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isa Huang
去英式酒館喝一杯
如果說,微醺台北街頭隨處可見的倫敦咖啡店是台北人生活裡極為重要的一環。那麼,英國英式酒館(Pub)在英國人的人發生活及文化裡就扮演著相同重要的角色。時至今日,明拼倫敦依然有許多十七世紀就開張的酒遊酒館酒館還在營業,例如在金融區的戲爬The Old Bank of England、Ye Old Cheshire Cheese、到最Holborn的上爬Cittie of Yorke更是十五世紀起就開始賣酒了呢。
Pub是微醺Public House的縮寫,就是倫敦公共之家的意思。追溯到十六世紀,英國那時候的人發Pub就是把自家的客廳開放給陌生人來喝酒。也因此,明拼傳統的酒遊酒館Pub裝潢就很像一般人家裡的客廳,有Cozy的感覺跟氛圍。
在英國久住之後發現,英國人不愛請人到家裡作客,而是喜歡在Pub裡與朋友會面。但若你在Pub裡當自己是客人,等著主人來問你要吃喝什麼?那就大錯特錯了!初來乍到的外國人(包含我自己)在Pub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找張桌子坐下後,等著服務生來點菜跟點酒… 然而,在英國的Pub裡是沒有服務生的!想喝酒是嗎?想吃炸魚薯條是嗎?麻煩到吧檯前面自己點!
吧檯前又是另一個culture shock!平常就算在荒郊野外,只要超過三個英國人就會無意識地自動排成一條線(英國人真的很愛排隊)!但是在Pub的吧檯前卻是站的零零散散,在這個插隊立即被白眼的國家裡,我小心翼翼地觀察到底要從哪個縫隙插進去才不會被誤認為是插隊的白目。這些看似凌亂的人群,其實是有個隊伍的,而這個隊伍在酒保的心裡……。
在吧檯後忙碌工作的酒保們,隨時隨地都很留意在吧檯前等著買酒的人群,誰先誰後他們是很清楚的,所以不用擔心站在比你前面但是晚你五分鐘到的小哥會比你先買到酒!不過,這個系統也是會有出包的時候,酒保有時候也是會搞錯。這時候,用眼神跟他們示意一下,他們就知道你被跳過了,下一杯絕對就是你!而英國男生為了展現紳士風度,他們會讓旁邊比自己晚到的女生點。當他們跟妳說:「Lady First」的時候,請大方接受他們的好意,記得說:「That’s very kind of you. Thank you very much」。
點啤酒的時候,請不要說「one glass of beer」,而是「one pint」(一品脫)或「half pint」(半品脫)。平常不太請客的英國人,在Pub中是輪流買酒請客。譬如朋友三人一起去Pub,三人分別請一次酒(one round),就等於最後每個人喝了三杯酒。如果是人比較多的聚會,就不可能每個人都輪一次,那麼這回沒請到別人的人,自己記得下次要自動先請第一個round。
英國的酒館通常十一點打烊,打烊前的十五分鐘會有最後叫酒(Last Round)的搖鈴,聽到這個鈴響,要趕緊把握時間去點最後一杯酒。
台灣人愛用乾杯拚酒,而英國人發明了的拚酒遊戲叫Pub Crawl(爬酒館)。顧名思義,遊戲的最後恐怕只能在地上爬了……這個遊戲通常是大家找定一個區域選上幾家pub,一家喝一個round,英國Pub密度很高,從這家走到下家沒幾分鐘就到了,一個晚上下來,去個五家以上的pub稀鬆平常。
Pub賣的酒以英國人最愛的各式啤酒為大宗,還有葡萄酒、威士忌、琴酒等烈酒。如果是簡單的琴湯尼(琴酒加通寧水)、威士忌加蘇打或可樂,吧檯可以做給你,或是把這些原料給你自己調。有難度的雞尾酒要去Bar才有,跟台灣不一樣的是英國很多Bar的執照也只有到十一、十二點,如果想喝到半夜,那得去Night club才行。
Pub除了酒之外,還提供傳統英國食物,有幾道菜幾乎是每家Pub必有的國民美食。首先,炸魚薯條(Fish and Chips)不可少,這道舉世聞名最具代表性的英國食物,可不是英國人發明的,是由西班牙的猶太移民在十七世紀帶入英國的。先把魚裹上用水和麵粉調製的麵糊(有時會用啤酒代替水),然後下鍋油炸。在古早時候,炸魚薯條是用舊報紙包著用手拿著吃,現在有些懷舊的Pub還會把炸魚薯條放在印得很像報紙的紙上給客人。吃的時候要撒鹽和麥醋,豌豆泥跟薯條是基本配菜,薯條可以沾著各式醬汁一起吃,例如:咖哩醬、塔塔醬或肉汁(Gravy)。
