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 抱团中发展 大山里追梦 ——记汉源县晒经乡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秦刚 在汉源县晒经乡海拔2000多米的甘献高山上,绵延着一个千余亩的青春农业基地。基地里,山播撒创栽种着苹果、业梦芍药、甘献莲花白等果蔬药材。青春然而,山播撒创在汉源市场上,业梦却买不到这个基地产出的甘献任何产品。 “我的青春产品只针对成都市场和天猫平台销售,在雅安市区也买不到。山播撒创”10月31日,业梦提到产品销售问题,甘献基地负责人秦刚颇有自信。青春秦刚(右)和好友李果在查看苹果的山播撒创长势 家人反对 仍追梦 秦刚是汉源县晒经乡晒经村16组村民,一个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回乡创业前,从事建筑行业的他收入稳定,小日子过得挺甜蜜。 然而,从大山里走出去的他,对家乡的山水始终有着一份羁绊。 “你别看这一路上来种了不少果树,当初我刚回来时,基本都是荒的。”跟着秦刚从晒经乡海拔1600米的地段驾车驶入海拔2200多米的高山基地,沿途见到有不少苹果幼树,但基本都是近两年才种下的。 由于地处偏远,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晒经村很多村民以外出务工为生,一些有条件的村民甚至举家搬迁,原有耕地陆续荒芜。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抛荒,秦刚看在眼里,心疼不已。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产生了回乡种地的想法。 “好不容易脱了农皮,你还回来干什么?”秦刚的想法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甚至,一些知道他要回乡种地的村民还以为他“是不是病了”。 家人的反对和邻里的质疑,并没有让秦刚停下追梦的脚步,“虽然这几年闹得我身心疲惫,但回家种地也是创业,坚持下去没有错。”秦刚说。 从2008年开始,秦刚在村里陆续流转1000余亩土地,开始了发展之路。 带动乡邻 同致富 今年是秦刚回乡创业的第7年。七年里,他在流转的土地上种过松树、药材、蔬菜,品尝过艰辛和失败,也收获过喜悦和成功。在对市场前景的分析预判和发展目标的不断调整下,如今,糖心苹果、芍药成了他主要发展的两类产品。 眼下,秦刚种植的高山糖心苹果已经进入试产期。“味道不错,果味浓郁,香甜可口。”站在一株苹果树前,秦刚摘下一个糖心苹果,邀请好友李果品尝。大口咬了一口,李果给出了好评。两人顺势就苹果树发展情况讨论了起来。 在回乡创业的这几年里,秦刚渐渐说服了父母,也得到了邻里的认同和尊敬。在秦刚的带动下,当地不少村民不仅在基地里找到了工作,也发展起了规模不小的果树种植产业。 晒经村16组村民郑虎珍就是其中之一。“以前我跟丈夫在外面打工,现在我俩都在家里发展产业。”郑虎珍告诉记者,秦刚没回来发展前,村里人都不相信,晒经土地能出水果,现在,大伙儿对发展经果产业都很有信心。 在秦刚的基地里打工,郑虎珍有了工资,更学会了种植技术。现在,她家已种植了15亩苹果、30余亩核桃。对产业发展,一家人充满信心。 农忙时,秦刚的基地需要大量劳动力,最多时有100多名工人同时在干活。农闲时,秦刚的基地也需要20余名长期工人。“去年给工人发工资,一共花了70多万元。”这笔工资支出,对秦刚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可看着村里人生活的变化,他心里很开心。 抱团发展 闯市场 随着雅西高速的建成通车,汉源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加之现代物流和运输业的发展,都为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秦刚的这些拥有优越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种植基地来说,一三互促的休闲观光农业无疑是一条农业增收的新途径。 “今年芍药花开之时,不少游客都慕名来基地游玩,这给了我发展的信心。”秦刚说,从前期试水来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有了信心,并不代表发展之路平坦,摆在秦刚面前的,尚有诸多难题。为了增加抗风险能力,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今年初,秦刚和几位从事规模化农业的好友发起成立了汉源县永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构建产、销、游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通过开拓中高端市场,秦刚的产品采用基地直供、线上线下双向销售模式,在成都市场和天猫平台打开了销路。“市场销售基本没有后顾之忧,我现在主要的重心是把基地建好,完善基础设施,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好基础。”秦刚说,通过和好友抱团发展,自身发展的底气不仅更足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虽然创业路漫漫,但相信前景是美好的。 