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京都一年》:古代貴族難忘「御獵鍋」,讓這道農家野味成為別致的菜單

文:林文月

京都人雖然雅愛淡的京都家野口味,但是年古這並非即表示他們沒有濃膩的食物。

在鬧區三條京阪車站附近的代貴道農狹窄弄堂裡有一家「北齋」,以獨家生意「御獵鍋」出名。族難

關於「御獵鍋」一詞的忘御味成為別來源,在一個北風凜冽的獵鍋夜晚,那個掌廚的讓這京都婦人曾娓娓地告訴我:在很久遠的古代,有一次帝王貴族們出外打獵,菜單由於興致濃厚,京都家野較預計的年古時間延緩了。他們吃盡了攜帶的代貴道農糧食,不得已而向農家求食。族難

受寵若驚的忘御味成為別農人,趕忙洗淨了鋤頭,獵鍋宰殺了肥鴨,讓這就在炭火上用鋤頭替代釜鍋,以鴨油烤鴨肉,佐以新摘的蔬菜進供。

那些饑餓的貴人們享用過吱吱作響而香噴噴的鴨肉後,竟留下了難忘的印象,故而回到宮殿裡,特令仿造農作的鋤具,如法泡製。從此這道農家野味不脛而走,遂為別致的菜單。

這個故事與正德皇帝大賞民間稀飯醬菜的軼聞相類,其真實性頗可疑,然而姑妄言之姑聽之,倒是異鄉寒夜裡一段有趣的記憶。

「北齋」的店面不大,只有裡外二間,卻十分爽淨,布置也頗不俗,到處有斗笠簑衣等裝飾,洋溢著農莊情調。

裡面較大的一間供正式宴席用,通常小吃則在外面一間。在那二十蓆大的空間裡,擺著四五張日式矮几,上皆有瓦斯設備,隨時可供燒烤。另有一排如同酒吧的櫃臺,上面也裝著瓦斯爐。

由於櫃臺下挖著一條溝,客人可以把雙腿垂放,而不必受日式盤坐的麻痺之苦,所以一般外國人都願意坐在那兒。

客人坐定後,他們會送上一杯熱茶,一條毛巾和一張印著「北齋」的紙製圍兜,教你將兩根帶子繫在頸後,以防食時鴨油濺汙胸前。

接著,那位婦人會把你面前的瓦斯爐點燃,放上一塊鋤具型鐵板,又端出精巧的籐製小簸箕,上面堆放著一片片鴨肉、葱段、白菜、青椒、胡蘿蔔以及新鮮香菇等蔬菜。客人可以自己動手將那鴨油放在鐵板上煎炸。然後再放葱段和鴨肉、蔬菜等。

如果你是一個初次嘗食的客人,那位婦人會親切地替你服務,一邊用綿綿的京都腔和你聊天。她的手法熟練,有時候一個人站在櫃臺裡,可以同時照顧一排五六個客人,而使每個客人都沒有被冷落的感覺。

當鴨肉烤熟時,濃郁的香味便充滿整個房間,教人垂涎三尺,而吱吱響的蔬菜又十分爽脆可口。

面前的爐火把你的臉烘得紅紅熱熱的,如果再叫一壺乳白色的濁酒慢慢酌飲,幾乎可以把異鄉冬夜的愁悶暫忘,而「五世長者知飲食」,這時你的享受真不啻是帝王貴族了!

相關書摘 ▶《京都一年》:那半公分厚的牛肉肥瘦得宜,就是日本人說的「霜降」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京都一年》,三民書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林文月

本書收錄了作者1970年遊學日本京都十月間所創作的散文作品。由於作者深諳日本語言、文化,長時居留,故能深入古都的多種層面,以細微的觀察,娓娓的敘述,呈現了她個人對於京都的體會。於是京都近郊的亭臺樓閣、古剎名園;京都的節令行事、民情風俗,有如一幅白描長卷,一一展現眼前。

《京都一年》自出版即成為國人深入認識京都不可錯過的選擇,迄今仍傳唱不歇。今版經作者校訂,並增加多幅新照,以為點綴。書中各篇雖早已寫就,於今讀來,那些異國情調所帶來的感動,依然未減,愈見深沉。

[立體書封]京都一年(三民書局)Photo Credit: 三民書局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