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看吳哥窟如何透過「飛天」將人間轉為天堂:「在高棉人心中,它們從來不是沒有靈魂的建築」

「在高棉人的看吳心目中,它們(這些廢墟)從來都不是哥窟過飛高棉沒有靈魂的建築,而是何透魂具有生命力的紀念塔,仍然吸引著所有看見的天將天堂人。」喬治·賽代斯(George Coedès,人間人心註1)

靜思堂現代飛天

大愛電視於今年520播出《大愛全紀實:飛天再現》,轉為中們以花蓮靜思堂的從來飛天雕塑為主軸,緩緩道出飛天數千年來的不沒形象,從經典中的有靈供養仙人到行菩薩道的慈濟志工,展現佛教在人間的建築行願精神。

坐落於慈濟文化園區的看吳靜思堂,是哥窟過飛高棉一座佛教博物館,這座建築的何透魂屋脊和人字簷口上,鑲嵌著時任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杜永衛設計的天將天堂飛天雕像,銅製浮雕總長1360公尺,人間人心歷時17個月(1999年5月—2000年10月),集結兩岸超過五百名的藝術家和技術人員,以敦煌壁畫爲原型,共同完成了362身的世界飛天雕塑。

其設計參敦煌壁畫及佛經內容,從屋脊最高點分層向下安置散花飛天、奏樂飛天、歌舞飛天、供養飛天、菩薩飛天、百戲童子、伎樂童子和化生手語童子等八大類天道眾生,分布於靜思堂三疊人字梁、單人字梁、脊梁和簷梁四個部位,相互構成一個環繞建築四面的立體飛天群,像是以無聲說法的形式,默默地示現佛教精神與慈濟世界的真善美。創作過程中,為了體現大愛精神,設計團隊大膽以不同種族和儀態的人物塑造現代飛天形貌,用來象徵慈濟志工和說明佛教的世界性。(註2)

「飛天」的說法最早源起於古印度,而在佛教裡,祂是佛國散花的香音神,也是諸佛菩薩的護法,每當佛陀講經或天宮盛事時,飛天便會凌空祥集,以香花、樂舞和食物供養諸天仙佛,除了莊嚴道場,也讓受者歡喜。

從建築語言思考飛天,慈濟靜思堂是用「人間佛教」的角度詮釋飛天,用其比喻全球志工,環繞慈濟(靜思堂),實踐大愛無邊的境界,這確實是新穎又符合時事的發想,巧妙透過飛天連結「天道」與「人道」,讓世人理解,佛教的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或與世隔絕,像慈善志工堪稱人間飛天,是人人可實踐的修行之路。

古印度宇宙觀

北東南亞的國家以信奉南傳佛教為主,所以當地建築也看得見飛天身影,常以雕塑或壁畫的形式莊嚴宗教聖地。在介紹北東南亞飛天前,要先說明古印度的宇宙觀,因為當地建築不少是依此而興建的。

佛教之前有婆羅門教(之後形成印度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但佛陀並非全盤接受婆羅門教義,而是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新見解。換言之,婆羅門教、佛教乃至後來的印度教都源起印度,彼此教義互有共通處,如須彌山(Mount Meru)的概念。

圖1_吳哥窟的須彌山造型Photo Credit:張雅粱攝
吳哥窟的須彌山造型,位於柬埔寨暹粒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