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共讀亞太文化】「妳是馬來西亞人嗎?」:在台灣研究馬來西亞文學的挑戰與收穫

作者:熊婷惠(淡江大學英文系助理教授)

文化新南向:銜接台灣與馬來西亞的共讀交流落差

我在就讀研究所時,原先擇定了族裔文學的亞太亞人亞文與收研究方向,尤其以華裔英文文學為主,文化灣研一方面是妳馬相較於其他族裔文學的背景,華裔文化較為親切與熟悉;另一方面則是來西來西在過往修習的課程中接觸過華美文學,已有初步的嗎台認識,最後走向東南亞英文文學的究馬研究領域,則是挑戰受到指導教授張錦忠老師的影響。當時我擔任張教授的共讀助理多年,從他的亞太亞人亞文與收科技部研究計畫裡認識了馬來西亞英文文學,也修習了他的文化灣研多門課程,課餘時間則常常聽他說馬華文學,妳馬以及馬英文學裡的來西來西諸多議題。而後在擇定博士論文題目時,嗎台在張老師的究馬建議下,就以馬英文學為研究對象。

我不是馬來西亞人卻研究馬英文學,有好有壞。首先要處理的問題,就是要填補我對馬來西亞歷史和社會背景認識不足的地方,如此才能去理解與探究小說裡的情節與問題,這樣的好處是因為不熟悉,反而會更加注意小說裡呈現的用字或是情節。一開始,我藉由小說認識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但獲取的知識難免淪於二手,往往是透過作者的視角,來看待新馬這兩個國家。即便不同年齡與背景的作者傳遞出不同故事,研究者仍必須具備居住在當地的生活體驗,如此更能進一步發掘文本是如何透過變形和隱喻來詮釋現實,甚至得以探究文本與現實的落差。透過科技部的千里馬計畫,我曾在新加坡待了七個月,也在多次前往馬來西亞開會與參加研習營的過程中,填補了我的在地知識。

約莫十年前,在我身邊不乏聽到一種論調是:「妳是馬來西亞人嗎?不然怎麼會研究馬英文學?」甚至去年,也聽到有同行以為我是馬來西亞人。這樣的觀點不難從研究馬來西亞的碩博士論文來印證,作者大多數都來自新馬。換個場景來看,我在馬來西亞時,曾遇過當地人說鮮少遇到熟悉馬來西亞文化的台灣人。這些都道出了台馬在文化交流上的落差。不少馬來西亞人透過留學或是網路,對台灣時事或是影劇文化如數家珍;反之,台灣人對馬來西亞卻沒有相對應的認識。

不過,大約在五年前,可以發現情況有了改變。因為新南向政策的推行,大學裡開始推動東南亞語課程,像是初級馬來文或是印尼文選修課,以及舉辦相關的文史講座活動。不可諱言的是,這些課程雖然不乏馬來西亞籍學生,講座活動可能有半數聽眾都具備新馬背景。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台灣學生的參與。或許這也跟近兩、三年來,馬來西亞相關的影視作品在台灣市場越發熱絡有關。

從文學、書店與社群媒體,深耕東南亞文化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系所皆有規劃好的課程架構。以英文系的文學組課程來說,大致上仍以英美文學為主,輔以一些選修的理論課,鮮少會有東南亞英文文學這樣的課名。若是在不開設新課的前提下教授東南亞文學,多半是在既有的課程中,嵌入幾本東南亞英文創作,例如小說專題、生命書寫、離散文學、族裔小說等課程。因此,即便過往修課的學生並非因為東南亞這個關鍵字而來,我仍會在課堂上加入馬來西亞英文文學作品。

即便是不同班級和學生,授課時的大致經驗是,學生不熟悉馬來西亞的近代史、宗教議題與族群關係,甚至容易搞混馬來人和馬來西亞人的概念。撇除在地知識不足外,學生對於小說或是回憶錄裡的書寫技巧和普世共同的主題,例如親子關係、孤寂感和傷痛等,討論起來事實上頗為熱烈。若要讓台灣學生更深入了解東南亞文化,可由通識課程著手,先由範圍廣與多主題的方式介紹。在有了初步的興趣與基礎後,學生若有興趣可再自行去挖掘更深入的知識。

即使無法身處馬來西亞,在網路時代,我仍然可以透過馬來西亞的師長與朋友,不管是學術社群或是非學術團體,在社群媒體上分享的時事與議題,持續追蹤新馬的消息。此外,不少留台的馬來西亞人待在台灣繼續深造或就業,他們透過東南亞相關書店舉辦活動或是在社群媒體發布文章,這也是一個更新消息的管道之一。

東南亞文史精彩導讀

推薦書籍(一):《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

林玉玲(Shirley Geok-lin Lim)為知名華裔美籍作家與學者,除了學術著作,也創作小說與詩集。《月白的臉:一位亞裔美國人的家園回憶錄》(Among the White Moon Faces: An Asian-American Memoir of Homelands)則是她於50歲生日前夕撰寫的回憶錄。1944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歷史古城馬六甲的林玉玲,回顧她如何跟著馬來亞一起成長到獨立建國,在新國家誕生的喜悅中卻又經歷種族衝突,失望而出走至美國、爾後在美成家立業的生命軌跡。她在書中裡直面提及混雜的族裔身份(父親是華人、母親是娘惹),緊繃的母女關係、對馬來西亞國家政策的批判,以及赴美後在學院內外遭遇到的歧視。林玉玲的文字令人動容,透過其回憶錄不僅能認識馬來西亞當代史裡幾個重要的轉折點與其影響,也有益於理解她在小說與詩集中勾勒的背景與議題。譯者張瓊惠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文筆流暢不在話下,值得細細閱讀。

