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原來,這才是拉麵》:叉燒、筍乾、鳴門卷魚板三巨頭,為何會成為拉麵的代表性配料?

文:岡田哲

拉麵的原來特徵

究竟拉麵是什麼樣的麵食呢?以下列出拉麵的普遍性特徵。

根據《中華麵》的拉麵拉麵記載,拉麵為「在日本人喜愛的叉燒成為清澈湯頭中加入具嚼勁的彈牙麵條,再擺上叉燒、筍乾筍乾等配料,鳴門以及綠色蔬菜。卷魚」書中還提到中國麵食與日本拉麵的板巨表性根本性差異:「在正統中華麵(筆者註:中國的麵食)中,麵條與湯頭當然是頭為重要的角色,但還可以透過麵條上面的何會配料或烹調方式來改變麵食的口味,以搭配的配料配料來品嚐麵食是強烈的要素。相較之下,原來日本的拉麵拉麵烏龍麵不會添加多餘配料,味蕾能直接感受到麵條與湯頭的叉燒成為味道,因此要把心思放在萃取湯頭的筍乾方式與煮麵的軟硬程度。」

也就是鳴門說,如同筆者在第一章介紹的中國人麵食吃法,中國麵食著重料理性的要素;日本拉麵著重麵條與湯頭的風味,這與在江戶時代之前集大成的日本麵食吃法,有同樣的思維。

觀察麵食的具體細節,光是「麵條」就含有各種講究之處。一邊參考《中華麵》的記載一邊解說,像是選用具有黏性的麵粉、稍硬的麵條口感、充分發揮鹼水功效的麵條、加入雞蛋製成的麵條、挑戰製作波浪麵、加強自製麵條的特徵等,許多廚師日夜埋首於麵條的研發與改良。

熬煮湯頭的方式,主要是使用豬骨、雞骨等動物骨頭,以及加入小魚乾、柴魚片等日式材料,最後添加胡蘿蔔、洋蔥等蔬菜,以小火慢慢熬煮。在熬煮的時候要仔細地過濾雜質,避免湯頭變得混濁。簡單來說就是要去除異味,以追求日本人喜好的濃郁風味。

有關於醬汁的差異性,書中記載:「中華麵(筆者註:中國的麵食)是將湯頭加入鍋中,再加入醬油調味並用火煮滾;拉麵的醬汁則是在湯頭熬煮完後趁熱直接倒入醬油,屬於半生熟的醬汁。因此拉麵的醬油風味,扮演畫龍點睛的效果,所以選擇合適的醬油更為重要。」有些廚師在熬煮醬汁時加入豬油,讓醬汁增添新的風味與特色,這也是獨創拉麵流派的拉麵師傅,會特別堅持醬油種類的道理。

有關於麵條(拉麵)的煮法,書中記載:「重點在於不能煮過頭。換言之,在麵條中心剛熟透的瞬間撈起麵條,是煮好麵條的訣竅。麵條的狀態多少也會受到濕度影響,在濕度較高的日子煮麵,由於麵條吸水量多,很快就會熟透,這時候要提早從熱水中撈起麵條。此外,鍋子裡的熱水並不是從頭煮到尾,得隨時更換成新的熱水。」由此可知,與中國的麵條相比,拉麵在煮法上有極大的差異。

煮麵可反映出日本人特有的細膩之處,包括在煮素麵、烏龍麵、蕎麥麵的時候,必須發揮出訣竅與經驗,才能煮出絕佳的口感。此外,「中華麵(筆者註:中國的麵食)的麵條通常會比拉麵麵條更軟,由於要在麵食上面擺上煮熟且變軟的配料,為了統一麵條與配料的口感,使用軟麵條較為合適,更能具有絕佳風味。」此外,拉麵煮好後要將麵條弄散,再放進湯頭中,呈現出經典波浪般「青海波」的樣貌。

至於配料,是「大多會放上叉燒、豆芽菜、菠菜、魚板、筍乾、鳴門卷魚板、蔥花等配料,有時候也會放水煮蛋切片。無論是哪些配料,因為都是放在麵條上面,沒有太高的難度。」這是繼承了日本蕎麥麵的「上置」概念。江戶時代的蕎麥麵愛好者會在麵條上擺放配料,甚至是更換不同配料,藉由配料的變化性,讓人每天吃都不膩。

從以上的記載來看,中國的麵食與日本的拉麵乍看相似,其實有諸多不同之處。光是一般性的特徵或差異,就需要相當的經驗與靈敏度,如果是在地拉麵或獨創拉麵,還具有更多複雜的因素,筆者在第七章會詳加介紹。因此,受到日本拉麵的深度、奧妙魅力所吸引的廚師們,持續燃燒自身的挑戰精神,讓一碗拉麵顯現出職人們全心全意投注汗水與努力的結晶。客人們為了體驗拉麵的魅力,無論排隊排再久也要吃到。

回到與拉麵相關的話題,其實可以這樣思考:在一個麵碗之中包含全餐的概念。首先是喝一口湯,前菜是鳴門卷魚板、筍乾、海苔,沙拉為菠菜、蔥花、豆芽菜,主菜為叉燒,主食為麵條。透過湯頭、麵條、配料的組合,可體驗到拉麵全餐。接下來要介紹拉麵的代表性三種配料,也就是叉燒、筍乾、鳴門卷魚板。

叉燒、筍乾、鳴門卷魚板的故事

廣州料理的叉燒,是將豬肉烘烤過,來提高肉類的保存性。記得有這段故事,某間豬舍的豬隻慘遭祝融,被火燒過的豬肉依舊散發出香氣,肉質美味。

用於拉麵的叉燒、烤豬肉、水煮豬肉,做法經常讓人搞不清楚。叉燒是將豬肉以兩根鐵條串起,直接用火烘烤而成。烤豬肉會事先在豬肉上塗抹鹽巴與油,再整塊豬肉下去烘烤。水煮豬肉則是將豬肉放入熱水中慢慢煮,再泡進醬汁醃漬,據說水煮豬肉是最接近日本料理的調理方式,而且水煮豬肉的湯汁可以用來製作拉麵的湯頭。清爽的水煮豬肉,很適合用來搭配偏油膩的拉麵。

如同前述,一九三七年(昭和十二年)出版的《軍隊調理法》記載了「水煮火腿」的製作方法,成為水煮豬肉的起源,也許是戰後的後備軍人採用了水煮豬肉的方法製作拉麵。現代的叉燒大多採用水煮豬肉的方式製作,做法容易又能與拉麵口味保持一致,調理方式也接近日本傳統的做法。

日文漢字的「麵麻」(麵媽,メンマ),中文叫做筍乾,戰前支那麵的筍乾被稱為支那竹。有關於麵麻的語源,源自於放在麵條上面的麻竹筍,才被稱為麵麻。另一種說法是,北京的麵館將放在麵條上的各種混合配料與調味料,稱為麵碼兒,其諧音演變成麵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