可能會說,你講得真好聽,那些學生社團才幾隻小貓。如此我倒是想反問一句,如果老師的課沒有學分、學校也不會給學位,坐在教室、螢幕前的人數會比社團多嗎?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解析大專院校難以「超前部署」遠距教學的七道陰影
  • 線上修完「開放式課程」學位,我要如何取得證書或修課證明?
  • 當大學被迫推出「線上教學」,剛好可以驗證我們的課堂有多少「無效教學」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