推薦書籍(二):《沒有地圖的世界》

歐大旭(Tash Aw)是馬來西亞英文文學中表現亮眼的一位新生代小說家,自2005年出版《和諧絲莊》(The Harmony Silk Factory)後,每隔幾年就會交出一部長篇小說,最新的作品是2019年的《倖存者,如我們》(We, the Survivors)。除此以外,他的小說在台灣已有中文譯本出版。他出道之初就坦言,想要書寫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故事,因此他的著作皆與馬來西亞的歷史與社會變遷有關,例如日據馬來亞時期、中國崛起後馬來西亞人遠赴上海追求中國夢,或是現今在馬來西亞日常可見的貧富差距與外籍移工問題。《沒有地圖的世界》(Map of the Invisible World)是他的第二部小說,將視角移到了在近代史中與馬來西亞關係密切的印尼;歐大旭說故事時擅長勾勒角色的骨與肉,也能將國族歷史鑲嵌進人物的生活裡。讀者除了能獲得閱讀樂趣,也能一探馬來西亞的文化、族群關係以及馬來半島與周遭國家的互動聯繫。

沒有地圖的世界(封)
歐大旭著,賴肇欣譯,《沒有地圖的世界》。/Photo Credit: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推薦書籍(三):《雨的禮物》

陳團英(Tan Twan Eng)和歐大旭的背景相似,都是唸法律出身的小說家。《雨的禮物》(The Gift of Rain)是他的第一本小說,述說日軍侵佔馬來亞前夕,發生在檳城的故事。書名《雨的禮物》暗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主角與日本劍道老師之間的情感,救贖了他慘綠少年時期的孤獨與徬徨,但也帶來家破人亡的惡果。小說除了描寫親情、友情、背叛、戰爭、創傷及和解等主要議題,也順帶介紹檳城文化與重要景點。雖然尚未有中文譯本出版,陳團英的文字無論在寫景或抒情都頗為到位,值得閱讀。

推薦書籍(四):《夕霧花園》

《夕霧花園》(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是陳團英的第二本小說。與前一本小說相同的是,本書仍然有濃厚的日本文化與哲理嵌在敘事之中。故事依舊圍繞華裔主角與日本老師之間的糾結情感,也觸及日據馬來西亞時日軍的殘忍行徑,但增加了馬來西亞緊急狀態的歷史。小說已被翻拍成電影並入圍金馬獎,也獲得觀眾好評;然而礙於電影能呈現的篇幅有限,原著中許多細節無法被一一呈現。推薦閱讀原著,可以看到更多幽微的情緒轉折與感受文字形塑出來的張力。

夕霧花園電影版_平面書封_(1)
陳團英著,莊安祺譯,《夕霧花園》。/Photo Credit: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貓頭鷹出版社

推薦書籍(五):《馬來素描》

亞非言(Alfian Sa’at) 是新加坡的馬來裔作家,他於2012年出版英文短篇故事集《馬來素描》(Malay Sketches),時隔八年由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講師蘇穎欣譯為中文在台出版。相較於馬英和馬華文學在台灣書市的曝光率,新加坡英文文學與其譯本並不多見,馬來裔作家書寫的故事更是難得。台灣讀者在較為熟悉的華裔馬來西亞文學裡,大多是透過華裔主角的視角來認識馬來西亞社會,批判國家資源往主流優勢馬來社群靠攏的政策。新加坡恰恰相反,是主要由華裔人口構成的國家,馬來裔族群相對少數。《馬來素描》呈現馬來市井小民對自身宗教身份與語言困境等種種省思,在菁英教育治理下被視為落後的「馬來特質」在小說裡一一浮上檯面,讓讀者去思考在服膺主流價值的社會底下被掩蓋的多元聲音。

Copy_of_馬來素描_四方文創

亞非言著,蘇穎欣譯,《馬來素描》。/Photo Credit:四方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推薦書籍(六):《風之帝國》

有別於大陸東南亞的史觀,《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Empire of the Winds: The Global Role of Asia’s Great Archipelago)回溯「努山塔里亞」(Nusantaria)區域的形成,也就是當今南島群島一帶在遠古時代逐漸構成的馬來文化世界,繪測出海洋東南亞的恢宏版圖。作者鮑靈(Philip Bowring)濃縮大量的歷史、地理、人類學、考古知識於一書,尤其著重物質文化,如農作物、文字體系、日常器具與儀俗的考察,藉此重現季風和洋流在東南亞大陸海岸地帶以及各島嶼帶來人口流動、貿易往來與文化傳播的路徑。台灣四面環海且作為南島文化的重要據點,不可不識自巴士海峽以南,延伸千里之外,這片以海洋為基的島嶼國家如何建立起向外輻射的貿易網絡,這將有助於台灣與海洋東南亞的國家建立夥伴關係,進而展望亞洲在區域發展的未來。

Copy_of_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_聯經

鮑靈著,馮奕達譯,《風之帝國:全球貿易的關鍵地帶,海洋亞洲的盛世繁華》。/Photo Credit:聯經出版公司

本文章內容由「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提供。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