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总觉得镜头下的自己没有镜子里的美
心理话 刚刚去过的“五一”小长假,想必不少人都外出游玩了一番。总觉旅游途中,得镜的自免不了要拍照留念。头下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查看照片时,己没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有镜明明“颜值在线”的为何自己,在照片中却看着特别别扭,总觉甚至有点丑。得镜的自 那么,头下为什么我们眼中的己没自己和照片中会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平时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会比照片要好看很多?我们真实的颜值到底是怎样的? 人最陌生的反而是自己的脸 首先,从成像原理来看,有镜由于镜子遵循光反射原理,为何所以在清晰度上最接近人眼中的总觉成像。此外,得镜的自因为人习惯了照镜子,所以几乎能下意识地调整自己与镜子间的角度和距离,从而使镜子中自己的影像达到最佳成像效果。 与照镜子不同,通常拍照难以实现如此精细的调整,尤其是拍合影。摄影技术自不必说,高手与小白的技术有天壤之别。除此之外,镜头、对焦系统、感光器、分辨率,甚至拍摄时的角度、光线等,都会影响拍摄质量。一个普通的单反相机,像素通常在2000万上下,而人眼的像素却高达数亿,致使成像的清晰度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这诸多因素加在一起,都使得照片更容易“失真”。 除了上述客观因素外,心理因素也易促使照片“失真”。 在一项社会心理学实验中,研究人员拍摄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一组女学生的照片,而后把照片进行镜像处理。上述女生看到这些经过后期处理的照片和原版照片后,都表示更喜欢镜像版的照片。不过,这些女生的好朋友看到这组照片后,却觉得真实版的照片更好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早上刷牙时都会确认一遍自己的长相,“照镜子”是我们形成躯体自我认知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最习惯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殊不知,基于平面镜的成像原理,镜子中的影像其实是左右颠倒的,所以我们在镜子中看到的,永远是那个左右脸对调后的自己。而拍摄出来的照片,以及他人眼中的你,则是没有经过左右脸对调的。 进一步说,因为我们在照片中看到的自我形象,与大脑内储存的、最习惯看到的自我形象,在图像上是左右颠倒的,所以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脑中的自己与照片中的自己进行对比。这种差异会让我们内心产生一种失调感,这就是为何最初当我们看到自己照片时,多少会有点不舒服。而这种感觉身边人则不会有,因为照片中我们的影像与平时他们眼中是一致的。 反复“曝光”才能日久生情 人们之所以会偏爱镜中的自己,主要原因是日久生情。社会心理学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反复接触新异刺激(无论是无意义的音节、汉字、音乐片段,还是人的面孔),能够提高人们对它们的喜欢程度,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曝光效应。 国外科研人员曾验证过该效应。实验中,受试者先被要求反复看10位随机挑选的女性照片,然后工作人员又给了他们10位女性的照片,把这20张照片放在一起,让受试者们就喜好程度进行打分。在此期间,研究者记录了受试者的面部肌肉和脑电反应。结果发现,受试者看先前10位女性照片时,其面部肌肉活跃度远高于看后10位女性的照片,研究人员因此判定受试者更偏爱先前更熟悉的10位女性的照片。该研究表明,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见过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这点不仅适用于陌生人的脸,也适用于我们自己的脸。 在进化的过程中,“熟悉”对于个体存亡至关重要,因为“不熟悉”往往预示着风险,所以当看到照片里那个左右颠倒、不太熟悉的自己时,我们都会有一点陌生感。不过,如果你经常拍照,经常看自己的照片,不断在大脑里对自己的照片进行“曝光”。那么,这种陌生感就会逐渐消失,你甚至会发现照片中自己的魅力所在。 比起“冻脸”人类更偏好“动脸”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别人说:“你真人看起来比照片还漂亮。”听者可能觉得这是恭维,不会当真,但其实这或许是真心话,因为人们更喜欢动态形象,而非静态形象。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冻脸效应。 美国加州大学科研人员进行的一项实验也证实了该效应。研究人员为受试者展示了20个单人视频(不同人)以及相应的视频截图,然后请受试者对视频和静态图片中同一人的好看程度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相比静态的视频截图,受试者普遍认为视频中的人更好看。科学家推论,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是通过三维动态信息对人脸进行识别的,而识别二维静态图片需要后天训练才能习得,所以人们更喜欢动态图像,会觉得真人比照片好看。(作者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为何总觉得镜头下的为何自己没有镜子里的美
编辑:汤晓雪 来源: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1-05-06 08:45:59 【字体:小 大】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 乙酸铅滴定溶液标准物质:铅离子检测的精准校准溶液
- 俄烏戰爭、核武威脅與氣候變遷,「末日鐘」距午夜僅90秒為史上最接近滅亡時刻
- 李安說「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但「孝」的本質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 德文、粵語、普通話的語氣助詞,都很難學得精
- (有片)烏稱在第聶伯河左岸推進 俄稱擊退烏進攻
- 2023第95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分析:最佳影片、導演、演員獎項,誰最有機會贏得小金人?
- 巴西和阿根廷表示將發展「南美通用貨幣」,期望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 《是狼型人就不要逼自己早睡早起》:獅型人是天生的領導者,狼型人則是時型界的夜貓子
- 山东济南:多举措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
- 久坐不動有害健康,每隔半小時走五分鐘可以把飯後血糖峰值減少接近60%
- 随机阅读
-
- 快评丨刘强东给村民发红包,更要看到“万金”外的精神价值
- 瑞典發現歐洲最大稀土礦床:10年後可開採,可望減少對中國依賴
- 公館「海邊的卡夫卡」24小時告別演唱會落幕,多組音樂人大感不捨並請各界持續支持台灣音樂
- 【專訪】君品酒店主廚王輔立:輕鬆打造西餐精緻感,關鍵在於「那個醬汁」
- “幸运大转盘”礼品究竟花落谁家?
- 《菸害防制法》修正案三讀通過:禁止電子煙、納管加熱菸,大專校院全面禁菸「吸菸區」成絕響
- 年後開工諸事繁忙,善用「預約寄信」幫自己提高工作效率,成為時間管理大師
- 俄烏戰爭將滿一週年,BBC記者解答2023年俄羅斯入侵的五個關鍵問題
- 菲律賓棉蘭老島發生6.8級地震 中國駐達沃總領館:未接到中國公民地震中傷亡報告
- 蘇貞昌30日率內閣總辭,朱立倫評陳建仁新內閣:很平庸沒有亮點,像是過渡性、看守性內閣
- 十字軍東征意外誕生的藝術:「摩根圖畫聖經」打破我們對於中世紀宗教藝術的刻板印象
- 《焦慮,請慢用》:「講道理」往往變成高級的吵架,你要跟對手「講焦慮」
- 謝鋒出席美國前總統卡特追悼儀式
- 詩人白萩過世享壽87歲,現代詩壇孤岩為本土文學貢獻良多,文化部將頒發旌揚狀
- 「爆料公社」遭網友質疑為中資、投審會喊查,但「BLC」真的是香港公司嗎?
- 《經濟日報》:馬雲現身香港,會晤商界人士
- 甲醇中二甲硝咪唑溶液标准物质:药物残留检测与分析
- 《孩子越倔強,我越溫柔》:你家也是「閱兵場」嗎?為家人和自己創造一段「魔術時光」
- 美前眾院議長裴洛西夫婿家中遇襲影片公開,嫌犯律師批:內容煽動且無助公正審判
- 朝天宮周邊為何停車爭議不斷?百年古都北港,都市計畫介於有跟沒有之間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