记者 李丽[next] 吃苦 大学生变“女汉子” 带动村民同致富 ——记石棉县食之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崔菊 秋日午后,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大湾村海拔1850米的高山上,响起一阵响亮的口哨声。在一片安静的天然林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很快,一支特别的队伍便将吹哨人围了起来。 吹口哨的人是谁?在做什么?崔菊在采摘中华寿桃 麻利的“女汉子” 她也爱美 10月21日,石棉天气很好。下午2时,正是山上最炎热、紫外线最强烈的时候。此时,一名提着一桶核桃干果、佩戴口哨的年轻女子缓缓走进了一片天然林。不久后,一阵口哨声响遍了山林,一群长相奇怪的猪闻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她“包围”了起来。 被“包围”起来的年轻女子名叫崔菊,是石棉县食之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一个土生土长的石棉人,也是这群长相奇怪的猪的主人。 “皮毛黑色的是二代野猪,黑白相间的是巴马香猪,都是很温驯的。”猪群越聚越多,但身材娇小的崔菊并不害怕,顺手将桶里的核桃朝猪群扔了过去。 被核桃“攻击”,可猪群并不害怕,反而开心地品尝起了美味。“我养的猪就爱吃核桃,大家都管它们叫‘核桃猪’。”崔菊打趣道。 猪为什么爱吃核桃?据崔菊介绍,在天然林附近有500多亩核桃树,每年来不及销售的核桃都成了它们的食物。 喂完猪群,崔菊翻过铁围栏,走向了一片桃林。“重庆几名客商来电话,说要买点中华寿桃,我去地里给他们摘果子。” 上山喂猪、下地摘果,干起农活来,娇小的崔菊十分麻利,简直就是个“女汉子”。“女人都爱美,我以前没事也喜欢打扮,化妆、穿裙子、穿高跟鞋,但现在来基地基本都是素面朝天。”因为忙碌,除了见客户、谈生意,在大山里的崔菊基本放弃了“美”。 艰辛的创业者 她不怕苦 跟着崔菊穿行在她的生态种养殖基地,蓝莓丛、大樱桃林、李树林、银杏林等成片分布,绵延千亩的土地上,种满了致富的希望。 而在三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第一次来这里,地里全是枯了的玉米秆,杂草遍布,没经过管理的核桃树肆意生长,感觉就像一座荒山。”回顾创业之初,崔菊充满感慨。 万事开头难。崔菊说,刚来山上时,因为没有居所,他和家人住在一间石头砌成的老屋里,做饭墙上会掉灰,睡觉只有用稻草搭出来的便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她从小就没受过什么苦,更别说干农活,这里的生活太苦了。”看着女儿放弃轻松舒适的会计工作,跑到大山里创业,崔菊妈妈李润英心里虽然担心,却仍旧很支持女儿的选择。 “这几年,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我想给大家创造一个放心的食品环境。”这是崔菊的创业梦想,始于2012年刚刚生完小孩时。 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克服一切困难,崔菊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忙碌了三年,成果令人欣慰。 “明年我们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就下来了,核桃、李、蓝莓等果树也将陆续进入投产期。”虽然前路艰辛,但崔菊却对未来满怀信心。 带动村民致富 她很热心 绵延千亩的土地上,除了日常管护,农忙时,还需要很多工人。来到大山里创业,崔菊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 “大湾村是一个藏、彝、汉多民族聚居的村组,这里村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地里就种些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蟹螺藏族乡副乡长山丹梅说,崔菊的到来,给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致富路子。她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在大山里苦干实干,也激励了不少村民。 每年,崔菊的基地都要聘请村民进园务工,一年中要进行3—5次除草,每次除草需1个月左右的时间。此外,基地的日常管理也需要不少人手。大多数时间里,她的基地都有村民在务工。 “这里的条件很艰苦,老百姓的生活也很苦,来到这里就不能光想着自己发展,能帮一户是一户。”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致富,从去年12月起,崔菊免费发放2万余株果树给周边村民种植,并通过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种植技术。 家住大湾村3组的藏族妇女汤福香介绍,现在她家多了三份收入,一是流转土地收益,二是进基地务工的收入,三是销售牲畜粪便的收入。这些收入都与崔菊密不可分。 记者 李丽[next] 创新 挫折中坚韧 摸索中成长 ——记禾兴园无土栽培蔬菜种植创始人张伟 常年在外务工,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也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次偶然的发现,却让他看到了创业的亮点和人生的希望。