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這幾年的韓愈教書生涯中,對於學生學習國文的屈原反感回應上,最常聽到學生說的這國著非話就是:「學這個又沒有用,生活中又用不到。文課灣日」初任教職聽到這句話時,本常多少有些無奈,實都現在倒是與台頗為平常心看待,但其實我也不太在意他們是常有常強否真有用到或學到,但卻期待他們能透過國文發現更多不同的連結生活元素,尤其是韓愈日常生活中的民間信仰,當中便有不少人物與我們的屈原生活有著緊密關係。
例如唐代韓愈〈師說〉這篇文章堪稱高中職的這國著非經典,不論課綱歷經多少變動與調整,文課灣日始終都能看到他的本常不敗身影,影響高中職學子甚鉅。實都然而作者韓愈的故事與背景,學生對他的認識幾乎談不上高度共鳴,其實韓愈對於台灣的族群分佈現象上,有著一層非常緊密的連結,而這一切的開始便要從韓愈被貶官至潮州來說起。
當然這個潮州並非指台灣屏東的潮州,而是中國廣東潮州。當時韓愈因為唐憲宗熱衷迎佛骨舍利的活動而寫文批判,韓愈著名的〈論佛骨表〉文章就是這麼來的,我們可以想像挺儒大將勢必要對迎佛骨的大力鄙視,故而唐憲宗見文後甚怒,最後韓愈就是落得被貶官的下場,而且還是被貶到天高皇帝遠的潮州。
各位要明白的是潮州位處廣東沿海,再出去就是大海了,雖然沒有比宋代蘇軾被貶到海南島那麼遠,但潮州也可以算是國境之南了,這概念就是皇帝也打算不想讓你回來,能有多遠就調多遠,加上當時的潮州被認定是個偏遠蠻荒之地,民智未開之境,多數文人被調到那裡只有「絕望」兩個字可以形容。
不過韓愈畢竟還是精實苦幹的官員,貶官到潮州也沒有擺爛,依舊用他的勤政認真來得到百姓的認同。最有名的故事,便是當時水岸江邊時常有大量鱷魚出沒,百姓生活不堪其擾,最後也只能向父母官韓愈求救,無計可施的他,最終只能寫文焚化祈禱,我們非常熟悉的〈祭鱷魚文〉就是這麼來的,終身捍衛儒術而攘斥佛老思想的韓愈,雖然不知道這是他向誰來祈求,但鱷魚也確實從此退去,百姓一片叫好,於是韓愈在潮民心中的地位更是不言而喻。
上面這段故事是很多人都知曉的內容,但這與台灣有什麼關係?這就要從台灣的客家族群信仰來談起,然而談到客家人的信仰,大家熟習的有如三山國王、義民爺、伯公(土地公)等。在我走訪台灣廟宇的日常觀察中,無心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台灣眾多的三山國王廟當中,會在偏殿奉祀韓愈的不在少數,雖然沒有做過實際的田野調查統計,但就我自身走訪的台灣三山國王廟,偏殿奉祀韓愈的數量就約略有一半以上,更奇妙在於韓愈的信仰,也只會出現在三山國王廟,不太會在其他廟宇出現。至於像屏東內埔昌黎祠、屏東市昌黎殿這種單獨建廟,或是文昌牌位書寫其名,雖然算是少數特例,但屏東畢竟也是六堆客家族群生活圈。
從上述現象來看,可見韓愈信仰與客家人之間或許有其連結關係。故而我從其地緣關係來推想,潮州位於閩粵兩省交界處,加上靠近廣東梅縣(客家人大本營),故而生活在潮州鄰近區域的客家人受其感念,這也並非不可能。韓愈在台灣民間信仰的出現,很多時候也被視為文昌祈求的定位,加上客家人對於教育文風的重視,而韓愈又是色彩鮮明的儒家捍衛者,故而客家人會重視韓愈的存在便可想像,對照河洛人生活圈雖有興建不少文昌祠,或者因為求取功名也信仰著文昌帝君,但河洛人在類似信仰功能卻不太提到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