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拯救手機腦》:即使切換為靜音模式,手機依然造成干擾

文: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

即使是拯救造成靜音模式,手機依然造成干擾

無論是手機使切手機專注力還是工作記憶,似乎只要我們想同時進行多項工作時就會受到不良影響。腦即相信你現在一定認為,換為那麼就關上筆電、靜音將手機轉為靜音模式放進口袋裡就行了,模式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干擾如同前一章也提過,拯救造成手機具有驚人的手機使切手機魔力可以吸引人們注意,那威力之強大,腦即光是換為收進口袋裡也無法抵擋。

調查五百名大學生的靜音記憶力與專注力後發現,將手機放在教室外的模式學生,比切換為靜音模式的干擾學生表現得更好。就連學生自己也沒想到手機放在身上會造成影響,拯救造成測試結果卻說明了一切。光是放在口袋裡,專注力就會受干擾。同樣的現象在其他多項實驗中也可見到。

其中之一是讓八百人在電腦上做一些需要專注力的題目。結果,將手機放在其他房間的受試者比手機轉為靜音模式並放在口袋裡的人,成績更好。這項實驗報告的標題,其實已經點明了實驗的結論——「腦部是脆弱的——哪怕智慧手機的存在只有那麼一點點,認知能力的容量都會縮減」。

也有實驗是採用「快速找出隱藏在螢幕上的好幾個句子」這種需要專注力的題目,進行該實驗的日本研究人員也做出相同的結論。一半受試者的螢幕旁擺放了一支手機,不過手機不是他們的,也被交代了不能碰。剩下的一半,他們桌上則是放了小記事本。結果呢?分配到記事本的受試者解題解得比較好。看來,手機光是擺在那裡就會奪走專注力了。

光是連結就會讓人分神

似乎是我們的腦部在潛意識裡感受到口袋中那支手機的數位魔力,於是將智能的處理能力全都耗費在「要忽視手機」這件事上,結果沒辦法發揮原本的專注力。仔細想想,倒也沒什麼好奇怪。因為多巴胺會告訴我們的腦袋,哪些事情重要、應該專注在哪些事情上。一天之中會讓我們釋出好幾百回多巴胺的手機,就是會令人不得不在意。

相信你一定也察覺到了,這種刻意要忽視某項事物的作法,其實是積極強迫腦部運作的行為。你因為和朋友喝茶聊天,將手機放在桌上,說不定還為了不要分神,刻意將螢幕朝下放置。然而即使是這樣,還是有股衝動想拿起手機,除非要有所覺悟,告訴自己絕對不能碰才行。這沒什麼好驚訝的。為了忽視這個讓多巴胺在一天之中不斷少量釋出好幾百次的東西,非得瓜分一些腦部的智能容量出去不可。

當腦部使盡全力去對抗手機的魔力時,能為其他事運作的容量就會減少。如果是處理那些不太需要專注力的事務,應該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在真正非專注不可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美國的某項研究中,讓受試者參加需要專注力的艱難測驗。部分受試者在測驗過程中會接到來自實驗主持人的郵件或電話,但並沒有要他們回答些什麼。可是結果這些接到郵件或電話的受試者在測驗中錯了很多題,答錯的部分高達三倍之多!

還有其他實驗,也看得到同樣的影響。讓人在電腦上先讀一篇以一般Word形式書寫的文章後,再讓他們讀另一篇文章,文中有幾處用語設定為超連結,可以點擊連到外部網頁去。之後,再針對剛才所讀的內文對他們提出問題。結果發現有超連結的那篇文章,他們比較不記得內容是什麼。可是他們根本連超連結都沒有點進去,多半是因為腦部在過程中持續處於必須決定「要不要點進去?」這種狀態的緣故。

每次在做這些小決定時,都會使用腦部智能容量,而降低了有限的專注力和工作記憶。不要伸手去拿桌上的手機、不要去點超連結,這兩種作業都一樣是需要腦部分割一些處理能力。

反覆訓練讓注意力更加渙散

或許你認為暴露在極大量的資訊下可以訓練自己提高專注力?因為手機而分神的狀況應該也會漸漸習慣並改善?就像藉由慢跑或肌肉訓練可以鍛鍊肌肉那樣。問題是,一般人的腦部是逆道而行的。令人分神的事物愈多,注意力愈散漫。

時常受到數位式的干擾,在專注力方面似乎也會變得愈來愈脆弱,說不定這就是近幾年有那麼多人即使不用網路的時候也無法專注的原因。我自己也是愈來愈不容易集中精神好好地讀一本書。只是將手機轉為靜音沒有用,想要專注就必須將它放到其他房間去。而且就算做到那種地步,也很難再像十年前那樣盡情沉浸在書本裡,一讀到需要專注的那一頁,就被一股想要拿起手機的衝動慫恿。似乎已經無法像過去那樣心無旁鶩地專心做事了。

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當這個令人注意力分散的東西成為理所當然的存在時,即使它不在的時候,我們也會感受到強烈的渴望。現代社會中,專注力已經成為珍貴的寶物。不過那個說到我們人類注意力持續時間(attention span)從十二秒降為八秒,比金魚還要低的說法——幸好是編造的。

手寫筆記勝過PC

對於手機的使用尤其要慎重的,是在學校或大學課堂上,在那裡會遭受威脅的不只有專注力與工作記憶,長期記憶的建構能力也會受到不良影響,因為手機或筆電光是擺在一旁就會讓學習能力下降。

某項研究中,讓兩組大學生上同樣的課。其中一組是可以帶自己的筆電進課堂,另一組則禁止。調查一下這些帶筆電的人在課堂上做了些什麼,結果是瀏覽了好幾個與課堂相關的網頁、順便又看了一下郵件和臉書。上完課之後,用過筆電的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記憶不如另一組。為了確認不是因為學生的個人能力問題,同樣的實驗另外又找了兩組來進行。結果也是一樣,沒帶筆電那一組的學習成效比較好。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