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關鍵專訪】專家談泰坦號事件(上):在4000公尺水深下有機會逃出艙外嗎?

「他們失去通訊,關鍵也失去導航──當時我立刻說:『如果不是專訪專災難性事件或是非常、非常嚴重的談泰坦號災難性事故,不然你不可能同時失去這兩個東西!事件上公深下』而當時瞬間在我腦海中出現的尺水出艙是『內爆』。」

「他們(指泰坦號母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沒有經過認證,有機因為他們知道根本不會通過......我非常懷疑他們使用的會逃技術,如果是外嗎我,絕不會進去那艘潛水器。關鍵」

——《鐵達尼號》導演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於泰坦號事件後受訪

一艘6月18日失蹤的專訪專潛水器成為新聞熱門議題,這艘名為「泰坦號」(Titan)的談泰坦號潛水器,原本預計要前往海底約3962公尺深,事件上公深下探訪鐵達尼號沈船的尺水出艙遺跡。不論是有機潛水器的乘客包含知名的英國億萬富翁哈定(Hamish Harding)、或是會逃要價不斐的門票(約新台幣777萬元),大家關心的方向最後都回到同一個疑問:發生什麼事了?潛水器上的五名乘客目前人在何方?

根據目前最新的搜救進度,研判潛水器上的五人應已不幸罹難。在4000公尺水深,面對的是多大的壓力?我們可以怎麼做去預防類似的意外?

《關鍵評論網》邀請到國立中山大學研發長兼水下載具研發中心主任王朝欽,來為這次的事件相關問題進行解答。

Q1:在4000公尺水深的環境下,物體每一面承受壓力有多大?

泰坦號這次的目的為探訪鐵達尼號沈船的遺跡,因此必須下潛到約4000公尺水深的地方。在那樣的環境下,物體表面每平方公分約超過400公斤(401個大氣壓力)。

王主任說:「這相當於你的指甲大小的面積上面,放了400公斤的重物,你覺得會怎麼樣?」至於人體可以承受多大的壓力?根據目前自由潛水的紀錄,應該是120公尺(13個大氣壓力)。

因此事件發生後,有些人會疑問這些潛水器中的人若是先往外逃再設法向上逃生,是否會有一絲生存的機會?「這在目前來說是不可能的,所有的潛水器逃生設計都是以『等待救援』為主。在水下那樣的深度,你一離開潛水器幾乎不可能活命的。」

王主任以一個比較殘酷但寫實的比喻,描述了人體瞬間暴露在4000公尺水深會發生什麼事:「就像一輛大卡車,壓過一個番茄......人體就會變成那個樣子。」王主任說,往好處想是這個人在完全沒有感覺的情況下就走了。

Q2:潛水器一般會有緊急逃生設施或裝備嗎?

既然意外發生時人不可能直接向外逃生,那是否有可能像在船上放救生衣一樣,在潛水器內準備個人穿著的裝備,好讓裡面的人有機會穿上並向外逃離嗎?

對於是否有可能靠單人穿著裝備潛到4000公尺水深活動,王主任說依他知道的科技來說目前還做不到,主要困難點是因為潛越深,身上背的抗壓金屬材料越重,人體是沒辦法扛起來的。「你有沒有看過電影《怒海潛將》?它描述的就很真實,當中小古巴,古丁飾演的角色,在不到50公尺的環境下站起來就很困難了,那你想想看4000公尺的情況下個人裝備的重量會有多少?」

也許未來會有新材料開發出來,但目前來說無法靠人穿著一個人形的裝備,可以在那樣的水深下自由活動。

  • 《怒海潛將》電影片段:

因此就潛水器來說,遇到緊急狀況不要想說要打開潛水器逃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光是外部的水壓就很難由內部直接打開。

王主任目前曾參與開發過無人及有人的水下載具,設計上可下潛500公尺。他分享自身參與潛水器設計的經驗,連下潛深度不足50公尺的潛水器,「就地待援」的措施就設計有三套:

  1. 備用氧氣:根據新聞報導,泰坦號這次攜帶了五天份的氧氣,若以王主任的經驗,其所設計的潛水器要準備兩個人三天的氧氣量。
  2. 二氧化碳的過濾:就地待援除了要確保足夠的氧氣供應量之外,還包括二氧化碳的過濾材料也要夠,因為艙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如果太高,可能令當中的人昏迷,甚至致命。
  3. 向外聯繫:潛水器一定要有一個獨立供電的盒子,可以持續向外送出訊號。在水底下只有音頻的訊號,所以要能持續送出聲音的訊號,讓外界知道你在什麼地方。「我們就開玩笑講,你甚至用鐵鎚去敲你的金屬艙,這也是可以的。」然而王主任說,這次泰坦號艙體被壓扁之後,可能固定送出訊號的盒子裝置恐怕早已被壓爛。

除了就地待援,王主任團隊所設計的潛水器還有其他緊急上浮「快卸」裝置。潛水器下方通常都會有壓艙重物,如鉛塊或是鐵塊,目的是可以讓潛水器具有中性浮力與下沉。因此一旦出現電力失效或其他緊急狀況,艙內有個把手可以拉起後將潛水器的壓艙重物卸掉,讓潛水器能夠開始往上浮,這個簡稱「快卸」裝置。此外針對電力失效的狀況,王主任團隊還設計一個裝置能夠打開充氣閥,把部分氣瓶內的空氣打到兩邊的皮囊,這時就像皮球充氣一樣,整個載具就能有浮力可以往上浮。

若是在電池系統正常的情況下,出現其他緊急狀況,則可以由內部操控兩個垂直方向的推進器,往下打水之後潛水器就會往上移動。光是下潛深度不足50公尺的潛水器,王主任的團隊就設計了這麼多的緊急情況的自救措施。

王主任說:「泰坦號母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應該比我們更先進,考慮的應更為周詳,應該是有更多道緊急措施。但是在意外發生當下可能整個艙體被瞬間壓扁,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讓這些緊急措施來不及啟動。這是我個人猜測的情況。」

Q3:深潛的水下載具該用什麼材料製作比較適合?泰坦號所用的碳纖維複合材質適合嗎?

泰坦號母公司的老闆據新聞報導說是個喜歡不照規則做事(但自認「創新」)的人,這也反映在泰坦號船艙設計所使用的材料上。外媒指出,目前大多數深海潛水器都是以傳統常用已知的金屬材料製造壓力艙,以抵抗巨大的海水壓力,而泰坦號卻是第一台以鈦合金和「碳纖維複合材料」製作壓力艙的深海潛水器。

根據《路透社》報導,早在2018年,OceanGate內部任職海事營運總監的大衛・洛奇里奇(David Lochridge),就曾對泰坦號的設計安全性提出質疑。當時洛奇里奇強烈反對公司的設計決定,並且明言在沒有進一步測試的情況下,不會授權任何載人航行。然而OceanGate公司不但將他解僱,還將洛奇里奇一狀告到華盛頓州法院,指控其違反合同、泄露機密、詐欺等罪名。

「碳纖維複合材質我沒有使用過所以不敢亂說,不過在我們這一行做久的人都知道,通常不會在這麼危險的環境裡採用所謂『創新』的材料。金屬為什麼比較好?除了耐壓之外,還有延展性,也就是說當它受到壓力之後還能有一些延展。」王主任解釋,延展性能讓金屬在承受壓力下,還能彎曲,不會立即崩裂。

「但是碳纖維材質是否有這樣的特性?我是高度的懷疑。」王主任表示根據他的經驗,要用來製作深海潛水器的材料通常會保守一點,除非是經過長時間多次驗證沒有問題之後才會使用,因為跟人命的關係太大。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