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台灣民主化只有轉型沒有正義,獨裁者後代就透過民主的形式「收回」權力

文:江昺崙(台中人,台灣透過現居台南。民主民主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化只後代回權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肄,有轉有正義獨研究領域為台灣農民文學。型沒曾參與《史明口述史》、式收《終戰那一天》及《文協一百點》等歷史書籍撰寫)

每年到了二月二十八日,台灣透過一些關心台灣歷史的民主民主青年朋友,就會舉行「共生音樂節」。化只後代回權且一如往例,有轉有正義獨會有大量鄉民到共生音樂節粉專留言吐嘈(請見共生音樂節粉專圖)。型沒

講求「共生」卻頻遭犀落攻訐

共生音樂節之所以名為「共生」,式收就是台灣透過希望台灣社會一起先擱置政治爭議,彼此靜下心來理解過去發生的民主民主事情——要先理解才能和解;要對話才能共生。可惜的化只後代回權是,雖然在民主化之後,二二八事件不再是社會禁忌,但許多民眾還是以敬而遠之、甚或冷漠的態度在面對二二八。才會每年都會出現一模一樣的攻訐留言,無知混雜惡意,令人看了感到萬分心寒。

但為什麼二二八事件這麼重大的歷史轉折,可以說是台灣戰後最大的社會衝突,也深埋了幾十年省籍之間的矛盾與不信任,九〇年代後好不容易經歷民主化,終於可以處理歷史傷口,但台灣人卻普遍冷漠以對,想要把歷史真相草草掩埋?

原因就在於台灣的民主化過程當中「只有轉型,沒有正義」。

台灣民主化只有轉型,沒有正義

台灣八〇年代至九〇年代的民主化運動,雖然成功終結了獨裁體制,且沒有發生嚴重的武裝流血衝突,是由體制內外共同完成的「寧靜革命」。詳細過程可以參閱吳乃德先生的書《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

我再解釋一下,這裡說民主化是由「體制內共同完成」,體制外是轟轟烈烈的社會運動,體制內則經歷了下列過程:獨裁者蔣經國晚年,先是承諾不傳位於子嗣,接著或許迫於國內外情勢,宣佈開放黨禁、報禁並解除戒嚴。蔣經國死後,總統由李登輝繼任,李登輝基於時局及個人理念,推動修憲,進行廢除萬年國會、總統直選等改革工作,終於成功在1996年舉行第一次總統直選,台灣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出領導人,且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總統。

到了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勝選,完成第一次政權和平轉移。

這些民主化過程相信讀者們一定非常熟稔,但仔細思考,我們會發現和平轉型也不是沒有代價,而且可能轉嫁到一些更幽微的地方,比方地方派系蛻變,又或者是轉型正義的推動。

由於整個八、九〇年代民主轉型的過程中,執政黨一直都是國民黨,李登輝身兼總統及國民黨黨主席二職,因此雖然他在1995年率先舉行二二八紀念儀式,並以總統身份道歉,但其實對於既有的國民黨權力結構,以及既有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學者阿圖塞所提出,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簡稱ISA)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

黨主席李登輝雖然率先道歉,但也間接種下了內部矛盾的遠因,2000年之後,國民黨與李登輝切割,同樣徹底切割了李的路線,重整並強化了ISA的遺緒。

舊黨國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從未消失

歷史是由權力者書寫,2000年後國民黨雖然暫時失去政權,但ISA還殘留在基層組織當中,特別是學校。

舉個例子,為什麼各個大學的中文系所還有這麼多(不算華語系就有將近37個系所)?台灣社會真的需要這麼多熟讀四書五經、精通聲韻訓詁的專業人士嗎?現在少子化,國文老師的職缺也是僧多粥少吧。實際上過往中文系的任務,就是培訓ISA的末梢執行者、工程師。由此可見當年ISA的影響力有多深遠,至今仍控制著很大一部份的文化領域。

以今日角度來看,和平民主化的代價,有人說是「分期付款來的民主」。但或許根本上就是利滾利,後代償還不起的「高利貸」——並且國民黨始終擺出「債權人」的姿態,認為今日台灣社會的民主自由、和平繁榮都出於蔣經國體制的遠見及「寬宥」。

不僅國民黨內部如此認為,連不少民眾也是如此深信。所以直到今天,民進黨執政仍然是一種「意外」與「例外」,假以時日,國民黨會將「道統」的象徵從民進黨手中收回來。

體制內民主化意味有太多的妥協

也就是說體制內外合作的民主化,帶來政權的和平轉移,而和平代表著一定程度的妥協,實際上等同於「赦免」了過去加害者的群體。且加害者群體雖然口頭上道歉,但國民黨實際上並不願意究責、被究責,所以形成了「有受害者、無加害者」的矛盾現象。

也因為歷史轉型期的妥協,導致台灣社會對於轉型正義工作的不信任,自然台灣也不可能進行實際的清算,更不可能出現像是德國、東歐等國的「除垢法案」(例如加害責任者不得出任公職等)。甚至到目前為止,促轉會被視為「東廠」,而加害者裡面,只有當過情治單位線民的兩位民進黨政治人物遭到社會檢視,嚴肅而重要的轉型正義工程逐漸被扭曲誤解。

shutterstock_2259026719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改朝換代頻仍的台灣,記憶總被深埋

台灣的身世非常曲折,自大航海時代開始,成為海權列強的兵家必爭之地,於是西班牙、荷蘭人、鄭成功、滿清、日本、國民黨先後進行大規模的殖民與移民,每一次的政權嬗遞,都伴隨著血腥殘酷的武裝衝突。所以每個政權,也都會對上一個政權進行清算,無論是實體的還是文化上的。

這也導致我們今天看到的台灣歷史斷層,都像是一段時間就會固定噴發的火山,新的岩漿及火山灰會將舊的地層掩埋,如果我們不積極去挖掘、去橫剖檢視,我們就不會知道有什麼文化被深埋在表層之下。

上一次火山噴發就是台灣歷史上極為混亂的1942至1952年,塵土直接覆蓋了所有悲劇;而九〇年代和平民主化,火山不再噴發,人們自然也就將表層的地景視為理所當然——挖掘歷史地層的成本太高,進行轉型創傷工程太困難,最後台灣社會傾向一律掩埋,一律將文化地層清洗掉,如果有人將企圖清創,那就是「挑動社會對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