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城中一座島》:柯文哲批評郝龍斌的「台北曼哈頓」,諷刺的是,「生態社子島」同樣是徹底的滅村計畫

文:廖桂賢

第六部 從空間規劃專業,城中拆解社子島開發問題

3 不專業、座島哲批不生態、柯文不永續的評郝「生態社子島」

儘管社區與學界抗議反彈聲浪不斷,問題重重的龍斌「生態社子島」都市計畫至今已完成所有都市計畫相關審查。早在二〇一六年「生態社子島」正式對外公布後,台的生島同底多位空間規劃專業者已對之存疑,哈頓組成「專業者關注社子島陣線」,諷刺集結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召開多場記者會,態社也在相關審查會議中不斷質疑,樣徹但市府始終鐵板一塊,滅村對批評置之不理。計畫

二〇二〇年五月「生態社子島」細部計畫通過後,城中都市規劃專業界立即串連發起連署,座島哲批訴求重新檢討主要計畫與細部計畫內容,柯文尋求可行替代方案,甚至檢討整個都市計畫制度。不到兩個月,OURs都市改革組織、都市設計學會、建築改革社、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等近五十個專業團體及二百六十三位規劃專業者連署反對,此外還有九百一十九位其他領域之專業者及民眾連署支持。

「生態社子島」以規劃內容而言至少有三個嚴重問題:無視現有聚落紋理、無視自然條件限制、無視人口萎縮趨勢。

不應無視聚落紋理,珍.雅各的反思

「生態社子島」最核心的問題,也是居民最激烈反彈的,是採用「全區區段徵收」的整體開發方式。這種開發方式雖能夠創造出嶄新的環境,卻是最偷懶、最不負責任的空間規劃。柯文哲曾經批評前市長郝龍斌的「台北曼哈頓」計畫將整個社子島填土六公尺,等於是「滅村」。諷刺的是,柯文哲未意識到「生態社子島」也是個徹底的滅村計畫。

空間規劃的第一個工作是基地調查與分析,這是任何規劃學校一定會教的基本功;妥適的規劃方案必須建立在嚴謹、全面的基地調查分析上。在基地調查上,必須詳盡瞭解硬體環境(包括建成環境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社會經濟、鄰里社會關係、生態等各層面現況。但僅是調查現況並不足夠,還必須進一步分析各層面的問題,找出值得保存、需強化的事物或價值。簡而言之,基地調查的目的是解決問題,並確保都市計畫不是為開發而開發,並且保留地方珍視的人事物。

遺憾的是,「生態社子島」以全區區段徵收進行整體開發,將社子島視為白紙,不見現有聚落。這種無視現況、全面夷平的粗暴開發早在一九六○、一九七〇年代的西方就被嚴厲聲討。其中批判最力的珍.雅各(Jane Jacobs),於一九六九年出版了《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開啟西方空間專業界對全面剷除式整體開發的反思。

近代西方社會全面剷除式整體開發的思維,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中葉。當時歐洲主要城市如倫敦、巴黎因工業革命吸引大量鄉村居民移入,衍生出居住空間不足、公共衛生惡劣、犯罪等問題,讓「都市」成為不宜人居的代名詞。許多有志之士紛紛提出解方,具體描繪出理想都市藍圖,其中影響最深遠的有:

從一八五〇到一八七〇年代執行的「巴黎改造計畫」、一八九〇年代源自芝加哥的「都市美化運動」(City Beautiful)、一八九八年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提出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ies)、一九二五年柯比意(Le Corbusier)主張的「光輝城市」(Ville Radieuse)、一九三三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ongrès International d'Architecture Moderne)在《雅典憲章》(Athens Charter)中的理想城市描繪。這些論述固然有其理想性,然而都一脈相承地假設:城市現貌本身就是個問題,唯一解方就是抹去一切,並假設只要依循幾何秩序來整頓城市空間就得以解決貧窮與犯罪等社會問題。

上述理想藍圖已不復流行,但其論述背後的假設對於近代都市規劃設計影響深遠。二十世紀中期,美國規劃者與相關部門為挽救都市衰蔽,運用規劃理論把貧窮老舊社區夷平,改建成高樓住宅並搭配寬廣的車行馬路,設立開放空間、大型公園、兒童遊戲場、購物中心、校地等;新的區域比以往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景色怡人,深受規劃建築界好評。許多城市群起效尤,如紐約、費城、波士頓、華盛頓、舊金山……,然而都市重建後卻是重複相似單調之景象。

那時珍.雅各任職於《建築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雜誌,她的上司請她寫一篇讚賞費城再開發的報導,當時的規劃委員會主席、現已成為規劃傳奇人物的培根(Edmund Norwood Bacon)帶她遊覽當地,展示令人驕傲的「改造前、改造後」都市景觀。珍.雅各參觀完費城後,心中是憤慨與幻滅,但還不知如何深入地表達她的疑慮。在為新聞書寫造訪更多城市、社區、高速公路後,她漸漸明確地整理出思緒。一九五六年的一日,珍.雅各代主管出席哈佛大學的研討會,對著台下百位建築、規劃界最負盛名的人物及學生,她不帶保留地嚴厲批評當時風行的都市重建,一舉引起前所未有的討論。

珍.雅各到底看見了什麼?她看到的不是都市的重建,而是都市的破壞。「人」不見了,街道不再生氣蓬勃,大型超市取代鄰里數十家雜貨店、水果攤、肉鋪、糖果店,但無法替代原先熱鬧的社交據點;巨型公園裡沒有孩童願意玩耍更顯空蕩寂寥;寬大的車道分離了街區,留下無人死角,街景單調無止盡蔓延。都市重建後失去守護照看的鄰里,平民住宅、公園、馬路變成犯罪的溫床,缺乏關懷的弱勢族群犯罪率、罹病率、死亡率升高,社區中相輔相成而活絡的小型商家、文化空間全都消失不見。花了十幾億美金,卻比以前更糟,「一個荒唐的局面,都市規劃師該為此戰慄。 」她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