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台灣「臨場藝術」跨界、斜槓興起,背後原因或許是因為藝術家們的「貧窮跨」

戲劇到底是台灣什麼?這個問題從作者進大學至今不斷地被問到。從廣義的臨場介紹歌仔戲與舞台劇的不同,解釋幕前與幕後工作的藝術原因因為藝術差異,到幾乎於爆氣地吼叫著——進戲劇系不等於要當明星的跨界經驗!我們不停地從環境從藝文生態甚至到自身,斜槓興起思考著「表演」是背後什麼。

而在表演藝術的或許生態中,跨界展演成了近十年的家們間的主流創演形式。單一體材的窮跨戲劇與舞蹈,開始與新媒體、台灣科技實驗等領域合作,臨場而美術系統的藝術原因因為藝術錄像、視覺藝術者也將現場表演的跨界元素帶進展場。

今日我們可以在美術館欣賞現場表演,斜槓興起也可以在劇場看到大量的背後錄像作品,形式與場地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而這樣的「跨」似乎正靜悄悄地形成了新一代觀眾,對於表演形式的普遍認知。

2021年12月中旬,作者參與了藝術家李文皓的臨場藝術作品《白蘿蔔蝦皮炒肉絲》,這是一個可愛並帶著些許無奈自嘲的小品,本文將從臨場藝術談起,討論台灣目前「跨界」的生態,並聊聊藝文從業人員的生活現況。

白蘿蔔蝦皮炒肉絲-宣傳03_(1)Photo Credit: 攝影/設計:廖振堯

臨場藝術

在參與演出之前,我與多數人一樣對「臨場藝術」(Live Art)一詞感到陌生。在我過往的印象中,這是一個類似於行為藝術的表演形式,開始於英國,並通常伴以前衛大膽的風格傳達較激進的概念。

《Introduction: the what, when and where of live art》文中提到,臨場藝術用於描述英國文化機構中的各種表演實踐(也包含一些歐洲的單位)。在英國,臨場藝術是融合現場表演與多媒體,並基於「時間線」的演出;而表演藝術(Performance Art)和臨場藝術這兩個詞之間的主要區別爲——表演藝術有傳統的形式,臨場藝術則和涵蓋有較廣的範圍 [1]。

臨場藝術因其特殊的時間性(time-based),作品中的時間通常會等同於觀眾當下的感受,演員所有的行動與情緒是即時且直接的。

The 'time' of live art - its present, live time and its durational time - present challenges to lived and regulated time. [2]

這類型的表演通常會跳脫傳統的鏡框式觀賞方式,偏好於較為開放的場地。在台灣,美術館可能是最常進行臨場或行為藝術的場域,因這類型的表演,通常會含有大量的政治與意識形態訴求,在社會運動的現場也很常見到行為藝術的呈現。

而本次李文皓則選擇將臨場藝術作品《白蘿蔔蝦皮炒肉絲》,以售票的舞台劇商業模式展現。從看到宣傳頁面的第一刻起,「台灣小劇場風格」的主視覺,配上了一段非常不劇場,可以說是很視覺藝術感的文案,我就在這到底是一個行為藝術(但要收錢),還是一場solo單人演出的疑惑中,觀賞了這一段難以界定,卻又無比真實的表演活動。

而最初想要寫本篇文章的動機,也源於這樣曖昧不清的呈現風格。

首先,前文提到臨場藝術通常基於真實環境的時間,本次表演基本上遵循了這樣的邏輯,是以主角烹調「白蘿蔔蝦皮炒肉絲」這一道菜為主體,但有趣的是,又與多數的行為藝術不同,本次的「腳本」其實是有分段的;若以文本而言,所謂的「時間線」如同戲劇表演一樣有著場景的轉換。

在煮菜活動的前後,李文皓加入了幾段生活中細瑣的小事,包含宣告當天菜價、講述作品概念、分享求職經歷等等,這些非線性的場景其實會將整部作品的時間切碎,形成一段又一段的戲劇剪影,而打斷臨場藝術中,觀眾與表演者一同感受當下時間的特殊型態。

而有趣的是,本次作品在時間的感受上並沒有被分割,在那幾段非線性的片段中,創作者很巧妙的將時間的元素放入。以開場的宣告當天菜價為例,雖然這一段與之後的戲劇文本並不直接連貫,但因觀眾聽到的就是真正當天的菜價,在心理上對作品產生了拉入現實的當下感;此外煮水、朗讀與切菜,這些規律又細碎的動作就像秒針一樣,一點一點地建構著當下的時間。

在本次的演出中,創作者的表演系統是很特殊的,可以看到這是一個受過基礎演員訓練的身體,但與多數所謂正統的劇場演員不同;不論何種表演系統,演員扮演的不論是某個角色或是自身,都難抹去其身為「人」的存在。

而本次的表演,熟悉錄像作品的觀眾可能會強烈感受到,在每一個片段不論是口白、備菜或是隨音樂起舞,創作者彷彿是一個無機體,而所有的表演,則像是在一個很大的電視中,雖然明明演員就在眼前,並且正在進行一段處於當下的活動,但這同時擁有戲劇肢體、抽離的錄像神態,卻又擁有聚焦於自身的舞蹈情緒。

這樣一個難以界定的表演者,呈現著分段卻又是即時的戲劇行動;其實很像夢境,真實卻抽離、當下又片段,所有分界都在擺盪(between)之間,而這樣的模糊與交融,可能就是臨場藝術的關鍵型態之一。

白蘿蔔蝦皮炒肉絲-宣傳02Photo Credit: 攝影/設計:廖振堯

擺盪(Between)

這樣的擺盪似乎是一種自身的跨界。從自己的學經歷與藝術觀點,讓概念的主軸在內部領域的維度中游移,這樣的表演可能無法被輕易的分類,而會呈現一種非常「個人」式的質感。

臨場藝術可能可以給擺盪(in between)和邊緣(at the edges)類型的藝術家,提供超乎於傳統的藝術形式 [3]。這樣的包容性對當代的藝術家似乎是好的,但在台灣,我們能接觸到的視覺藝術與戲劇展演活動,其冒險和混沌感越來越少,就連新穎的跨領域合作,也變成了某種制式和主流的套路。

大家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白蘿蔔蝦皮炒肉絲》是一種超級玄妙完全無法言喻的風格,但其實用很暴力武斷的描述,可以是「以主角求職失敗為主題的單人solo演出,以行為表演風格為主軸,場景調度與文本節奏則以當代錄像為靈感,配合跨文化的舞蹈肢體,在劇場中現場做一道白蘿蔔蝦皮炒肉絲並分享給觀眾吃。」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