在没有得到家人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张伟毅然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之路。 “我们的初衷是种植生态无公害的绿色蔬菜,让家人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带着自己的创业初衷,2012年,张伟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雅安首家无土栽培有机种植农业基地——依靠现代化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自主设计远程监控物联网系统,引进先进自动化养殖技术和自动循环供水系统,运用酸碱中和原理预防病虫害,大棚内设置实时数据采集器、蔬菜生长模拟器,可自动调节温度、光照、氧气、肥料等。等将来机器人投入使用后,基地可完全实现全自动化无公害生态绿色蔬菜种植。张伟正在安装种植架 打拼多年 萌生创业想法 张伟,雨城区人,今年40岁出头。大学毕业后,他与妻子长期在外务工,一转眼就是十多年。 在外打拼多年,在积累到不少宝贵经验的同时,也让张伟的内心不断对创业充满着渴望。 张伟以前跟别人一起开过外贸公司。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外贸公司相继倒闭,张伟的公司也没有例外。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后,张伟想起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 他在电视上看到在运动员餐桌上,出现的世界各地特色蔬菜、瓜果的场景,这一幕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我是不是也能种出运动员食用的高品质蔬菜、瓜果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和再次创业的热情,经过多处学习和调查,2012年,张伟和妻子一同回到家乡创办了禾兴园无土栽培蔬菜种植基地,成立了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 坚定信心 挫折中成长 起初,张伟和妻子回到家乡决定创业时,亲戚朋友都不支持,认为种瓜种菜没有未来。 “我妈曾经问我,锄头都没扛过的人,会种菜吗?”张伟说,“刚开始连自己都觉得可笑,自己想做农业种植,可很多蔬菜瓜果都不认识,甚至还有混淆不清的情况。” 基地的建设依靠了现代化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自主设计远程监控物联网系统,引进先进自动化养殖技术和自动循环用水系统,运用酸碱中和原理预防病虫害,大棚内还设有实时数据采集器、蔬菜生长模拟器,可自动调节温度、光照、氧气、肥料等。在拥有如此现代化的设备基础的同时,也给张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现在看来,有问题是好事,一次一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更加坚定了我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决心。”正当创业初显成效时,“4·20”芦山强烈地震让基地水池和地下营养液管道严重受损。失去水营养供给的无土栽培蔬菜,也就失去了存活的依靠,张伟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经历了重大挫折,几近面临停产的绝境,张伟依然没有放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了合作社。并把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推广出去, 赢得了更多的合作伙伴,为基地继续投产重新点燃了希望。 “目前,我们的生产过程已经能够实现产品‘成本可控、质量可控、数量可控’,立体培育蔬菜的方式可达到1亩地生产3亩的量,将来投入使用机器人后,便可完全实现全自动化生态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张伟自信地说。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完成了一整条产业链的建设, 实现从种子、选择种植基地、包装、冻库保鲜储存、物流运输、终端销售整个过程完全可控运转。通过合作社基地的示范培育, 张伟成功培育种植出人参苗、藏红花、田七、养心菜等近20多种药材、蔬菜、野菜。 为让自己的创业路更广,走得更远,目前,张伟正在开发一套适合家庭阳台的自动种植系统和装饰生态墙。今后他还准备建立一个客户服务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为成千上万的客户进行远程协助和托管服务。从而实现“傻瓜式”种菜,让人人都能种菜, 个个都是种菜、养花高手,家家都有自己的空中菜园,市民每餐都能吃到安全放心的蔬菜。实习记者 郝东宇
执着
抱团中发展 大山里追梦
——记汉源县晒经乡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秦刚
