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途戰週準情許多第二次世界大戰重要戰役80周年的紀念日。從太平洋戰爭的島海角度來看,就分別有珊瑚海海戰、年精中途島海戰以及瓜達康納爾島戰役等,報與霸權每一場都是無畏對日作戰的重要轉折點。尤其是勇氣洋讓日本帝國海軍一次損失四艘航空母艦的中途島海戰,更是確立讓原本攻勢勢如破竹的日軍就此陷入被動,為盟軍贏取太平洋戰爭的美國勝利打下基礎。
赤城號、太平加賀號、海上蒼龍號與飛龍號等四艘在中途島海戰中被擊沉的中途戰週準情航艦,都參加了1941年12月7日的島海珍珠港事件,所以這場勝利的年精意義對美軍而言也等同為死去的戰友報仇。除了四艘航空母艦外,報與霸權還有大量具有充足實戰經驗的無畏日本海軍飛行員在這場戰役中死亡,自此以後再也沒有挑戰美國海軍航空隊的能力,此為中途島海戰勝利帶來的最大改變。
珍珠港事件爆發以來,日本陸軍參謀長杉山元大將與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大將主張日軍的進攻方向應該以西南方的澳洲為主,因為他們評估美國需要18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實力,此一進攻路線比較能鞏固日本在東南亞的戰果。等到拿下澳洲,就能夠完全將西方勢力從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驅逐出去,以後就算等到美國實力恢復,要想再回到西太平洋也將十分困難。
可沒想到發生在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德空襲」(Doolittle Raid),讓主張向中太平洋發起進攻,一舉拿下夏威夷的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有了改變日軍進攻路線的充足理由。賭徒性格強烈的山本五十六瞭解,日本難以與工業實力雄厚的美國打持久戰,相信日軍唯一勝利的途徑是主動發起進攻,尋求速戰速決的勝利。
他希望在中途島海域捕捉並且殲滅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主力,然後以中途島為跳板向夏威夷發起進攻,確保整個西太平洋成為日本的內海。山本五十六深信「太平洋夠大,可以容納日美兩個大國」,只要日軍控制住夏威夷,美國就會願意經由談判結束與日本的戰爭。不料中途島海戰的結果,完全出乎山本五十六所料,美國勝利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就由本文來向各位讀者一一解析。
對航空母艦的重視
美國能夠在中途島海戰勝利的一大關鍵原因,在於美國對海軍航空作戰此一全新的概念有著比日本還有英國更多的掌握,畢竟無論如何美國都是全球第一個推出航空母艦的國家。其實今年正好也是蘭利號(USS Langley),美國與世界第一艘航空母艦服役的第100周年,未來筆者也將撰文探討,不過為了避免模糊焦點,本文還是聚焦在中途島海戰上。
事實上,日本能夠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取得許多關鍵勝利的原因,亦在於帝國海軍願意走出「大艦巨砲」主義的迷思,重視航空力量在海戰中的作用。1941年12月10日的馬來亞海戰,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威爾斯親王號(HMS Prince of Wales)與卻敵號(HMS Repulse)巡洋艦,就是遭到日本海軍航空隊由越南起飛的九六式陸上攻擊機和一式陸上攻擊機所聯手擊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