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笑笑一個
別當個無知的人,下一頁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情況是怎樣?
節錄自呂秋遠律師臉書:「別擔心你的孩子會被性別教育與同志教育帶壞。事實上,沒有教育,你的孩子不是壞,就是帶別人壞,或是被別人壞。」
由於這次的公投,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人為我們做了怎樣是「無知」的最佳示範。有人說「陰道是無菌的」、「同志會影響生育率」、「外國人會來台治療愛滋病」,有人拿著不實的謠言製造恐慌,這就是「無知」,或許他們自己就是恐慌的,因為這些大人就是在沒有性平教育的環境下長大的。
由於無知,霸凌、歧視也隨之產生。缺乏性教育,孩子透過從A片、網路上學的錯誤知識來與異性相處,以為對方說「不要」就是「要」,造成了多少悲劇?為什麼需要情感教育?社會上多少的情殺案件看得還不夠嗎?
課文取自105年初版之康軒版健康與體育課本第六單元「非常男女大不同」 。
課文中並沒有反同組織提到的任何不實課文,並沒有教導或鼓勵學生發生性行為或改變學生性傾向!
課文第三課「性別平等與自我肯定」中的一段課文是這樣的「其實,每個人都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質,應在不同的時間表現不同的特質。例如......。如此一來,才能超越性別的限制,充分展現自我。」課文中的主張為「跳脫性別刻板印象,尊重每個人的特質」,例如男生也可以溫柔、從事不同的職業。教學的重點意旨讓學生學習尊重不同的人。
我發現很多就連支持的人也不知道如何解釋「同志教育」,如下圖所示,這是教育部的公告。
性別平等教育原本就是為了預防及阻止校園霸凌、性騷擾的發生,與把學生教導成同性戀一點關係都沒有。
同一篇公告的其餘節錄如下:
預防及調查處理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事件係 性別平等教育法之重要立法目的,其中性霸凌係指透過語言、肢體或其他暴力,對於他人之性別特徵、性別特質、性傾向或性別認同進行貶抑、攻擊或威脅之行為且非屬性騷擾者。由性霸凌之立法定義可知校園現場防制性霸凌事件之重要性,而若 無同志教育的實施,即難以有效預防校園性霸凌事件。
因此,我們會告訴學生「有許多不同性傾向及性別認同的人,他們與一般人無異,所有人都應享有相同的權益,歧視、霸凌本身就是一件不對的行為,更不應因為他人的性傾向或性別特質如此。」
▶延伸閱讀:公投辯論——莊喬汝律師:若當年有性平教育,葉永鋕的故事也許會不一樣
延伸閱讀
- 【一圖看懂】教孩子成為同性戀?關於「性別平等教育」的真正內涵
- 抹黑性平教育之前,先來看看課本到底寫了什麼
- 性別光譜教導多元性別不適合國中生?破解5個性平教育的謠言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張笑笑一個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