在汉源县晒经乡海拔2000多米的甘献高山上,绵延着一个千余亩的青春农业基地。基地里,山播撒创栽种着苹果、业梦芍药、甘献莲花白等果蔬药材。青春然而,山播撒创在汉源市场上,业梦却买不到这个基地产出的甘献任何产品。
“我的青春产品只针对成都市场和天猫平台销售,在雅安市区也买不到。山播撒创”10月31日,业梦提到产品销售问题,甘献基地负责人秦刚颇有自信。青春
秦刚(右)和好友李果在查看苹果的山播撒创长势
家人反对
仍追梦
秦刚是汉源县晒经乡晒经村16组村民,一个80后返乡创业大学生。在回乡创业前,从事建筑行业的他收入稳定,小日子过得挺甜蜜。
然而,从大山里走出去的他,对家乡的山水始终有着一份羁绊。
“你别看这一路上来种了不少果树,当初我刚回来时,基本都是荒的。”跟着秦刚从晒经乡海拔1600米的地段驾车驶入海拔2200多米的高山基地,沿途见到有不少苹果幼树,但基本都是近两年才种下的。
由于地处偏远,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晒经村很多村民以外出务工为生,一些有条件的村民甚至举家搬迁,原有耕地陆续荒芜。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被抛荒,秦刚看在眼里,心疼不已。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产生了回乡种地的想法。
“好不容易脱了农皮,你还回来干什么?”秦刚的想法没有得到家人的理解,甚至,一些知道他要回乡种地的村民还以为他“是不是病了”。
家人的反对和邻里的质疑,并没有让秦刚停下追梦的脚步,“虽然这几年闹得我身心疲惫,但回家种地也是创业,坚持下去没有错。”秦刚说。
从2008年开始,秦刚在村里陆续流转1000余亩土地,开始了发展之路。
带动乡邻
同致富
今年是秦刚回乡创业的第7年。七年里,他在流转的土地上种过松树、药材、蔬菜,品尝过艰辛和失败,也收获过喜悦和成功。在对市场前景的分析预判和发展目标的不断调整下,如今,糖心苹果、芍药成了他主要发展的两类产品。
眼下,秦刚种植的高山糖心苹果已经进入试产期。“味道不错,果味浓郁,香甜可口。”站在一株苹果树前,秦刚摘下一个糖心苹果,邀请好友李果品尝。大口咬了一口,李果给出了好评。两人顺势就苹果树发展情况讨论了起来。
在回乡创业的这几年里,秦刚渐渐说服了父母,也得到了邻里的认同和尊敬。在秦刚的带动下,当地不少村民不仅在基地里找到了工作,也发展起了规模不小的果树种植产业。
晒经村16组村民郑虎珍就是其中之一。“以前我跟丈夫在外面打工,现在我俩都在家里发展产业。”郑虎珍告诉记者,秦刚没回来发展前,村里人都不相信,晒经土地能出水果,现在,大伙儿对发展经果产业都很有信心。
在秦刚的基地里打工,郑虎珍有了工资,更学会了种植技术。现在,她家已种植了15亩苹果、30余亩核桃。对产业发展,一家人充满信心。
农忙时,秦刚的基地需要大量劳动力,最多时有100多名工人同时在干活。农闲时,秦刚的基地也需要20余名长期工人。“去年给工人发工资,一共花了70多万元。”这笔工资支出,对秦刚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可看着村里人生活的变化,他心里很开心。
抱团发展
闯市场
随着雅西高速的建成通车,汉源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加之现代物流和运输业的发展,都为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于秦刚的这些拥有优越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种植基地来说,一三互促的休闲观光农业无疑是一条农业增收的新途径。
“今年芍药花开之时,不少游客都慕名来基地游玩,这给了我发展的信心。”秦刚说,从前期试水来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有了信心,并不代表发展之路平坦,摆在秦刚面前的,尚有诸多难题。为了增加抗风险能力,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今年初,秦刚和几位从事规模化农业的好友发起成立了汉源县永续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着力构建产、销、游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通过开拓中高端市场,秦刚的产品采用基地直供、线上线下双向销售模式,在成都市场和天猫平台打开了销路。“市场销售基本没有后顾之忧,我现在主要的重心是把基地建好,完善基础设施,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打好基础。”秦刚说,通过和好友抱团发展,自身发展的底气不仅更足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了,虽然创业路漫漫,但相信前景是美好的。
记者 李丽
[next]
吃苦
大学生变“女汉子” 带动村民同致富
——记石棉县食之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崔菊
秋日午后,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大湾村海拔1850米的高山上,响起一阵响亮的口哨声。在一片安静的天然林里,传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很快,一支特别的队伍便将吹哨人围了起来。
吹口哨的人是谁?在做什么?
