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周慕姿《羞辱創傷》:「情緒隔絕」那些難忍時刻——你想要《命運好好玩》的神奇遙控器嗎?

文:周慕姿

僵化的防衛機轉:用於面對難以忍受的狀態

失去感覺/情緒隔絕

失去感覺/情緒隔絕是許多遭受羞辱創傷的人們,最常見的周慕姿羞一種防衛機轉/生存策略。

特別是辱創在重大事件、危機發生時,傷情時刻這些受過創傷的緒隔想命孩子,早已學會「把自己情緒關掉」的絕那按鍵,因此有些時候,難忍這些孩子、運好大人,好玩反而會展現出極為可靠的奇遙樣子——他們絕對可以「先解決事情,再處理心情」。控器

可以把情緒暫時關閉,處理危機,周慕姿羞原本也是辱創我們人類的本能之一,是傷情時刻為了因應危險來臨時的一個自動化反應。

但是這些受傷的孩子們,因為時常身處在威脅的環境中,情感與自我不停受傷,於是讓他們學會了關閉情感的能力。但那些被關閉的情感,卻沒有機會被看見而能被照顧、安撫;因此,事情處理完之後,心情,就不知道去了哪裡。

因為,這些情緒被自動化地壓抑到最深最深的地方,讓人無法覺察,我們就會覺得安全、可控。

即使這其實是錯覺。

這種情緒關閉的能力,有時候會因為「太被肯定」而被加強。例如這些受傷、習慣會情緒隔絕的孩子們,在沒有特別覺察時,長大後,可能會選擇一項不需要耗費太多情緒的專業工作,特別是專業工作能夠幫助使用「逃」策略的人,控制自我、修補自尊、建立「假我」的面具,且脆弱的自己可以藏起來,因此,這類工作更容易被這些孩子們青睞。

問題是,當我們處在時常需要解決問題,或是需要關閉情緒的高壓環境中,「情緒隔絕」這個防衛機轉會更被發展、更加自動化。

或許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更好,但原本已經很貧乏的情感能力,更加被壓制、被忽略,於是對自己的情緒更沒有覺察,而到某一天它爆發時,又更因為害怕而壓抑它。

可是,如果「情緒隔絕」這個能力沒有被覺察,我們就會十分仰賴它,而當想要感受些什麼時,它會比我們的意識更快感受到威脅,然後就切斷我們對情緒的感知。

關於「情緒隔絕」的「自動化關閉情緒」功能,可以用一個例子讓大家理解:

在電影《命運好好玩》(Click)中,男主角得到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使用這個遙控器,可以讓他避開所有覺得無聊、痛苦、難忍的片刻。

可是,當他得到因為略過這些片刻的好處時,他才發現,他再也沒有辦法去感受這些片刻。

因為遙控器有記憶功能,於是只要遇到類似的場景,包含和妻子衝突的痛苦、等待升官或累積工作成果的焦慮難耐與自我懷疑,甚至是與妻子的親密過程……他都只能略過。他用「自動導航」模式來面對生活的所有細節,只為了最後目標:得到人生巔峰的名利。

但他發現,當他一直呈現「自動導航」——也就是情緒隔絕模式時,他對生活沒有感覺。這些名利即使得到了,對他也沒有意義。

而且,因為他把情緒關掉了,他身邊重要的人,沒有人接觸得到他,只能感受到他汲汲營營的、無感情的要求,以及因壓抑情緒而時常出現的焦慮與暴怒。

他變成了一個冷血的人,身邊的人一一離他遠去。

而這,從來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故事的最後,導演很善心地讓觀眾與主角知道:這是一場夢,你還有挽救的可能。

但是,日常生活中,即使我們是因為受傷了,才使用這樣的策略;但過度使用、策略過度自動化與僵化,仍然會傷害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有時甚至難以挽回。

我看過很多個案,因為失去了生活的感覺與意義,來諮商室想要找回自己的心與感受。面對這個模式時,雖想要調整,但一開始卻不容易,因為敵不過它的自動化——畢竟,它努力保護了我們那麼久,很難說調整就調整。

因此,願意慢慢把心打開,需要勇氣,也需要決心與耐心。

說教、笑與打岔、投射、分裂

受到羞辱創傷的孩子會以「否認」做為其中一種防衛機轉,這部分,我們在前文談到「羞辱創傷的症狀」,已有討論過。在這裡所提的「否認」,更是以一種以適應為目的、僵化的生存策略來展現。

最常見的,除了否認這件事情曾經發生,也試圖告訴其他人:「其實對方也有難處」、「我沒有你想像中的難受」等,試圖淡化並忽略自己的情緒感受之外,還有以幾種常見的形式出現:「說教」、「笑」與「打岔」、投射與分裂。

說教

「說教」這個形式,可能我們都不陌生。當孩子被羞辱、自我的情緒感受被否定,去理解自己的感受變成是不被允許的事情(當然,也沒有能力做到)的時候,對自己「說教」,就成為一個很方便的手段。

  • 因為這樣才是對的。
  • 社會是這樣運轉的。
  • 這樣才叫孝順。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有磨練,才有進步。
  • 愛之深,責之切……

這些流傳已久的話語,常會擔任說服這些創傷孩子去接受這種「受辱情況的幫手」。

這些「說教的話」,乍聽之下因為耳熟而顯得有道理,但卻經不起深入的反思與辯證。但是,因為這些話語太過耳熟,甚至連父母、師長與社會的「大人」們,都會用這些話來說服我們,於是,很有可能就囫圇吞棗地被接受了,用以說服自己不要去感受。

不要感受到受傷、不要有感覺,只要守規矩就好。

當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的理解與感受,我們也就失去了對他人悲憫與同理,於是,遇到別人有類似情形時,我們也會「說教」:用別人說服我、用我接受以安慰自己的傷的那套說法,來說服別人。

代代相傳,我們成為讓彼此的心變得剛硬如鐵的教練。心因此不會痛,但也不復存在了。

笑與打岔

除了「說教」之外,還有一種根源於「否認」而被發展出來的防衛機轉:那就是「笑」,甚至「笑著打岔」。

我見過許多人,在談論自己的創傷事件時,總是帶著笑的;他們很難停留在自己受傷的感受當中,時常會用「笑」來解救自己。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