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漫遊藝術史編輯部
桃園的真實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探索桃園當代藝術的多重網絡
桃園的藝術可以是什麼模樣?如果我們願意細看桃園這塊土地,會發現有許多深耕在地的與記憶藝術家與藝術社群,這些人挖掘地方特質轉化為創作的顯影養分,活絡社區以及串聯在地藝文展演,訪談組成豐富且多元的陳敬創作藝文網絡。
由桃園市立美術館委託,攝影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謝佳娟老師及王聖閎老師執行「桃園當代藝術生態研究計畫」,真實以「桃園」當代藝術家與相關藝術社群、與記憶藝文空間等為核心,顯影梳理桃園當代藝術的訪談地方特質與網絡關係。讓我們跟著訪談者王聖閎老師與藝術家的陳敬創作腳步,一起探訪桃園當代藝術的攝影風貌!
藝術家陳敬寶專訪
藝術家陳敬寶主要的真實創作為攝影,擅長以擺拍式的與記憶作品探討現實、真實與記憶之間的顯影幽微關係,或是捕捉特定的文化切面,近年來的創作則多處理生命記憶的重構。
而藝術家早年的作品《片刻濃妝》,大量拍攝了中和、鶯歌到桃園、中壢一帶的檳榔西施文化,在捕捉這些女孩的真實容貌及工作形象的同時,也為桃園快速變化的城市地景留下珍貴的紀錄。除此之外,鄉籍馬祖的陳敬寶,與桃園地區更有著歷史及移民的淵源。
- Q1:能請您分享您的創作歷程嗎?
我會開始拍照是回家鄉教書的緣故。我從小喜歡美術,師專畢業後回到馬祖,當老師的同時發展自己的興趣。馬祖是戰地前線,當時剛好又是解嚴的氛圍,很自然地想用相機記錄這個轉變中的特殊環境。
後來在師專老師的鼓勵下,我決定去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念攝影系。而出國前的1993、1994年左右,開始檳榔西施的拍攝計畫《片刻濃妝》。這個計畫持續了六、七年,我常常利用暑假回台灣拍,直到念完學位回台北教書都還繼續拍。
一開始的拍攝集中在我太太居住的中和北二高入口附近,我覺得那裡是當時台北縣檳榔攤最多、年輕女孩也最耀眼的一個區塊。從美國畢業後回台灣,我大哥給了我一輛舊車,才開始能往土城、鶯歌、桃園等地區慢慢走。但後來因為小孩出生跟工作的緣故不得不暫停,這個計畫某個程度來講並沒有拍完。
因為教學工作,我周一到周五都被關在小學裡,便醞釀出拍攝小學生的計畫。從構想到執行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一開始我就避免用小相機以報導紀錄的方式拍攝。
後來閱讀了幾個當代西方攝影師處理青少年的方式,我決定以大型蛇腹相機,加上人工的棚燈,讓孩子們重新演出一個我看到的景象。在任教的鄧公國小默默拍了六、七年後,因為一個契機參加了韓國的攝影雙年展,才被台灣的策展人注意,並有了接下來的《老松計畫》。
《老松計畫》不再只是實際場景的觀察,它更特定地指向某個人的記憶重現。我設計學習單問了兩個班的同學及他們的家長在小學難忘的回憶,並讓同學扮演他們的父母或是自己,補拍當年沒拍下的場景。
《迴返計畫》最初的執行便是《老松計畫》,後來也因緣際會在上海、日本及韓國校園拍攝。近期在麻豆總爺藝術中心執行的《時間拓樸》(或稱《記憶晶體》)也是延續類似的概念,只是拍攝對象從小學生變成當地退休的公教人員。
- Q2:請問您如何處理與被攝對象的關係?尤其在檳榔西施的拍攝計畫裡,能請您多談談創作方法嗎?
最初我用一種盲拍而不是偷拍的方式,後來因緣際會得以在一個特定的攤子拍了三年暑假,有一些作品後,便開始到處登門拜訪。拍攝前我講的第一句話是:「我不是記者,我是在美國念攝影的學生。這是我的畢業製作,你可以看看這些照片,如果你喜歡,我可以幫你拍,我也會洗給你。」這些女孩子同意的比例不低,但問題是,不是她們同意你就可以拍,還得說服老闆。
因為我很清楚自己正在打擾人家做生意,所以一旦她們同意,我就盡快把燈架起來,拍了幾張就去跟老闆聊天打交道,或是躲起來,然後抓準時機再出來拍。很多照片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拍的,我必須說這些檳榔西施都很友善。也因為跟時間賽跑,我的拍攝是很直覺的,無論是檳榔西施的姿勢或是場景,我通常會挑選一個寬闊的視角,快速拍攝完收工。
相較於強調檳榔西施與顧客的互動,我以肖像的方式處理。一般消費者快速開車經過檳榔攤,難以看清這些女孩的面目,只會注意到長腿、上圍等女性特徵,以至於她們成為某種「被慾望物」。
我希望藉由一個靜態的拍攝,重新把她們凝結成完整的、作為檳榔西施這個職業的個別女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要在攤子現場拍攝,以及後來轉為彩色照片呈現。
因為只有彩色照片才能表現女孩衣服、檳榔攤燈光、蠻牛運動飲料的顏色。在此所有的色彩都具有它社會上,而非美學上的意涵,這也與攝影棚內的拍攝非常不同。
- Q3:您曾經提到您在作品的呈現上幾乎不「後製」,僅依靠暗房的沖洗技術讓作品的瑕疵降到最低,能請您多談談嗎?
這是攝影媒介本身特質的考量,我覺得透過鏡頭成像的攝影術,在技術原理上應該跟繪畫區分開來。對我而言,攝影應該帶有特定的「真實性」。不管我事前規劃了何種程度的扮演,在真正拍攝的過程中,我儘量讓光線本身替我描繪,希望呈現鏡頭前「現實的事物」。
雖然我不後製,但仍會對照片進行調整。現在我們普遍認為底片是影像的胚胎,它在成為作品前還有一定的成長空間,所以我仍會在沖洗過程調整它的色調、反差、色彩等等,但並不會在畫面中加上原本沒有的事物,或是拿掉某些東西。
從《片刻濃妝》到後來的《迴返計畫》,即使操作手法上有很大的差異,我都謹守這個原則。在《迴返計畫》裡頭,我試著用一種非常隱微的方式,在最現實的基底上逼顯出記憶、想像跟事件。
- Q4:請您談談在進行《片刻濃妝》計畫時,對周遭地域空間,尤其是桃園一帶的觀察?在桃園還有什麼樣的攝影題材是有待挖掘的?
因為我是馬祖人,而桃園、中壢為早年馬祖人移民的主要區域,包含我父母也在這裡買房子,所以桃園對我來說是少年時的生活記憶。印象中,在我十五、六歲的時候,桃園與中壢有很多裸露歌舞廳的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