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不平等的樣貌》:以種族來解釋新加坡貧困問題是正確的嗎?

文:張優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兼社會學系主任)

貧困是不平由(所謂的)種族引起的問題嗎?不是。這個問題與「種族」和種族化(racialization)(註1) 有關嗎?是等的的嗎的。我們可以將貧窮歸因於「種族歧視」嗎?不能。樣貌在嘗試進一步了解貧困與不平等的種族正確過程中,我們是來解否應該留意分類、歧視和隔離的釋新種族化模式?也許。

在新加坡,加坡有哪些關於「種族」和貧窮的貧困民間信仰?許多人相信,被歸類為華人的問題人,就絕對是不平「華人」、馬來人永遠是等的的嗎「馬來人」、印度人一定是樣貌「印度人」,再來就是種族正確「其他」。沒有被歸類為「其他」的來解人,通常不知道也不關心「其他」是釋新什麼,認為這就是完整的分類法。儘管在新加坡,這些類別是到了近代社會才變得有意義,但是我們也能追溯其由來,即是殖民和後殖民統治者草率分類的結果。(註2)

儘管不時有人發現這種分類法相當任意,而且基本原則並不一致,(註3)許多新加坡人仍然將CMIO(註4)視為毋庸置疑的「種族」標記,認為那是原始、基於生物學的事實,因此無法改變,相信這樣的分類法代表同一類別的相似處,以及不同類別之間存在文化習俗、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差異。

這套民間信仰認為「種族」之間的重要差異是,不同族群在從事經濟活動方面各有不同做法,隨之而來是很多人視為常識的不同種族間財富的差異,也就是身為「華人」或「馬來人」,會影響這些群體的動機、渴望和習慣。從這裡,只要再跨一小步,就走入接下來的民間信仰:認為「馬來人」貧窮、「華人」有錢,是因為「馬來人」懶惰、「華人」貪心。(註5)

我們怎麼知道這些關於「種族」差異的民間信仰,是觀察得來的事實或謬誤?假使透過民間信仰的角度檢視,人們多半會把重心放在證明自己理論正確的趨勢上,由此就能發現推測和認定的「種族」差異,認為低收入人口的馬來人比例過高。我們不時看到完全不做比較的研究、報告或新聞報導,直接認定只有「馬來人社區」有問題。雖然突顯不平等趨勢的種族化模式的確有其價值,我稍後也會回頭探討這點。不過在此我想指出,將「種族」差異作為起點,沒有探討其中差異,或差異如何產生與持續存在,會導致我們的社會不斷強調差異,不去審視和理解。假使沒有質疑分類、歧視、隔離等現象,就直接討論「差異」,如同在暴雨中開車,而且擋風玻璃沒有雨刷。

如何分辨關於差異的民間信仰,是觀察得來的事實或謬誤?其中一個方法是控制階級這個因素。這是什麼意思?如果「馬來人」和「華人」是截然不同的民族,習慣、想法、喜好都不一樣,即使在階級背景相同的人中,我們應該也能看到這些差異。如果「種族」本身可以解釋某些人最後為何成為窮人,而其他人最終變成富人,我們應該能藉此預測一個人的世界觀、喜好、習慣和決定。因此,了解預測是否準確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比較不同族裔類別,但是階級背景相似的人。

截圖_2022-01-17_下午12_50_31Photo Credit: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多種族的新加坡社會。本圖為資料圖庫。

事實上,在我採訪的低收入者中,並沒有發現低收入的「馬來人」與低收入的「華人」(或是其他類別的人)有太大差異。受訪者有時也提到「種族」,因為他們同樣在這個社會生活,也會運用民間信仰。他們聊起自己遇到的人,經常會用族裔來稱呼對方;此外,他們也會說自己所屬的「種族」語言,參與相關的文化和宗教活動。

我的意思不是暗示他們是「種族」盲,或是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的概念從未出現或毫無意義。但在討論「種族」是否為重要因素時,我必須強調在本書描繪的生活樣貌:居住環境、工作與生活無法平衡、孩子學業問題和養育的挑戰、難以取得公共資源、尊嚴需求沒有獲得滿足,都涵蓋被歸類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群體的人。如果硬要找出這些群體之間的差異,也許可以找到,但是分析人們的日常經歷、境遇、習慣、想法、決定時,就會發現屬於何種族裔並沒有太大差別。

不平等問題和所謂的族裔無關,而且與民間信仰正好相反,許多人認為「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其他人」這些類別間存在很大的差異,事實上我遇到的人有更多相似之處。換句話說,相較於高收入的「華人」,低收入的「華人」與低收入的「馬來人」有更多共通點,也就是說階級比族裔類別重要,我們更能根據階級預測一個人的生活、有哪些選項、走什麼樣的路徑、做哪些決定,因此必須質疑以「種族」來解釋這個問題究竟有沒有價值。

儘管如此,我們仍要回歸到一個問題,也就是在當代新加坡,為何低收入和教育程度較低的人中,馬來人的比例過高?又為何高所得和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中,華人的比例較高?我的確在研究時看到相同的趨勢,也就是我的採訪對象以人口比例而言,馬來人的數量過高,而華人數量則不成比例的少。這樣的趨勢很重要,也值得關注。然而在這次研究中,我沒有也無法提出必要的實證數據來充分解釋這些趨勢。

理解「種族」如何運作,並非本次研究的主要目標。具有「華人」外表的我,對於關於「種族」的民間信仰很敏感,也深知沒有看到或誤解「種族」的危險。正如我在附錄中詳述的,我的研究方法是盡可能了解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經驗,並記錄這個階級內不同族裔、性別的人對於訪談的回應。我尋找模式,希望從低收入新加坡人的角度了解生活的樣貌。藉由這個方法,我可以對「種族」做出最強烈的主張正是之前提出的:我們無法根據一個人所屬的族裔類別,預測低收入人士的想法、習慣和決定。在我分析的層面,階級是更顯著的因素。

8bn3avr9hje4hw9a1ivcb0msv7sc4h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新加坡勞動階級。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