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當我們與「台灣之光」共享榮耀時,請回想我們對台灣原住民做了什麼?

文:彭仁郁

當「台灣之光」在世界的當們對台舞台上發熱發光,台灣人雀躍共享榮耀的與台耀時時刻,私心希望這些光束可以延伸得更遠、灣之灣原持續得更久一些,光共照亮自稱為台灣人的享榮想們我們自己真實的樣子,讓這樣的住民榮耀共享裡,少一些機會主義者的當們對台沾光心態,多一些自省。與台耀時

出身屏東獅子鄉南世村(陳耀昌醫師在臉書上提醒,灣之灣原19世紀時這裡是光共大龜文王國的一部分)的排灣族柔道國手楊勇緯,於2020東京奧運一戰成名,享榮想們帥度爆表,住民不分性別、當們對台年齡、與台耀時族群、灣之灣原國籍,入粉者眾。若用Google搜尋他的名字,前四名是「世界排名」、「PTT」、「大學」、「女朋友」。我Google不到他是不是有排灣族名,只知道他從母姓,從小在台中后里長大,獲得都是排灣族原住民的父母悉心栽培。

來自嘉義阿里山樂野部落的鄒族舉重國手方菀靈,在我看來也超可愛勇猛,大概因為「只」拿了第四名(看看為「中華隊」出戰的國手們獲得的稀疏資源和自我訓練的艱苦,那個「只」講得真不好意思),關注度不像楊勇緯這麼高。我們只知道她是單親小孩,拚命苦練,希望獲獎能為在台南當看護的母親改善生活。

雖然不清楚他們的成長歷程,但從有限的資訊看起來,兩位原住民國手都是不在部落長大的都市原住民,可能就跟絕大多數與他們同世代的年輕原住民一樣,相較於他們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輩而言,在日常生活裡遭受的歧視,也許輕緩一些。但就如台大社會工作學系太魯閣族Ciwang Teyra所一再提醒的,表面上看起來無傷大雅,但看起來像是開玩笑而更難以辨識及申訴的「微歧視」,大抵仍是布滿他們的成長歷程,需要仰賴堅韌的心理素質,和可遇不可求的幸運,才能在文化根源被斬斷,又被各種有形無形的身份範疇禁錮了發展可能性的不利環境中,維持身心靈的健康,殺出一條光榮之路。

近日亦十分閃耀的另一道「台灣之光」,是以非母語投入日文小說創作,甫獲得日本文學大獎芥川賞的李琴峰。她也是在令人驚異的天才獲得國際認可之後,激起台灣人莫名榮耀感的例子。從網路資料裡,我們僅能窺知她因著自身的語言興趣、性別認同傾向,曾在台灣教育體制裡飽受屈辱,隨後自立自強赴日,在孤寂中筆耕,獨自開闢創作的道路。無法測知在台灣恐同與僵化國族意識形態的社會氛圍裡,李琴峰曾吞下多少血淚,但她連自己的真實姓名也不想讓人知道,寧可讓過去和身世一起成謎。

我們對台灣原住民做了什麼?

在與她/他們共享光耀的同時,我不能不告訴自己,須謹記原住民族幾世紀以來遭受不同殖民政權輪番剝奪生存環境,拔除傳統文化實踐與知識的歷史。按照現代國家土地私有制的概念,17世紀以前,台灣是原住民的。作為18世紀越過黑水溝、從唐山來台墾殖的客家移民後代,我的祖先們曾經跟外來殖民者協作,掠奪原住民土地(可能還殺戮了一些男性、囚虜了一些女性與孩童),又以文明教化者之姿,以無盡的污名和歧視言論,正當化侵佔的作為。

而今,原住民之所以被迫「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請別忘記發起凱道部落抗爭的Panai和Nabu還在二二八紀念公園裡紮營,被國家驅趕和控告是他們的日常),我的祖先也有幾分責任。即使那是被貧困逼出人性黑暗面的祖先們幹的爛事,我卻不能大而皇之地說原住民今日整體的弱勢處境與我無關。

弔詭的是,1971年中華民國失去聯合國席次之後,這二十年來,最早有能力突破台灣國際孤兒困局,實質參與聯合國國際會議的,卻是原住民運動組織者(如2002年開始的聯合國原住民族議題常設論壇)。

我不清楚當楊勇緯、方菀靈、李琴峰被稱作「台灣之光」時,心中的感受是歡喜或苦澀,成就滿滿或淡然處之,但我私心希望台灣的光耀,並不是依靠很可能未曾被台灣社會善待的運動明星、文學新星們被世界看見的時刻,畢竟那是她/他們以自己堅毅豐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所贏得的榮耀。而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蓄積看見、善待多元文化-性別-族群成員的能力。誠實地回想起一路以來我們對台灣社會裡的弱勢族群做了什麼,才不會把時間和資源浪費在掩飾錯誤、假裝修補的種種虛偽工程和計畫。

後記

在我進入中研院工作不久,曾受邀參與一個原住民健康研究計畫,最初,我因為沒有原住民相關議題的研究經驗而婉拒,後來不勝邀請者熱情,二度參與籌備會議,以便思考自己是否有可能施力之處。不料,會議上,當我說明自己經驗匱缺,不知可提供何種協助時,預定擔任計畫總主持人之一的資深研究員竟然告訴我,我可以把創傷療癒研究的專長帶進部落,幫部落的原住民戒酒或做自殺防治,以增進原住民的健康,提高平均壽命。我當場瞠目結舌,該是何等的無知和傲慢,才能在主流社會剝奪原民生存條件及尊嚴之後,又以拯救者的偽裝姿態去補自己捅出來的世紀大簍子。我不禁為身為漢人感到羞愧得無地自容,退出了計劃,也就得罪了大老。

延伸閱讀

  • 三位八年級原住民的自白:在台北與部落的夾縫,到哪都是「邊緣人」
  • 從謝淑薇的東奧資格到「選手坐經濟艙」爭議,談台灣畸形的運動文化
  • 原住民對這個國家來說只是「弄臣」,世大運開幕式娛樂外賓的工具
  • 職棒球員「為國爭光」後的下場如何?四個令人不勝唏噓的經典案例

本文經彭仁郁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