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共感簡報》:我在這場「把歐巴馬推上總統之位的演講」中,得到了重大的啟示

文:三輪開人

雖然有點唐突,共感但請各位先比較一下以下兩篇文章。簡報講中

A

「孟加拉是這場總統之位重亞洲最貧窮的國家,其城鄉教育差距十分嚴重。把歐巴馬尤其在大學入學考的推上結果上,更有顯著差異,演得到的啟都市的共感高中生居住在補習班林立的環境中,而農村的簡報講中高中生卻是學習環境落後,因此農村高中生要進大學就讀,這場總統之位重難如登天。把歐巴馬我們e­Education在當地進行的推上活動,就是演得到的啟利用影音教材作為教育支援,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共感具體做法是簡報講中參考東進高校的模式,將知名補習班老師的這場總統之位重上課內容錄製成DVD,提供給農村裡想要考大學的貧窮高中生觀看。誠懇邀請各位支持我們推廣這項活動!」

B

「我的故鄉是靜岡縣的一處鄉下小鎮,那裡沒有補習班,我是靠著東進高校的影音授課,才有機會考上大學。這樣的經驗促成了今日e­Education的活動。孟加拉是亞洲最貧窮的國家,我在他們的農村裡,遇見與我有著相同生長環境的高中生。那些高中生覺得自己不如都市裡相同年齡的人,甚至十分自卑,但同時又不放棄夢想,努力讀書,希望能拚進大學。我們想支持他們完成夢想,而邀請著名的補習班老師協助,用東進高校的方式,將課程拍攝下來,提供給他們。大學入學考改變了我的人生。請問各位,你們人生的轉機是在何時?我們希望能幫助更多此時此刻也正在拼命苦讀的年輕人,請大家助我們一臂之力!」

哪一篇文章比較觸動你呢?

其實內容中傳達出的資訊,沒有太大的出入,只是將故事的切入視角稍稍做了改變而已。

然而,結果卻大不相同。

二〇一四年,我做的簡報就是類似腳本A,當時聽完之後捐錢給我們的人,幾乎是零。而當我開始用腳本B的方式做簡報後,對我們產生共鳴的聽眾遠多於之前,收到的捐款也不斷增加。

我並非是靠一己之力,將腳本從A修改到B的。

我有一個參考對象,就是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

二〇〇四年,當他還是州議會參議員時,曾有過一場傳奇演說,他就是透過這場演說收買了美國全民的心。我在這場「把歐巴馬推上總統之位的演講」中,得到了重大的啟示。

這場演講是由「我」、「我們」、「此刻」三種故事交織而成,而這三種故事正是「共感簡報」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章就以撼動全美的歐巴馬為解說範本,說明如何製作出一個能讓漠不關心的聽眾產生興趣、受到感動,進而提供一己之力的「共感腳本」。

好的腳本從企劃書開始

簡報是由腳本、投影片、口白、訓練四個元素所構成。

當你要做一份簡報時,你會先從什麼著手?

我絕對會奉勸各位先從「製作腳本」開始,因為腳本是簡報的基礎。投影片再美,口白再流暢,只要沒有好腳本,聽眾的專注力就無法持久,自然無法產生共鳴。

正如電影或影集,即使找到完美的取景地點,又請來豪華的卡司陣容,只要劇情不引人入勝,就會讓觀眾失去耐性。我從來沒看過哪部受歡迎的作品是「故事情節無聊,卻堪稱經典之作」。但相反地,演員、取景地未能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卻很精采的作品,則是多不勝數。簡報也是相同的道理。

即使投影片很粗糙,口白也說得卡卡的,只要作為故事骨幹的腳本夠實在,那一場簡報就大有機會令聽眾留下記憶,產生共鳴。這就是為什麼應該先從製作腳本開始著手。

那麼,你平常是如何製作腳本的?

