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源自美國黑人民權的單字「Wokisme」,在法國政壇掀起「政治正確獨裁」大辯論

距離明(2022)年4月的源自法國總統大選剩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傳統政黨的美國民權總統候選人紛紛在近期就定位,準備開始全力衝刺選戰。黑人撇除現任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單獨裁大辯港譯「馬克龍」)預計要到明年2月才會公開宣布競選連任,字W政壇政治正確法國共和黨(Les Républicains)是法國最晚確定總統候選人的主流政黨,直到12月4日才由15萬名黨員決定,掀起讓黨史第一位女性候選人佩克雷斯(Valérie Pécresse)來挑戰愛麗舍宮的源自寶座。

佩克雷斯在第二輪投票中擊敗黨內對移民態度更強硬、美國民權更強調法治的黑人參選人西奧蒂(Eric Ciotti),顯示共和黨的單獨裁大辯主流黨意還是走比較溫和的路線,但為了避免支持西奧蒂的字W政壇政治正確選民轉而投入其他更右派的候選人,如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或是法國新竄起的澤穆爾(Éric Zemmour)懷抱,可以想見佩克雷斯未來主打的掀起選戰主軸也不會遠離移民、法治、源自主權、共和精神等右派傳統核心議題太遠。

有趣的是,在共和黨進行總統候選人初選時,有個來自英語的詞彙突然出現在法國政治討論中,其引申的概念受到右派政治人物口徑一致的強烈抨擊,一時蔚為風潮,連左派總統候選人都做出回應。接下來就讓我們仔細看看「Wokisme」這個字的起源,它又為何能進入法國總統選戰辯論中。

從黑人民權運動到Black Lives Matter

要講「Wokisme」之前,或許先從它的原型「Woke」比較好解釋。

Woke的中文直譯是覺醒、甦醒或是喚醒,指的是對某件事情有感知、有知覺、察覺的。根據法國媒體世界報介紹,這個字其實在19世紀就已經被用來反對美國奴隸制度,反對蓄奴的人用這個詞來呼籲美國人民該覺醒,不應繼續保有如此危害人權的制度。

19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運動時,知名人權運動家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曾在一場學校演講中,鼓勵台下的年輕學子要在大變革的時代保持「清醒」(Awake),並成為「採取行動的世代」,Woke和awak開始因此慢慢進入非裔美國人的日常詞彙。

在2013年美國Black Lives Matter(BLM)運動開始前,承上述脈絡,Woke其實主要是在描述對黑人在美國社會中權利受到壓迫的覺醒,爭取的是人權的平等和自由。但BLM運動後,「Stay Woke」(保持覺醒)不但變得更加主流,成為政治左派用字,它同時也有了新的意義。

經過多年的民權運動,雖然黑人和白人在美國社會的權利和義務已經在法律上獲得平等,但實際上黑人社群卻經常因為深根蒂固的刻板印象而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例如黑人可能更頻繁地會受到警察的盤查,只因為這個社群的犯罪率比較高,同樣的社會歧視也延伸到美國其他有色人種,例如拉丁裔和亞裔社群身上,Woke因此增加了對結構性種族歧視警覺的意義,特別是對黑人族群的警察暴力。

而在#Metoo運動出現後,性別不平等、性別歧視等概念,也同樣成為新世代左派青年認為需要stay Woke的重要議題(想瞭解更多Woke一詞的內含演變,可見The Affairs編輯者新聞翻譯英國衛報的文章:「覺醒」何以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代表字)。

總結來說,在當代談到Woke,代表著對社會各種形式的歧視、不公不義有所感知,但也就僅停留在「感知」,知道有這些事情在社會上發生,並不見得包含「採取行動」、改變現狀的積極性。

事實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就曾經表示,Woke的概念如果沒有實際行動在背後支撐,可能反而使得受到歧視、不公平對待的族群被貼標籤,導致更多的批評和責難;年輕世代不只應該在鍵盤、社群媒體後面Stay Woke,而應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起身改變自己認為不公不義的社會現況。

4t85x2y2ftyypq6upe08qdv351eywq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逐漸變質、遭抨擊的Woke

Woke的概念除了被人詬病它的消極面,也因為反對者將它和激進左派思想連結在一起,而成為了政治攻擊的武器,或是被嘲弄的對象。

例如在BLM運動高漲時,美國也掀起了一陣歷史人物雕像的拆除運動,「覺醒者」認為應該要拆除象徵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和奴隸貿易的雕像,特別是代表殖民主義的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以及代表南方蓄奴的羅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將軍。不過反對拆除的人認為,這兩個人物各有功過,人非聖人,為他們豎立雕像是為了紀念他們值得被世人學習的精神態度,或是一種對歷史教訓的提醒,實在沒有必要因為他們某些不合時宜的思想,就全盤否定他們的成就。

這種後來被稱為「Cancel Culture」(取消文化)的現象,不只在實際生活中可能發生,在網路論壇、社群媒體上更是頻繁可見。

立場激進的覺醒者會檢舉網路上所有他們認為「政治不正確」、隱含歧視的言論,並要求網站或是平台下架相關言論,進而形成另一種思想上的審查和言論自由的箝制。其他例如:包容性寫作、只給受歧視族群參加的活動,也都受到反對者的批評與訕笑,認為這樣做並無法帶來實質改變,反而只會凸顯受到不平等對待一方的處境,也無助社會的溝通或和解。

過去十年,覺醒思潮和傳統觀念的激烈碰撞,也可以看作是歷史上進步左派與保守右派勢力消長、互動的延續。每當社會中超過一定數量的人口,覺得某件事情、觀念已經不合時宜,開始採取行動促進社會價值觀轉變之時,都會有守舊派的人士極力抵抗,而抵抗的程度,則端看進步派推動社會變革的手法有多麼激烈。例如:1960、70年代的新左派運動所激起新右派的回應;又或是1970年代晚期、80年代環境保護主義和綠色政治崛起,迫使右派不得不用市場機制回應等。

法國政治辯論下的Wokisme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