崔菊在采摘中华寿桃
麻利的“女汉子”
她也爱美
10月21日,石棉天气很好。下午2时,正是山上最炎热、紫外线最强烈的时候。此时,一名提着一桶核桃干果、佩戴口哨的年轻女子缓缓走进了一片天然林。不久后,一阵口哨声响遍了山林,一群长相奇怪的猪闻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将她“包围”了起来。
被“包围”起来的年轻女子名叫崔菊,是石棉县食之源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一个土生土长的石棉人,也是这群长相奇怪的猪的主人。
“皮毛黑色的是二代野猪,黑白相间的是巴马香猪,都是很温驯的。”猪群越聚越多,但身材娇小的崔菊并不害怕,顺手将桶里的核桃朝猪群扔了过去。
被核桃“攻击”,可猪群并不害怕,反而开心地品尝起了美味。“我养的猪就爱吃核桃,大家都管它们叫‘核桃猪’。”崔菊打趣道。
猪为什么爱吃核桃?据崔菊介绍,在天然林附近有500多亩核桃树,每年来不及销售的核桃都成了它们的食物。
喂完猪群,崔菊翻过铁围栏,走向了一片桃林。“重庆几名客商来电话,说要买点中华寿桃,我去地里给他们摘果子。”
上山喂猪、下地摘果,干起农活来,娇小的崔菊十分麻利,简直就是个“女汉子”。“女人都爱美,我以前没事也喜欢打扮,化妆、穿裙子、穿高跟鞋,但现在来基地基本都是素面朝天。”因为忙碌,除了见客户、谈生意,在大山里的崔菊基本放弃了“美”。
艰辛的创业者
她不怕苦
跟着崔菊穿行在她的生态种养殖基地,蓝莓丛、大樱桃林、李树林、银杏林等成片分布,绵延千亩的土地上,种满了致富的希望。
而在三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第一次来这里,地里全是枯了的玉米秆,杂草遍布,没经过管理的核桃树肆意生长,感觉就像一座荒山。”回顾创业之初,崔菊充满感慨。
万事开头难。崔菊说,刚来山上时,因为没有居所,他和家人住在一间石头砌成的老屋里,做饭墙上会掉灰,睡觉只有用稻草搭出来的便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她从小就没受过什么苦,更别说干农活,这里的生活太苦了。”看着女儿放弃轻松舒适的会计工作,跑到大山里创业,崔菊妈妈李润英心里虽然担心,却仍旧很支持女儿的选择。
“这几年,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比较突出,我想给大家创造一个放心的食品环境。”这是崔菊的创业梦想,始于2012年刚刚生完小孩时。
这一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克服一切困难,崔菊在这片土地上辛苦忙碌了三年,成果令人欣慰。
“明年我们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就下来了,核桃、李、蓝莓等果树也将陆续进入投产期。”虽然前路艰辛,但崔菊却对未来满怀信心。
带动村民致富
她很热心
绵延千亩的土地上,除了日常管护,农忙时,还需要很多工人。来到大山里创业,崔菊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不少就业机会。
“大湾村是一个藏、彝、汉多民族聚居的村组,这里村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地里就种些玉米、洋芋等农作物,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蟹螺藏族乡副乡长山丹梅说,崔菊的到来,给大山里的群众带来了致富路子。她作为一名大学生,能在大山里苦干实干,也激励了不少村民。
每年,崔菊的基地都要聘请村民进园务工,一年中要进行3—5次除草,每次除草需1个月左右的时间。此外,基地的日常管理也需要不少人手。大多数时间里,她的基地都有村民在务工。
“这里的条件很艰苦,老百姓的生活也很苦,来到这里就不能光想着自己发展,能帮一户是一户。”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致富,从去年12月起,崔菊免费发放2万余株果树给周边村民种植,并通过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提升种植技术。
家住大湾村3组的藏族妇女汤福香介绍,现在她家多了三份收入,一是流转土地收益,二是进基地务工的收入,三是销售牲畜粪便的收入。这些收入都与崔菊密不可分。
创新
挫折中坚韧 摸索中成长
——记禾兴园无土栽培蔬菜种植创始人张伟
常年在外务工,付出了最美好的青春,也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次偶然的发现,却让他看到了创业的亮点和人生的希望。在没有得到家人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张伟毅然回到家乡开始创业之路。