Bangers and Mash指的是香腸薯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肉類供應吃緊,製作香腸時用便宜的填充物混入香腸中,煎香腸時外面的腸衣一破,裡面的廉價填充物碰到熱油後發出bang bang作響的油爆聲,後來英國人就把香腸叫Bangers。不過,也只有這道菜名才會用到Bangers,若是去餐廳或是肉舖要點香腸時,還是請說Sausages這個字。吃這道菜的時候,香腸一定要放在薯泥上淋上肉汁旁邊配著豆子。
每逢禮拜天中午,Pub一定會有周日烤肉(Sunday Roast)。在十八世紀晚期,英國工業革命時代很多家庭在周日上教堂禮拜之前會把一大塊肉跟馬鈴薯、蔬菜放入烤箱,這樣等從教堂回來就有週日大餐可以吃。現代英國人上教堂的人變少,可吃周日烤肉的習俗依舊沒變。典型的周日烤肉會烤牛肉、雞肉、羊肉或豬肉,配上烤蔬菜(歐防風、捲心菜、花椰菜)或水煮蔬菜(四季豆、胡蘿蔔、豌豆),烤馬鈴薯跟約克夏布丁(Yorkshire Pudding)¹,再淋上烤肉跟蔬菜時滴下的高湯肉汁(Gravy)。
在Pub吃到的這些食物,真的就是英國人的家庭料理。也看的出來英國不是一個對吃很重視的民族,上面的幾樣食物總歸起來就是炸物、烤物、馬鈴薯跟肉汁,至於是不是美食,真的就見仁見智。比起吃來,英國人對喝更是有興趣,Pub裡的酒單往往比菜單精彩有趣許多。下次來英國時,記得照著上面的潛規則,為自己在Pub點杯酒吧!
註:約克夏布丁(Yorkshire Pudding)是英國人很傳統的主食,雖然叫布丁其實是麵包,用牛奶、麵粉、雞蛋跟水攪拌後高溫烤成,烤出來像杯子的形狀,味道帶鹹,中間軟綿外皮酥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微醺,倫敦:飲酒文化以及酒的故事,顛覆你想像的英國人》,創意市集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Lisa Huang
荒誕與優雅並存的飲酒禮儀,品酒與拼酒兼俱的英倫風範
英國人喝的不是酒,是人際社交,是自古老傳承的感情制約
- 英倫紳士最瘋狂的「爬酒館」,在夜幕低垂時,一間一間Pub從頭喝完整條街。
- 皇家賽馬會仕女們喝香檳、007喝馬丁尼、女王國宴喝波特酒,那唐頓莊園裡的貴族們喝什麼呢?
- 喜歡排隊的英國人在Pub裡點酒時總是站的三三兩兩,要如何加入才不會被認為是插隊的冒失鬼?
- 英國大學生是歐洲喝酒王,比任何其他歐洲國家的學生都喝得多,可這樣愛喝的文化卻悄悄起了變化……
- 威士忌是老男人喝的酒?英國人說喝威士忌的女人一定有許多故事,神秘又性感……
- 英國夏天如果沒有Pimms就像台灣夏天少了芒果冰一樣不暢快,那是喝起來輕鬆自在的澄橘色調酒…
- London Cocktail Week每年十月第一週舉行的倫敦調酒週,倫敦城變身成大人的雞尾酒樂園。
- 琴湯尼Gin & Tonic是英國人最愛的夏季調酒,正統琴湯尼中通常Gin跟Tonic的比例是1:2。
作者旅居英國多年的生活體驗與文化觀察
人文角度寫酒講酒,了解酒的有趣之處與風土人情。
用感性的筆觸將旅遊、英國文化、酒知識充分調和後,與你共飲一杯芬芳迷人的酒書。
英國 酒文化:
從隨處可見的街頭Pub到世界級的雞尾酒吧,酒,無所不在英國人的生活、歷史、日常裡。本章節以作者旅居倫敦十餘年的生活經驗及田野觀察,用獨樹一格的角度看英國酒文化。
世界 酒旅人:
延續英國的酒類知識,還提供極富文化性的旅遊見聞,例如: 在沃韋的英國默劇大師卓別林故居博物館、搭乘從十九世紀起在英國極受歡迎的遊輪到馬德拉島的經驗、紐澳良每年的Mardi Gras嘉年華會、加納利群島上的荷西與三毛之墓等等。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