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青听·两岸】台青在大陆创业:像鱼缸里的鱼回到了大海

  来到大陆,青听他们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两岸发展和进步,结识了新的台青朋友、凝聚了新的大陆的鱼大海情感,感受到了同胞的创业热情和温暖。他们是像鱼两岸融合发展的“沟通者”、正能量的缸里“传播者”。两岸青年声音,青听你我共同倾听。两岸中国新闻网特别推出《青听 两岸》融媒体栏目,台青共同记录两岸青年的大陆的鱼大海真实声音。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马壮 陈文韬)越来越多的创业台青选在来到大陆创业,他们背靠祖国,像鱼在祖国大地织梦。缸里近日,青听3名台湾创业青年做客中国新青闻网《青听·两岸》栏目,分享了他们在大陆创业的经历。

  李伟国,台湾中华青年经贸交流协会名誉理事长、华灿工场董事长、四川葳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

  今年是他来到大陆发展的第七个年头。他曾在台湾工作过5年,那时的他看到了工作的天花板,因此决定要来大陆试一试。

  2016年,刚来大陆的李伟国选择了在北京发展,加入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置业顾问。2017年,李伟国加入华灿工场,着手负责两岸青年创业孵化的工作。2022年,李伟国在成都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策划公司。

  回顾在大陆的7年,李伟国不仅见证了自己事业上变化,同时还见证了大陆为便利台湾同胞“登陆”发展推出的各项措施。

  李伟国平常也会将自己在大陆发展的点滴分享在朋友圈,“我选择到大陆来发展,做服务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这件事情,很有意义,而且有社会使命感。”

  “成就感”“荣誉感”“满足感”……这些是李伟国来大陆发展的感触,他表示,自己也会继续努力打造更多台湾青年“登陆”的成功案例,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载入台湾青年的一份力量。

  还有一名台湾青年,放弃了在台湾的稳定工作,选择安家厦门。他就是厦门台协副会长兼青委会主委、厦门启达台享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姜锋。

  总结自己这些年的创业感受,范姜锋概括为“勇立潮头”。他创办的公司已为大量台青来大陆创业提供帮助,在帮扶台青的过程中,他们的团队也在不断地突破自己。

  早在2009年,范姜锋被外派到厦门工作3年。在这3年里,他感受到大陆的经济腾飞、看到了大陆的广阔机遇。回到台湾后的范姜锋,岛内的工作氛围让他意识到“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2014年,他毅然离开台湾来到厦门。

  来到厦门后,范姜锋思考自己的创业道路该怎么开始?他选择了活动、品牌策划行业。“登陆”第一年他便取得了在台湾难以达成的目标。随后他开始思考如何能让更多的台湾青年在大陆安居乐业,实现真正的落地生根,由此,范姜锋开始做起台青创业基地。

  在帮扶台青创业的过程中,范姜锋寻找更适合台青发展的项目,例如文创、新媒体、乡村振兴等。在做好创业基地的同时,他也开始思考如何为台青提供资本的支持,并于2022年9月成立了有范基金。

  范姜锋说,我们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台青知道,“大陆是一个可以让你跃升,或者说让你站上另外一个平台,另外一个视野的一个地方”。

  台青徐韬,北京智工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大学毕业后,他收到大陆同学邀请,来到北京创业。

  因为不了解大陆的市场,徐韬来到大陆发展也经历了创业的困难。曾经10个月几乎发不出工资,每天吃着泡面、住在8平米的合租房里。他的父母对此产生怀疑:来大陆创业是不是被糊弄了?

  短暂的困难没有打败徐韬,他坚信自己的创业项目符合大陆发展的需求。目前,他公司所开发的APP也接近百万的注册用户,每个月有数十万用户通过这个平台找到工作。

  这两年,徐韬在创业上也做了一些成绩,他也抓住机会向身边的台湾朋友们分享来大陆创业的收获。

  徐韬形容自己曾经在台湾创业的时候像金鱼缸里的鱼,虽然能活着,但是受限。来到大陆创业后,他感觉自己像回到了大海,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大海才是鱼该待的地方,我感觉自己回到了家。”徐韬说。

  来北京后的他,有了新的归属感,他不仅是一个新北京人,甚至整个大陆都是自己的家。他感叹,很想将自己来大陆的感受分享给每一位朋友,“不要把自己当做外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完)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