“我们的初衷是种植生态无公害的绿色蔬菜,让家人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吃得放心、吃得健康。”带着自己的创业初衷,2012年,张伟和妻子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雅安首家无土栽培有机种植农业基地——依靠现代化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自主设计远程监控物联网系统,引进先进自动化养殖技术和自动循环供水系统,运用酸碱中和原理预防病虫害,大棚内设置实时数据采集器、蔬菜生长模拟器,可自动调节温度、光照、氧气、肥料等。等将来机器人投入使用后,基地可完全实现全自动化无公害生态绿色蔬菜种植。
张伟正在安装种植架
打拼多年
萌生创业想法
张伟,雨城区人,今年40岁出头。大学毕业后,他与妻子长期在外务工,一转眼就是十多年。
在外打拼多年,在积累到不少宝贵经验的同时,也让张伟的内心不断对创业充满着渴望。
张伟以前跟别人一起开过外贸公司。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很多外贸公司相继倒闭,张伟的公司也没有例外。
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后,张伟想起了2008年奥运会期间, 他在电视上看到在运动员餐桌上,出现的世界各地特色蔬菜、瓜果的场景,这一幕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我是不是也能种出运动员食用的高品质蔬菜、瓜果呢?”带着这样的想法和再次创业的热情,经过多处学习和调查,2012年,张伟和妻子一同回到家乡创办了禾兴园无土栽培蔬菜种植基地,成立了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
坚定信心
挫折中成长
起初,张伟和妻子回到家乡决定创业时,亲戚朋友都不支持,认为种瓜种菜没有未来。
“我妈曾经问我,锄头都没扛过的人,会种菜吗?”张伟说,“刚开始连自己都觉得可笑,自己想做农业种植,可很多蔬菜瓜果都不认识,甚至还有混淆不清的情况。”
基地的建设依靠了现代化科技发展生态农业,自主设计远程监控物联网系统,引进先进自动化养殖技术和自动循环用水系统,运用酸碱中和原理预防病虫害,大棚内还设有实时数据采集器、蔬菜生长模拟器,可自动调节温度、光照、氧气、肥料等。在拥有如此现代化的设备基础的同时,也给张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
“现在看来,有问题是好事,一次一次遇到棘手的问题,更加坚定了我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的决心。”正当创业初显成效时,“4·20”芦山强烈地震让基地水池和地下营养液管道严重受损。失去水营养供给的无土栽培蔬菜,也就失去了存活的依靠,张伟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
经历了重大挫折,几近面临停产的绝境,张伟依然没有放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了合作社。并把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推广出去, 赢得了更多的合作伙伴,为基地继续投产重新点燃了希望。
“目前,我们的生产过程已经能够实现产品‘成本可控、质量可控、数量可控’,立体培育蔬菜的方式可达到1亩地生产3亩的量,将来投入使用机器人后,便可完全实现全自动化生态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张伟自信地说。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完成了一整条产业链的建设, 实现从种子、选择种植基地、包装、冻库保鲜储存、物流运输、终端销售整个过程完全可控运转。通过合作社基地的示范培育, 张伟成功培育种植出人参苗、藏红花、田七、养心菜等近20多种药材、蔬菜、野菜。
为让自己的创业路更广,走得更远,目前,张伟正在开发一套适合家庭阳台的自动种植系统和装饰生态墙。今后他还准备建立一个客户服务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为成千上万的客户进行远程协助和托管服务。从而实现“傻瓜式”种菜,让人人都能种菜, 个个都是种菜、养花高手,家家都有自己的空中菜园,市民每餐都能吃到安全放心的蔬菜。实习记者 郝东宇
上一篇
【新国标GB/T 18883
下一篇
研究成果表明 大堡礁周圍海洋溫度達400年來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