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殷寶寧(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電視劇《華燈初上》受到關注,從敕初上城外不僅引發台劇熱話題,使街山北連帶地,道到第條條通一帶地景發展與變遷的華燈回顧化道歷史軌跡,吸引了眾多好奇與回眸。台北
不知道有沒有人想過,現代「條通」這個詞何時成為我們可以相互溝通與理解的中路在地語彙?「華燈」,形容剛入夜時的從敕初上城外繁華城市景象。「條通」城市地景彷彿只能是使街山北夜間場景。而帶動這燈紅酒綠夜笙歌的道到第條樣貌,竟然來自我們不自覺的華燈回顧化道殖民回憶場景。
華燈初上,台北夜生活即將展開。現代如今人們總是中路說著條通如何,似乎忘了那是從敕初上城外台灣被殖民留下的痕跡。中山北路的開拓,乃是為了連結到圓山參拜台灣神社的「敕使街道」,成為日本時代臺北城外開闢的第一條現代化道路。
日治時代成形的條通文化
沿著這條現代化大道從南到北開展而去,成為重要的城市軸線。西側與北淡線鐵道大致平行,過了當時的縱貫鐵路,現在的市民大道,軸線兩側的巷弄,特別是從今日中山北路到林森北路的這些巷子,比鄰劃過的區域,是大正町。
數字一條條的依序數過,從市民大道到現在的南京東路,一條到十條。留下我們今天熟知的X條通。如同日本京都,中間的條通是最寬的,漸次較窄。四條通是現在的長安東路,較寬敞的「六條通」則儼然成為這裡的代名詞。
換言之,要論述條通的歷史與故事,還是要從中山北路的歷史講起。
中山北路總是讓人與異國風情等描述相連結。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空間隱喻,從1950年代中山北路三段美軍顧問團,帶起週邊從飲食餐飲店肆、委託行競豔到美式酒吧、咖啡廳到基督宗教地景所匯聚的街頭意象。時至今日,週末假日成為外籍移工朋友購物與教會聚會的熱鬧場所。
相較於從美軍度假出入酒吧舞廳到外籍移工的身影。中山北路一段巷弄間的日式氛圍則始終如一地,傳遞著台日之間長期的交纏難解。
1960年代,日本戰後經濟復甦,對外貿易擴張,商人往來穿梭亞洲各地,日本商務客帶來商機,帶來1970年後,台灣包含北投、礁溪等處溫泉休閒地景產業的旺盛發展。黃春明、王禎和、陳映真的小說有著淋漓盡致的描繪。
彷若大阪北新地
我們以為的條通地景,儼然大阪北新地的翻版:日式酒店、卡拉OK滿足日籍商務人士的酒場酬酢。
然而,這裡在日本時代,是安靜的住宅地景,從裝載了來台殖產順治的龐大人力資源和家屬的大正町,轉型戰後成為外省移民國府公務員停駐安家的新世界。敕使街道瞬息變成中山北路,引領著人們朝向從臺灣神社換裝為圓山大飯店的高聳權力端景。
總把台北當上海的族群匯聚
白先勇的《台北人》,記述著一群在時代裡,無奈、無選擇地,變成一群寓居於此「不想成為台北人」,總想著「台北是上海」的台北人。中山北路三段一帶仍留著「租界」記憶,連結著天母、陽明山上的美軍宿舍的生活印記,白房子、石頭屋,留下諸如吃吃看與茉莉漢堡等美式生活遺留,而從傢具傢飾店、骨董藝品到洗衣店日用百貨等生活產業,店家的英文溝通能力為昔時標配。
1975年領導人辭世,中山北路綿長哭泣的隊伍;十年後,1986年9月14日,萬人空巷在此迎接著圓山動物園搬家到木柵的動物遊行。「敕使街道」從往日匯集著各國使館,為國賓拜訪和元首出入的「國道」意象,漸次消散,走向市民的每日生活經驗。而從中山南路那一端落成的中正紀念堂,以及介壽路更名凱達格蘭大道,博愛特區成為詮釋權力地景的最新產品。
圓山大飯店1995年7月27日的屋頂大火,帶著命運與戲劇效果地,點化了基隆河流經的台北盆地,正上演著時代變異的怵目。
花博帶來的變化
更大的改變來自於2010年的台北花博。台灣第一座地下道就在圓山動物園和北美館之間。據聞是為了元首安全,中山北路上只能有地下道。但如今則是在行人路權優先的都市友善治理概念下,中山北路沿街地下道消失,只留下第一座為紀念。但第一座天橋在中山北路建起來了。串連起從捷運圓山站到花博公園的路徑,給市民圓山瞭景的機會。
除了天橋,串連起來的還包含圓山捷運站外的彩色鋼構大棚架,以及從原本足球場轉型的花博爭豔館,如今是假日遛狗遛小孩的休閒好去處。昔日肅殺的美軍與聯勤高度管制地區,把日本時期劃定的公園預定地還給市民。而北美館展開的林間美術館改造計畫,肯定又再翻轉圓山地景的空間意涵,以及市民的日常生活經驗。
中山北路帶給人們的歡愉美好,來自於楓香樟綠之間,各種繽紛商鋪間的悠遊步行經驗。來自於台灣戰後經濟起飛,沿街充滿企圖與野心的星級大飯店及銀行總部。集結為台北戰後都市經驗的重要集體記憶。國賓飯店、富都飯店、美琪飯店,台北銀行總部前的楊英風有鳳來儀、彰化銀行、第一銀行總部、開放成立新銀行的台新總部、嘉新大樓、台泥大樓、仿古典樣式的國華人壽總部大樓。
這些足以代表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的指標與經典,在這近十年間,隨著都市更新腳步,拆掉了一棟棟市民集體記憶中的建築,取而代之的不僅是成為拉抬房地產養地多時的掠奪開發。也帶走了我們消費體驗中的曾經。麗嬰房、青山洋服、儂特利、各式婚紗禮服店已逐漸散去。更令人意外的是國際精品也不敵高額租金,從此地退散。
這些年,引發諸多討論,集體有感的通俗影視產品,如《光陰的故事》、《一把青》、《天橋上的魔術師》、《斯卡羅》、《茶金》、《華燈初上》,其引發關注的共同特徵,在於聚焦挖掘我們自身的認同與歷史詮釋,包含眷村的演變、外省族群的離散、中華商場的城市現代化演繹,閩客與原住民的開發史、原住民族群轉型正義、台灣以茶葉貿易進入全球市場與殖民近代化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