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家安
許多人覺得被騙很丟臉,安被這是騙因為什麼詐騙受害者往往不願意求援和報案,也是為善為什麼有些人會容忍自己受到「感情欺騙」。對一些人來說,良還受騙就跟被欺負一樣,因為展現出自己的安被弱點和不足,然而真是騙因如此嗎?
被騙代表你笨嗎?
當你被騙,通常代表你受誘導搞錯實情,為善並可能因此蒙受損失。良還若我們把「掌握實情」當成一種認知成就,因為顯示人的安被認知表現卓越,那搞錯實情似乎顯示相反評價。騙因
然而,為善要評價一個人的良還認知表現,其實不能只看他所相信的因為是否符實,初步來說至少有這些考慮:
- 人很容易光靠結果來評價別人,然而有時候你只是矇對,這顯示的是運氣的表現而不是認知的表現。
- 人的認知表現除了相信,也包括不相信。如果不管如何都照單全收的人認知表現有問題,那不管如何都拒絕相信任何事情的人認知表現也有問題。多疑的人看起來比較聰明,但那只是看起來。
※延伸閱讀:「你能掛保證嗎!?」──如何面對難纏的懷疑論者 - 有些時候手上最合理的線索指向的方向剛好不是正確的方向。而一個人手上有哪些線索,通常並不光看你有多少認知能力,也看你有多少錢、多少心力、是否在該議題耕耘十年等等。魔術師通常能成功騙到觀眾(以觀眾無法推測出的方式達成魔術效果),因為觀眾手上的線索全部都是魔術師安排的,你身為觀眾這件事情,就註定你很難不「受騙」。人能搞對哪些事,取決於手上有哪些證據,若人手上有哪些證據取決於人的權力而非認知能力,那當人搞錯事情,就不是認知能力的包。
不要相信就好了⋯⋯是嗎?
相信會吃癟,不信就不會吃癟,所以這是最終答案嗎?
恐怕不是,因為「相信非事實」會帶來損失,「不相信事實」也會。我想現在全球各地都有許多確診者,要是他們當初不那麼鐵齒,而是合理的相信專家對防疫的建議,就不會確診。
換個方式想,關鍵或許不在於信與不信的差別,而是在於是否「受別人影響去改變信念」。我們有能力騙人去相信某些事情,也有能力騙人去不相信某些事情,對吧?想一下詐騙集團是怎麼說服你不要打165的。
如何維持合作?
不過,我們也不太可能拒絕受別人影響去改變信念,因為這是文明的基礎。人類至今累積的知識、發展的技術和開創的傳統,都是無數人合作得來,若你拒絕受別人影響去改變信念,你就無法參與合作協助改善人類社會,也無法享有人類社會生產的果實。
若將人類社會視為一個大型的合作,信任人的人是高度合作者,欺騙人的人則利用其他人的合作傾向得利。如果合作的效率很重要,我們會建立監察制度,並懲罰和驅逐那些犯下重大欺騙的人。而事實上我們也是這樣做的:社會上許多資源用於防止欺騙。如果所有人都不欺騙,我們能多出許多資源,讓所有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人能靠欺騙得利,是因為其他人願意信任彼此,成為社會裡的合作者。我們不能說信任的心態有什麼問題,因為信任帶來的合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我們大概也無法說人總是有責任去判斷,或者總是應該要有能力去判斷誰值得信任,因為如前文所述,有時候正確的判斷仰賴運氣,而錯誤的判斷不能歸咎於認知能力。
在公領域信任合作系統而非個人
坦白說,我們在生活中實踐的多數合作,也不是源自我們有辦法辨認合作對象本身是否值得信任。你肚子餓,你打開APP點外送,30分鐘後餐點送到,你遵守防疫規範請外送員放在門口,不接觸取餐。察覺哪裡怪怪的嗎?你並不認識外送員,不知道他是怎樣的人,而事實上若他願意,輕易就能對食物動手腳。
在這案例裡我們並不算是具體上信任個別外送員,而是普遍上信任包含外送平台、店家和外送員組成的系統。而我們知道這個系統還沒有出現會危及食物安全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相信若真有這問題,自己當天早上滑手機時就會從社群網站上看到瘋傳的新聞,或者在APP上看到店家的評點下降(事實上你大概也不會真的「看到」,因為評點下降之後的店家恐怕不會出現在畫面上,就像評點下降之後的外送員恐怕不會接到單)。
同樣的,我們也不需要信任在超商幫我刷卡的個別店員,或者寄送掛號信因此能得到我印章圖案的郵差,我不需要知道他是誰、有什麼品行紀錄,我只需要有足夠線索確認超商和郵政系統尚未崩潰就行。
為什麼譴責受害者不是好主意?
當然,基於明顯的原因,上述說法比較難適用於被朋友、家人、伴侶背叛這類私領域問題。不過不管是在公領域還是私領域,我們都有一些理由不譴責受害者「未克盡認知責任」,或者軟弱或愚蠢。除了第一節提到的那些原因之外:
- 私領域的關係也受到社會刻板印象和社會劇本影響,在權力上有不同分配,這讓特定的操弄手段更容易成功,例如近年大家討論的PUA。
- 大致上,「公開承認自己受害」跟吹哨有同樣功能。不管你是希望公領域有更健全的合作方案,還是希望在私領域藉由八卦掌握更合理的交際選擇,你都會希望其他人勇於吹哨。
※延伸閱讀:
人類大歷史:八卦讓人類更有力量
譴責受害者:無用且鼓勵犯罪
最後,我想稍微拾人牙慧來讓這則討論有個比較正面的結尾。
心理學家Maria Konnikova研究騙術,但自己依然樂於信任別人,在《人慈》裡,歷史學家Rutger Bregman描述Konnikova在這議題上的說法:「接受並承擔你偶爾就是會被騙的現實,會好得多。那是為了享受『一輩子信任他人』這種奢華所要付出的一點小小代價」。
名演員基努李維(Keanu Reeves)曾說他「不想活在善良被視為缺點的世界」。一個特性是不是缺點,取決於世界實際上樣貌如何,而後面這件事情是我們可以改變的。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