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戰地新聞不可或缺的「fixer」,冒死成就外媒報道

烏克蘭戰爭爆發以來,戰地多名戰地記者死亡,新聞包括美國記者兼紀錄片導演Brent Renaud、或缺美國霍士新聞攝影師Pierre Zakrzewski等。冒死媒報但較少人留意,成外協助外國媒體採訪的戰地fixer,亦有遇害和被虐待。新聞

例如烏克蘭籍Oleksandra "Sasha" Kuvshynova,或缺她協助霍士新聞團隊在當地採訪,冒死媒報3月中遇襲死亡,成外年僅24歲。戰地

無國界記者亦透露,新聞一名協助法國廣播電台採訪的或缺fixer遭俄軍綁架,期間被電擊、冒死媒報毆打、成外模擬處決、48小時不准進食(torture with a knife and electricity, repeated beatings with rifle butts and steel bars in the face and body, mock execution, food deprivation for 48 hours…)

RTS624M9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全球大批記者在烏克蘭採訪戰事。

一般公眾對fixer認知較少。簡言之,fixer就是協助外國記者在當地採訪的助手,一般由當地人兼任。香港人潘小姐在2019年反修例運動期間做過fixer,她形容fixer猶如外國記者的「盲公竹」,職責非常廣泛,例如安排交通路線、翻譯、約受訪者等等。日薪最低100多元美元,較高則達300至400元美元。

潘小姐曾受擔任過多間外國電視台fixer,她解釋,採訪團隊一般由5人組成,包括製片、攝影師、記者、評估風險的安保人員和fixer。當中fixer是freelance工作性質,有時只是口頭約定受聘,保障非常少,亦沒有醫療保險。

新聞機構未必提供充足的裝備予fixer,她記得協助一間外國電視台採訪,獲派一頂單車頭盔。自己要另外買反光背心、高級防毒面罩。她認識一位fixer在採訪現場屢遇催淚彈,連續工作7日後皮膚狀況很差,求診費用已經等於fixer的收入。

潘小姐說,fixer一般不會衝到最前線,反而是退後一點,觀察附近有沒有潛在危險。她舉例在理大圍城期間,示威者對鏡頭非常敏感,自己要代外籍攝影師安撫示威者,聲明攝影師不是針對拍攝示威者的容貌。

AP19323253496960Photo Credit: AP/ 達志影像
「反送中」理大衝突事件中,fixer要協助外媒記者與示威者溝通採訪工作。

Fixer另一個危險是欠缺明確身份。潘小姐舉例在理大衝突中,警方要求傳媒出示證明文件才肯放行,自己要求傳媒機構提供電郵文件證明她的身份,並在文件附有彩色照片。她見過一位女fixer因為沒有證件證明為傳媒機構工作,被盤問很久才獲放行。

潘小姐曾經做過文化版記者,她形容擔任fixer除了是一份工作,亦是難得機會見證歷史。如果遇到年資較淺的外國記者,fixer責任更重。她曾協助德國媒體在港採訪,自己主動構思題材、邀請受訪者,最後記者亦提出在報道註明她的貢獻。

潘小姐說,自己沒有勇氣在戰地擔任fixer,見到新聞報道24歲的烏克蘭女fixer遇襲死亡,會忍不住想:她的家人會得到賠償嗎?外界知道她的貢獻嗎?她以攀登雪山做比喻,如果記者是攀山家,fixer就是從旁協助的雪巴人,「公眾永遠知道爬高峰係邊個,但無人知雪巴人係邊個。」

CNN記者Sam Kiley曾撰文形容,fixers係一群無名英雄,遇到一位出色fixer,先令記者成為「戰地記者」:

"The reality is that without a worldwide network of local freelance drivers, translators and general all-round fixers, there would be a lot of dead journalists, and pretty soon no foreign news at all. Any nitwit, and I am living proof, can be a ‘war correspondent’ if they are lucky enough to come across a great fixer."

(文章原標題「戰地新聞不可或缺的fixer 冒死成就外媒報道」)

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看作者Facebook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