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影評黃金時代」之終結——世界知名影評人,法國《正片》主編米榭西蒙逝世

文:陳潔曜

曾帶領《正片》(Positif)雜誌與《電影筆記》(Cahiers du cinéma)分庭抗禮的影評人,米榭西蒙(Michel Ciment),影評於今(2023)年11月13日去世,黃金引發國際影評界、時代逝世電影界與文化界的終正片主編哀悼,悼念「影評黃金時代」之消逝。結世界知

隻身對抗《電影筆記》的名影米榭影評人

米榭西蒙於戰前1938年,出生於巴黎工人世家,評人於學生時代即十分活躍,法國參與戰後電影俱樂部的西蒙辯論,並於學生雜誌撰寫影評。

讓這位青年影評人一舉成名的影評,是黃金不到三十歲的米榭西蒙,隻身對抗當時呼風喚雨的時代逝世《電影筆記》,力挺被法國評論界遺棄的終正片主編導演或者作品,如1963年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的《審判》(Procès),被新浪潮影評人評得一文不值,卻經由米榭西蒙掀起筆戰,奠定其影史地位。

因對抗《電影筆記》一舉成名,米榭西蒙幾年之內,成為《正片》的「終身主編」,支撐起這個專業影評雜誌,半世紀至今的艱難存在。

相對《電影筆記》的命運,如雲霄飛車,高低起伏,不斷替換主編群,例如艾力侯麥(Éric Rohmer)被踢下主編位置、政治立場180度急轉(從巴黎毛派,轉向就片論片)、金主不爽撤資(雜誌面臨倒閉多次),《正片》一直是法國影評界的長青支柱,具有數十年的一致性——對抗《電影筆記》。

從「影評百慕達三角洲」,迷航出走

米榭西蒙認為,法國影評界存在一種意見的獨裁體制,尤其是《電影筆記》、《世界報》(Le MondeLe Monde)和《解放報》(LibérationLibération),影評意見「三位一體」的獨佔,形成一種「影評的百慕達三角洲」,米榭西蒙的個人天職,就是帶領《正片》,提供另一種意見,從迷航中出走。

米榭西蒙帶領《正片》,探討被忽視的電影作者,如他的第一本書,即是為伊利卡山(Elia Kazan)的影史地位平反。然而米榭西蒙最重要的貢獻,在他對史丹利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之數十年力挺、訪談與研究,讓他於歐洲成為絕對不可忽視的作者導演。

除了庫柏力克,米榭西蒙還力挺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和珍康萍(Jane Campion)等導演,出版了18本電影相關著作,並於法國文化電台,開設影評廣播節目,推動世界電影史的建構,五十年如一日,成為歐洲文化界的一種人文風景與影評風格。

「影評黃金時代」的消逝

半世紀以來,米榭西蒙與《電影筆記》的對抗,今天於文化界看來,卻是一種難能可貴的互補,他補充了新浪潮影評人和主流媒體〈世界報〉、〈解放報〉沒有看到的那一面,力挺更多作者導演,更讓藝術電影與商業影視碰撞出有機的交集。

可以說,〈正片〉與〈電影筆記〉之競爭合作,支撐起「影評的黃金時代」,主動建構一種不斷演變的世界電影史。米榭西蒙帶領的《正片》和新浪潮影人帶領的《電影筆記》,以一種表面相對、實際互補,代表一整代影評人,曾經擁有過的關鍵影響力,在資本主義至上的電影產業,衝撞出一種對電影藝術的堅持。

以影評的力量,不但掀起法國新浪潮,還發現了60年代東歐作者電影,推波助瀾70年代紐約作者導演、80年代德國新電影、90年代好萊塢復興、澳洲電影復興,與世紀交際的華語藝術電影復興。個人曾有幸與米榭西蒙交談,他對台灣電影如數家珍,如胡金銓、侯孝賢與楊德昌。

「影評的黃金時代」,如影評人能夠推波助瀾,帶動波瀾壯闊的電影運動,似隨著網路世紀來臨,每個人都是影評人,這個工作,似從帶領朝流的文化底蘊,變成喧譁一時的口水浪花。

延伸閱讀

  • 法國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逝世享耆壽91歲,一個電影時代正式結束
  • 法國權威電影雜誌〈電影筆記〉70年興衰史:不斷遇上生存危機,與思考實踐戰鬥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丁肇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