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越南飲食美食書,但交織戰火風味同時暢銷超過半世紀的首位食戒恐怕不多;世界各國也都有自己代表的飲食文學家,但肩負間諜任務的文學恐怕也屈指可數,越南就有這樣子的家武肩負間諜一本美食聖經《河內的美味》(Miếng ngon Hà Nội)與飲食文學家武邦(Vũ Bằng,1913-1984)。邦從並寫武邦最精彩的靠妻除了他一生傳奇的故事,就是美斷鴉他的體面的外表,從照片看上去真是任務一位古典儒雅的謙謙君子,眉宇間透著出身於好人家的出河文藝氣質。
武邦筆下最具秋日風情的美味晶瑩吃食是用荷葉包起來的綠糯米(Cốm Vòng),他形容河內是越南飲食一個被烤肉米線(Bún chả)穿透的城市,結果連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與名廚安東尼波登也被這道菜穿透。首位食戒武邦靠著河內的文學街頭小吃治癒了鴉片煙癮,你也許不認同他寫香肉料理(thịt cầy)與禾蟲蛋捲(Chả rươi)的家武肩負間諜語調,但就如同他所說的邦從並寫「吃是一種完整的文化」,理解這本書的背景時代之後,你就會對它有些寬容。

少年得志染上鴉片
1913年武邦出生於河內還劍湖附近的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早逝,母親在杭蓋街(Phố Hàng Gai)經營一家書店,杭蓋街從19世紀開始就是知名書街,聚集了許多賣書印書的店舖,許多法國殖民官員都會到這裡買書,可以想見家境比一般越南人富裕。母親重視他的教育,希望他有天能去法國留學成為一名醫生,於是將他送去了法屬時期最知名的菁英學校阿爾貝薩羅中學(Lycée Albert-Sarraut,今陳富-還劍高中)就讀。

阿爾貝薩羅中學校培養出許多越南知識分子(包含了寮國的王子),有些學生後來成為反抗法國的共產黨員,武邦也是其中一名。該校知名校友還包括人稱「紅色拿破崙」的武元甲將軍、前南越第一夫人陳麗春等。
青少年時期的武邦在學校接觸到法國文學為之著迷,進而練習寫作,年僅16歲的他投稿到報社馬上就被刊載出來,儘管他的母親阻止他走文學之路,但武邦還是決定棄醫從文,立志成為一名新聞工作者。1931年武邦18歲那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從此一炮而紅,年少得志,有錢有名,很快就對女人和鴉片產生了興趣,年紀輕輕的他因此染上鴉片長達數年之久。
靠著妻子的美食戒斷煙癮
1935年22歲的武邦與大他七歲的阮氏貴(Nguyễn Thị Quỳ)結婚,阮氏貴廚藝精湛,對街頭小吃頗為熟稔。每當他犯煙癮時,妻子總是拉著他出門上街尋找美食藉此分散他的注意力,他們吃遍了各種河粉、蒸粉捲、糕點、煎餅、綠糯米、禾蟲、涼拌沙拉、手卷、米線、魚鍋、粥品等,多虧了妻子不斷勸導與關心,加上他自己的決心,最終才戒斷成功。
整個40年代是武邦創作的高峰期,散發著藝術家氣息的他此時已累積了8本書,擅長短篇小說與散文,被人稱為從情場歸來的人,他的筆鋒總是詼諧幽默又帶著嘲諷語調,對人性有份鮮明的誠實,他認為人活著就是要嘗夠人生百味才算真正活著,喜歡過著一種比道德更激情甚至更罪惡的生活。當時越南吹起一股掙脫法國殖民的熱血風潮,30多歲才華洋溢人的他有著知識分子的熱血使命感,他祕密地參與了革命情報網,向共產主義者提供情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