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專訪】青藝盟盟主余浩瑋:用「戲劇教育」陪伴叛逆青少年尋找生命的出路

文:音音有代誌|S編

曾經當過學生的專訪主余大家,肯定有過這種時刻:一早起來睜開眼睛,青藝「蛤~好不想上學喔~」的盟盟念頭便立刻從腦中浮現,讓人想直接鑽回被窩中再睡上他個三百回。浩瑋

為了來治治這個不想上學的用戲育陪「症頭」,今天的劇教「一錠iPad古典樂」專題請來了同樣身為「不愛上課一族」的過來人──青藝盟(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的盟主余浩瑋,陪大家解開翹課、伴叛逃學背後的逆青心理活動,再一起探索教育的少年生命不同可能。

說到「輟學」這回事嘛,尋找還得請教古典音樂界的專訪主余「專家」

當我們聊到翹課、輟學,青藝似乎常常聯想到「壞孩子」的盟盟標籤,不過,浩瑋你知道其實有超多古典音樂家們,用戲育陪其實都輟學過嗎?

先來說說大名鼎鼎的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吧。有「樂聖」之稱的貝多芬,從很小開始便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啟了音樂學習之路。他父親一心想將自家兒子培養成「莫札特第二」,並為此採取了非常嚴厲的教導風格。

不過呢,他爸雖然在音樂學習上頭說一不二,但面對一般學校教育,卻並未同樣重視,再加上家中經濟狀況不佳,貝多芬早在11歲便輟學了,並沒有上過國中或高中喔。

而另一位同樣由於經濟因素而輟學的音樂家,便是以《D大調卡農與吉格》(Canon in D major)而聞名的作曲家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他非常熱衷於學習,更在大學階段努力地「半工半讀」,同時在阿爾道夫(Altdorf)上課,並在聖羅倫茲(St. Lorenz)教堂擔任管風琴師;然而,即使認真打工,還是難以支付學費而被迫輟學。幸好,他的認真與努力獲得了老師的賞識,最終還是換了個方式繼續學習。

離開學校還能繼續學習嗎?劇團工作開啟第二人生

相比前兩位音樂家因為「經濟因素」而輟學,余浩瑋開玩笑地說,自己是因為「情緒因素」而離開學校。高中的他有些叛逆,最終因為操行成績不及格而被退學,提前進入社會闖蕩,一路賣過愛心郵票、做過工地搬磚,也曾在麥當當打過零工,最終因為高中老師的引介而進入劇團生活。

其實,余浩瑋後來也不是沒有想過回去讀書,無奈,他與學校的緣分似乎始終淺薄,幾次擦肩而過,終是沒有回歸體制內的教育,可在劇團的生活,卻也讓他學到了不同的世界。

「進劇場的重點不是藝術欣賞,而是團隊工作。」在劇場中,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要如何與不同個性、不同背景的夥伴相處、找出團隊合作的方式,是一場不斷動態變化的學習歷程,更是每一天必須面對的真實功課。

的確,在如今資訊如此容易取得的時代,學習的管道與途徑本就多元,誰說學習僅存一種形式?教育只有既定模型?2006年,余浩瑋從自己的生命故事出發,正式創立了「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青藝盟),嘗試「透過戲劇教育影響青少年,打造一個更好的台灣」。

1664969328130Photo Credit: 青藝盟官網
余浩瑋認為,戲劇是體制教育以外的另一條路

中二不是少年的錯!「風箏計畫」牽起迷途生命

青藝盟走過16個年頭,舉辦過「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國際青少年戲劇節」等重要活動,但若說到以戲劇影響生命的初衷,就不得不談到「風箏計畫」。迷途的孩子就像是風箏般飄蕩,而風箏計畫則希望成為牽著他們的那根線,透過表演藝術來陪伴安置機構、中介教育學校以及遊走在社會邊緣的青少年,希望用愛與陪伴,緊緊繫住他們。

聊到翹課、逃學,余浩瑋直言,課堂時間對於許多孩子們來說,只是一段「不知道為什麼要坐在這邊」的時光,而正因為覺得沒有意義,他們才轉而選擇做別的事情。當升學成為「必須」、大學成為「標配」,學生在成堆的教科書與考試中,學不到究竟該如何「與自己相處」,無法深入了解自己、理解並處理心中的情緒,進而衍生了許多問題。

另一方面,在青少年階段,我們體內的賀爾蒙會經歷巨大變化、影響情緒中樞,導致我們變得易怒、衝動;更慘的是,人類腦中負責控制衝動的「指揮官」前額葉要到25歲之後才會真正發展成熟,如此一來,也使得青少年更加「聽不懂人話」,成為了讓許多師長頭痛、倔強叛逆的「中二鬼」。

1664969380484Photo Credit: 青藝盟官網
「風箏計畫」陪伴需要幫助的青少年,走過徬徨的人生

向前飛吧!用戲劇展開生命的可能

那麼,戲劇教育又是如何打破這個現狀呢?余浩瑋表示,戲劇是很好的媒介,能讓大家在其中找到自己擅長、喜愛的事情。而且,就算沒有真的演到戲也沒關係,無論你喜歡的是文字、音樂,還是燈光,都能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而當擁有不同興趣的一群人,有了共同目標後,便能透過實際互動、克服各式各樣的難題,完成一場無可替代的演出。

相較於無法預測的真實世界,劇場就像是個相對安全的縮小型社會,而戲劇教育的重點其實並不是演戲,而是讓學生藉由角色扮演,去理解別人的感受與想法、體會不一樣的人生與處境,從而學會自尊、互重。

透過風箏計畫,余浩瑋在中介學校裡帶領不少學生演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他分享道,某一年,演出的劇本是個「叛逆兒子與更生老爸重逢」的故事,而飾演老爸的少年本身也有正在服刑的父親。雖然一開始多少會彆扭,但透過戲劇的引導和換位思考,似乎能慢慢解開一些藏在心中的結,也在無形之中,填上了一些現實裡可能難以實現的缺憾。

深耕多年,余浩瑋坦言戲劇教育並非一切現實問題的解方,卻仍希望在與少年們相遇的時光中,能讓他們與過去和解、對未來盼望,有機會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

不知道對螢幕前的你來說,學習、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你是喜歡坐在教室上課,還是喜歡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學習的可能呢?希望,讀到這裡的你,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也願藝術始終與你同在。

參考資料

  1. 陳昭儀,〈傑出音樂家生涯歷程之研究〉
  2. 撰樂,〈永不向命運低頭的人〉
  3. 博客來,〈藝人介紹:帕海貝爾〉
  4. Britannica,〈Johann Pachelbel〉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