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運動員的黃金時期如一瞬花火,「台灣之光」退休後還能做什麼?

作者:人文.島嶼(採訪撰文、運動員編輯:黃詩茹|攝影:汪正翔)

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風光落幕,黃金火台還台灣選手創下史上最佳奪牌成績。時期瞬花隔天,光退身為吉祥物的休後熊讚,失業了。運動員運動員的黃金火台還黃金時期也如一瞬花火,我們只見站上國際舞台的時期瞬花「台灣之光」,其他人去了哪裡?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的光退陳美燕教授,談起投入「運動員生涯發展」研究的休後契機,「我們很多學生都是運動員運動員,能到達頂尖,黃金火台還但參加奧亞運的時期瞬花其實很少,這些從小被當成運動員訓練的光退孩子,他們接下來的休後生涯規劃是我們很關心的。」

Wylleman等學者提出「整體性運動員生涯模式」(Holistic Athletic Career Model),將運動員分為起始期、發展期、精熟期和退役等四個階段。「運動員生涯發展」研究團隊則對應青少年、大專、職業和退役四個時期,結合運動管理學和運動心理學,以過往研究少見的時間跨度探究運動員生涯發展的台灣經驗。

尤其,研究團隊不只關注選手退役到轉職的過程,也關心如何從運動員養成時期就讓他們對未來的職涯地圖有想像和準備,陪伴他們勇敢前行,面對彎路依然自信。

是學生還是運動員?

「進入體育班的國高中生被稱作『學生運動員』或『體保生』,這個身分跟著他們一路到大學、研究所,我很好奇這個詞對他們的生涯有什麼影響?」

國立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學系許雅雯副教授從運動心理學出發,探討「自我複雜度」和「刻板印象」如何影響高中選手。根據心理學研究,「自我複雜度」較高的人較能緩解壓力和負面情緒。當「學生運動員」成了這群孩子唯一的角色,他們的自我認同是否過於窄化?

尤其她發現,問到未來的工作,體育班學生通常很快地回答:念體育系、當體育老師、當教練。「這個明確答案的背後,其實有點類似『認同早閉』,他們應該沒有探索過其他角色的可能性,而且家長和老師都這樣告訴他。」

許雅雯也提到,即使近來諸多研究證實運動改造大腦、運動後的認知反應更好,運動員仍常被貼上「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標籤,而學生運動員從青少年時期就必須和這樣的刻板印象搏鬥。

研究中,她讓兩組學生運動員進行「刻板印象威脅」的實驗情境操弄,分別閱讀描述運動員正負面印象的短文,接著進行數學測驗。結果閱讀正面印象組的成績明顯優於另一組,而且閱讀負面印象組在試卷上留下不少空白。「表示他們接收到負面刻板印象後,在不擅長的領域可能連嘗試都不願意就選擇放棄。」

12至18歲正是青少年建立自我認同的時期,許雅雯認為,學生運動員不見得會在此時就確立未來的生涯發展,但若能在消弭刻板印象或單一排他的自我認同,他們對未來就不會只有一種想像。「也許這條路走著走著發現你當不了教練,如果是一個自我複雜度比較高的人,還有辦法很快切換,趕緊走另外一條路,或是對其他事情還有信心。」

1Photo Credit: 汪正翔
許雅雯、陳美燕、陳龍弘、呂宛蓁(由左至右)組成「運動員生涯發展」研究團隊。

除了打球,我還可以⋯⋯

國立台灣大學體育室呂宛蓁副教授平時接觸的多是進入一般大學的優秀運動員,這些擁有運動專長的學生為何選擇一般大學就讀?學生告訴她,「我不想一直打球,不希望大學生涯只有球隊,想學新的東西。」

高中升大學是台灣體育選手養成的關鍵轉折,這時的選擇幾乎決定他們未來是往專項運動訓練邁進,或朝職業導向的普通科系發展。呂宛蓁的研究從「生涯適應力」(career adaptability)切入,她發現越是以運動員身分為傲的大專甲組運動員,往往對生涯適應充滿信心,相信能將場上的卓越表現延續為職場技能,順利成為職業選手或教練。

另一方面,運動員身分認同較低或逐漸淡出運動員身分的選手,當他們開始想像未來職場樣貌時,若能從旁提供相關資源,給予一些「線索」,就能幫助他們拼湊出清晰的職涯地圖,進而擁有較高的生涯適應力。

呂宛蓁指出,就讀運動專業與一般大學的運動員最大的差別在於環境和同儕。「很明顯,選擇就讀一般大學的運動員,目標通常很少是進入奧運培訓隊,所以他會很主動搜尋其他領域的工作前景。而且身邊的同學大三就開始討論交換學生、考研究所或實習,受到的刺激較多元。」

此外,她也注意到國內外運動員養成制度的差異。「台灣選手從國小到大學是一條鞭的養成制度,尤其體育班學生從小學就知道念哪一所國中,再對接哪一所高中和大學,但這些學生可能相對缺乏環境刺激。」

相較之下,國外運動選手通常就讀一般科系,離開訓練場就是一般學生,而且被要求達到一定的學業成績才有資格出賽。「所以國外很多頂尖選手的學業成績是很好的,例如林書豪。你先是一位『學生』,再來才是一位『運動員』。」

呂宛蓁觀察,進入一般大學就讀的運動員在學業上可能比較辛苦,但他們覺得自己獲得更多資源,因此多不後悔。她也試圖提問,「如果我們的訓練體系能容許學生在國中小階段不要這麼快進入專項訓練,讓他們有更多時間接觸外界和同儕刺激,未來生涯選擇是否會更多元?」

hit-1407826_1280Photo Credit: KeithJJ / pixabay

職業球員和他們的另一半

相較於前兩個階段關注學生運動員的自我認同和生涯適應,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陳龍弘教授聚焦職業球員的工作家庭衝突議題,揭露出截然不同的生涯挑戰。他訪談七對職棒球員夫妻,探究職棒球員特殊的工作性質如何形成家庭衝突的壓力來源,進而影響夫妻相處。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