關於這個問題,許多人會提出各式各樣的腳本製作訣竅。但是,且慢。如果拿電影的製作來比喻,這些應該都是在討論如何寫「劇本」吧?

在寫劇本之前,其實還有一件事必須先做,那就是提出「企劃書」。電影的營收目標是多少?目標觀眾是哪些人?要在這部電影裡傳遞什麼樣的想法?不先確定這些前提就開始撰寫劇本,是無法製作出一部好電影的。

同樣地,在製作簡報的腳本時,不先想好「目標」、「聽眾」,以及講者要透過這場簡報達成什麼「意志」,即使腳本製作出來了,也無法引發共鳴。

好的腳本來自好的企劃書。

這聽起來可能很理所當然,但非常多的人都會跳過這個步驟。因此,在進入製作腳本的說明前,先讓我在此介紹一下如何製作企劃書。

1. 引起共感後的「目標」為何?

「日本人缺乏設定目標的能力。」

曾有一位在國際機構工作的海外友人這樣對我說。日本人一旦決定目標之後,達成目標的能力是全球頂尖的,但卻很不擅長自己從零開始設定目標——這句話應該戳中了滿多日本人的心。

在簡報上,也經常可以看到沒有先設定好目標的人。投影片再美,口條再流暢,充其量也只是手段而已。目標才能讓聽眾產生共鳴,進而付諸行動。少了目標,就會失去向人做簡報的意義。

「想讓聽眾了解商品有多好」、「想讓聽眾喜歡我們這個團體」這類抽象的目標,也是不及格的。你所設定的目標要盡量具體,例如「讓聽眾購買商品」、「讓聽眾捐出一千日元給我們」。

當簡報結束時,你會期待聽者做出什麼行動?若沒有具體的目標,就無法判斷簡報的好壞。

2. 誰是你想要引發共鳴的「聽眾」

我經常說「Presentation = Present」,「簡報等於禮物」。請想像一下這個畫面:你將禮物交到你喜歡的異性或你愛的家人手中。這時,你應該會希望對方收到禮物後,很開心也很喜歡這個禮物吧?

簡報也是如此,做簡報就是要讓對方開心,讓對方喜歡自己給的東西。那麼,想做出讓聽眾開心的簡報,需要注意什麼?我在思考腳本時,會一邊在腦中想像著我的聽眾的樣子。

製作腳本時,比起想著自己,更要想著對方。

自己喜歡的事物,別人不一定也喜歡。這個道理也許大家會覺得理所當然,但在實際做簡報時,很多人往往會強迫推銷自己喜歡的事物。

比方說,心儀的女性想要一個包包,於是你買了一個紅色的包包給她,但她喜歡的其實是藍色的,這類喜好上的誤解,極其容易發生。然而,到了做簡報時,我們卻常常忘記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

例如,對不在乎價格的人,拼命解釋自己的價格比其他公司便宜;又或是,對關注非洲的人,說明亞洲的課題……自己愈是說明得口沫橫飛,愈是讓彼此想法上的分歧逐漸擴大,結果心與心的距離也愈來愈遙遠,這類情況其實不在少數。

在確實擁有自己想要傳達的中心思想的同時,也一定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對方是學生還是社會人士?關注的是哪一類的事務?這些問題都要時時刻刻放在心上。

不是「誰都好」,而是要為了「那個人」——這個心態也很重要。

假設你獲得了一個對大學生做簡報演說的機會。你覺得臺下會是什麼樣的聽眾?即使同樣是大學生,只要學年不同,關心的事物也大不同。過去我曾在大學教授一門名為「國際協助論」的課,大一學生對這個主題似乎有些興趣,所以上起課來懵懵懂懂;大三、大四學生則是為了思考將來要如何工作、到哪裡工作而來上課的。而同樣是正在找工作的大三、大四學生,有些人是把國際協助當作工作的選項之一,有些人則是無論如何都想做國際協助的工作,這兩種人想聽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