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亞洲要塞(上):在台灣文化與集體記憶之間,抗衡法國視角與亞洲他國內容

文:江珮歆

台灣民間信仰與在地化

在台灣呈現「亞洲的亞洲獄與幽魂亞洲與集憶之亞洲地獄與幽魂」展覽時,雖然可以移展整個法國版的塞上內容,但也需要在地化的台灣體記過程。為什麼亞洲的文化文化是由法國人來說話?這是策劃展覽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第二,間抗角與台灣為什麼要做這個主題的衡法展覽?難道我們不知道這些文化嗎?

畢竟在2016年至2019年左右,台灣藝術圈流行怪力亂神,國視國內橫空出世的亞洲獄與幽魂亞洲與集憶之亞洲龔卓軍〈近未來的交陪〉到《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已經幾乎把所有台灣相關命題的塞上當代藝術與文學作品席捲一空。

2020年至2021年台南市美術館已經做過的台灣體記《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信仰迴路》,文化亦可見到熟悉的間抗角與作品或是更像廟宇的文物在白盒子內展現。第三,衡法在台灣不能缺席的國視國內情況下,要怎麼拼湊命題的亞洲獄與幽魂亞洲與集憶之亞洲新意?展現出大眾對美術館的期待?

美術館在規劃台灣藝術作品的初衷與目標為:以台灣為主,在法國策展人提出的展覽架構中,補足與穿插屬於台灣的特色,並且與各個展區的作品取得有意義的連結,避免過度文物展示,以做到跟上述提到的展覽或相關主題的展覽有所區別,呈現出台灣當代藝術作品的風貌。

整個展覽雖在一年前啟動籌備與選件,但過程中遇到一些外在限制因素,例如:台灣作品與法國來台的內容分量均等、加入「葉王交趾陶」的國寶文物、富有台南在地化特色,以及如何在有限預算下最大展示,因此整體時間不算充裕。

宮廟即地獄

在台灣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大型的廟宇中就設有地獄的景像空間,意在警醒信徒,有的甚至設置了燈光及動力效果,彷彿遊樂園裡的設備。

姚瑞中是首當其衝走訪台灣各地大小廟宇並尋找地獄造景的藝術家,他從2017年開始尋訪,並用拍立得記錄,再做成三頻道錄像《地獄空》【圖1】,[1]本次展覽也會展示升級版的作品。

這也是以亞洲視角去對照法國策展人的觀點——地獄的想像。對十八層地獄的印象,從廟宇裡的造景及雕塑、文獻中可以窺探一二,這些真實存在台灣的「地獄」,其實就是最好的說明。

e59c961-2Photo Credit:姚瑞中,《地獄空》,2022,藝術家自藏
【圖1】

曾在「信仰迴路」展示過印刷圖檔的《十殿地獄圖》,本次展覽費煞心力向台灣歷史博物館借出真品展出【圖2】。這些畫軸的年代推測於1895年至1945年間,共有兩組,兩組中每一幅的色澤、裝裱、布局皆有所不同,但每一殿的名稱與刑罰雷同。籌備時,專業人員在現場進行狀態的評估,並配合展示條件對作品做較明顯的修復工作後,才能出借展示【圖3】。

當時作品的損傷及斑駁程度,一度讓人望而卻步,其中運輸過程以及佈撤展加上展覽的期間等不可控因素是重要的考量,當時也考慮過只展一至二件作品,或是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修復的過程及介紹,所幸最後沒有犧牲掉十殿圖中的任何一件,十張掛軸一字排開,氣勢凌人。

1663132266244Photo Credit: 台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2】《十殿地獄圖》掛軸,1895-1945,台灣歷史博物館藏

魑魅魍魎現形記

大眾熟知的鬼故事從最著名的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至小時候印象深刻的《虎姑婆》、學校半夜鬧鬼的傳聞,以及台灣各地的民間故事,這部分在策展規劃從兩個面向展開。

第一個是與日治時期還有戰後日本文化崛起相關的女鬼形象,其穿著白衣、披頭散髮並飄浮空中。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收藏的《臺灣正劇練習所》巡演海報右下角,有一圖文題目為「冤魂索債」,講的是清末台北知名的民間故事《周成過台灣》[2],圖片上可見女鬼懷抱著幼嬰,漂浮於井口上方,周身紅艷鬼火【圖4】。

「臺灣正劇練習所」於1909年由高松豐次郎(Takamatsu Toyojiro,1872-195 2)創立,高松同時是台灣電影史的重要人物,當時臺灣正劇包含殖民意識形態及美學文化的產生,影響並非一般。當我們以為典型亞洲鬼魂就該是海報中的樣子時,「亞洲的地獄與幽魂」揭露了鬼魂形象受歷史環境的影響,使其有異於東南亞其他鬼魂的形象。

1663132534679Photo Credit: 《臺灣正劇練習所》巡演海報,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藏
【圖4】

台灣不只在歷史上有政策的殖民意識介入,日本流行文化也一直是台灣常常效仿的潮流。全台耳熟能詳的南投妖怪村,就是直接複製日本鬼怪元素的觀光景點。許多動漫與日本恐怖怪談的產物,覆蓋台灣民眾的年齡層甚廣,對很多人而言,還是持續進行的回憶,因此雖是老調重提,但於展覽中不得不提。

台版「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將法國方原有的大篇幅日本鬼魂內容,以台灣黃千倫的《日本民俗鬼怪系列》銜接,這系列使用在東方傳統為標竿的水墨媒材,以插畫形式繪出日本各種妖怪,一方面在深入淺出的妖怪形象與研究中,顯現台灣在日本文化下如何逐漸生成特有的美學,另一方面也呼應了法國的展件【圖5】,與其他同名的妖怪物件、公仔形成對比。

1663132650369Photo Credit: 法國展品:日本鬼太郎相關物件
【圖5】

台灣也有自己本土的妖魔鬼怪!不只在視覺藝術或實體裝置上,電影及表演藝術皆可見台灣鬼魅文化。這次特地從台灣歷史博物館借出早期白衣女鬼形象的陳子福手繪海報原版,同時也聯繫了台灣許多的電影製片公司,授權展示較為著名的《紅衣小女孩》(2015)、《粽邪1》(2018)、《粽邪2》(2020)等海報。這些電影公司很多已經改名或是不復存在,取得聯繫十分困難,因此也借助了宣傳行銷的媒體或民間戲院協助尋找原版海報。

為了呈現更多台灣在地面貌,展覽挑選的電影作品皆有深意,如《紅衣小女孩》最早源自1998年一段民眾提供給靈異節目的影片:在台中市大坑的山上,拍到一位身穿紅色洋裝、面目蒼老卻是孩童外型的女孩,令人不寒而慄,後續參與此次郊遊的人隨即病死,對於影片與故事的爭議眾說紛紜。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