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打開莊子的方式》:庖丁解牛核心要義「善刀而藏之」,這便是最直觀的養生之術

文:陳可抒

人生在世,打開刀皆欲逍遙;若求逍遙,莊的這便最直之術必先知我;既已知我,庖丁便須葆光。解牛

以上三重理念,核心即是義善養生《莊子》的核心思想脈絡,亦分別是打開刀《莊子.內篇》前三篇的內容。

上一篇〈齊物論〉的莊的這便最直之術立言結尾處,莊子提出了「注焉而不滿,庖丁酌焉而不竭」的解牛葆光的概念,將之詳細闡述,核心便是義善養生本篇〈養生主〉的主旨。

「吾生也有涯,打開刀而知也無涯」,莊的這便最直之術既然如此,庖丁便不可懵懵懂懂地「以有涯隨無涯」,若是這樣,豈不是太浪費生命了嗎?

所以要葆光,要養生,要知自我之所在,要養自我之所在。

養生的理論說來容易,做起來卻極難,難就難在:如何分辨哪個是我,哪個不是我?如何是養,如何不是養?

養生的要訣十分簡單,莊子只用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便闡述清楚了,不過便是「遊刃有餘、善刀藏之」等寥寥數語而已,然而,如何遊刃?怎樣有餘?何時藏刀?何時解牛?

種種問題,仍是要知曉「緣督以為經」的道理才行。不過,何為督脈,何為旁脈?理論容易闡明,實踐起來卻很不易,在本篇後半段,莊子又以幾個寓言加以說明。

本篇是《莊子.內篇》立言的最後一篇,在篇尾,莊子意味深長地表示:「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後面〈人間世〉等四篇雖然也有立言,卻更偏重於莊學與實踐的結合。換言之,前三篇為體,為認識論,後四篇為用,為方法論,明悟了前三篇的立言,便猶如手中擎起智慧之火,可照亮世間的重重暗霧。

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

殆已!

已而為知者,

殆而已矣!

為善無近名,

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

可以保身,

可以全生,

可以養親,

可以盡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養生主旨之一:不妄隨,不妄知

生命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而若是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隨無限的知識,那不是很勞而無功的嗎?「殆已」!若是再以這樣的追求而沾沾自喜,自以為很有智慧,那不是更危險的想法嗎?「殆而已矣」!

既然如此,難道莊子是暗示人們停止追求嗎?當然不是!莊子怎麼會有這樣因噎廢食的號召呢?這一段的本意,是提醒人們要講究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盲動,更不是停頓不前。否則,在〈逍遙遊〉中,何以大鵬一定要克服艱難飛往南冥呢?又何以稱宋榮子和列子「猶有未樹」呢?在後文中,何以庖丁要耗時數年以精通解牛之技呢?不必懷疑莊子的進取之心。

倘若吾生無涯,而知有涯,那麼,便可隨意為之,大不了從頭再來;而現實卻恰恰相反,生有涯,知無涯,你我生在世間,恰如一粒微塵面對茫茫宇宙,沒有智慧的取捨怎麼行呢?悶頭亂撞怎麼行呢?若是再因此而揚揚得意,那就更不可取了!

唯有不斷求知,方能接近逍遙之境,然而,又豈能陷於求知之中呢?畢竟,人生「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生命「行盡如馳」,不可「與物相刃相靡」,又能與無用之知「相刃相靡」呢?

知識浩瀚無垠,若是漫無目的,隨之而迷失自我,其實質便不是求知,而是消磨;若是把這種消磨反而當作真知,受其迷惑,那麼,這迷失就只會無窮無盡了。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養生主旨之二:緣督以為經

怎樣才可以不迷失、不迷惑呢?很簡單:撥開迷霧,明確目標,有的放矢,毫不動搖。也即是所謂「緣督以為經」。

督,人體最重要的經脈,貫穿於後背,是經絡中的脊梁。若是有一天,某個其他部位,譬如手腳和脊梁非要斷一個不可,那當然要全力保住脊梁了;而人們終其一生,也必然要以脊梁為主心骨。那麼,生命的意義,不就是人生的督脈嗎?無論名聲、利益,還有哪個能比生命的意義更重要呢?這便是「緣督以為經」的道理,也即是養生之主旨。

除此以外,莊子還同時給出了一句意味深長的勸誡:做善事不要貪圖名聲,做惡事不要觸碰刑罰。

咦,莊子怎麼能教人「為惡」呢?有些人看到這句話,便不免有所躊躇,想要替莊子打圓場,將「為惡」解釋成一點點小的壞事,或者惡念之類,總之不肯把它當成惡行來理解。

其實大可不必!惡就是惡,為惡就是為惡,不須有所掩飾。「為惡無近刑」,若是對於莊學理解得足夠透澈了,便絲毫不覺得違和,反而覺得很有道理。

惡也好,善也罷,無非都是片面的定義而已,根本不是永恆的準則,怎能用它們表面的呈現來束縛彼此的內心呢?唐堯、虞舜發起戰爭,是善呢,是惡呢?成湯、周武舉旗反叛,是善呢,是惡呢?世間哪裡有針對善惡的統一標準呢?

這個問題在〈齊物論〉中已經討論過了:「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殽亂。」汝之蜜糖,吾之毒藥,此之惡可能是彼之善,善惡豈可一概論之?此國法令嚴禁之事,一定是惡事嗎?彼國法令未禁之事,一定是善事嗎?個人行走於世間,心中自然能夠分辨善惡,此善惡也必然會與他人發生衝突。故此,莊子鄭重告知:心中之善惡不須與人爭辯,所做之事若為他人口中之善事,則泰然處之,不要為名所累;所做之事若為他人口中之惡事,則謹慎從事,不要為刑所罰。這便是世間養生之道。

若通此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至此處,頗有些人認為「養親」之「親」字難解,便將其曲解為「精神」。

亦大可不必!《莊子》是哲學,並非玄學。「養親」便是養護親人的原義,不必引申或曲解。人生於世間,照顧親人亦是不可推脫的責任所在,親人亦是我形體的一部分,如何可以拋棄呢?

在下篇〈人間世〉中,莊子寫道:「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這不正是莊子一貫的理念嗎?不正是養生中最樸實的思想嗎?不正是「緣督以為經」的一個延展嗎?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嚮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解牛,妙在養生
養生主旨之三:遊刃有餘,善刀藏之

庖丁解牛的故事,其核心要義,當然在於「善刀而藏之」,這便是最直觀的養生之術。不過,仍有一些關鍵的細節,不得不辨。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