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照顧底層人們的幸福,也要把有權勢者納入關心範圍

文: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The第世大寶底層的幸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沒有局限

許多我們一直在討論的正面特質和感受,如愛、法王福也悲憫心和責任等,照顧者納很容易對那些我們已經感覺有連結的人們入關對象生起。當我們看到心愛的權勢孩子或父母的笑容時,愛就在心中湧現。心範當我們看到一個親近的第世大寶底層的幸朋友或寵物正在受苦,悲憫心就會強烈地活躍起來。法王福也愛與悲憫心是照顧者納我們相互連結中不可或缺的,而且就是人們入關我們對那個人或動物的連結感受,讓我們更強烈而自發地體驗到對他們的權勢愛和悲憫心。但是心範,就如相互依存所揭示的第世大寶底層的幸,最終我們是法王福也和所有眾生連結在一起。這就意味著,照顧者納就算我們沒有覺知或感覺和某人有特殊的連結,相互依存的種種價值依然適用於我們和他們的關係。沒有真正的理由只將這些價值擴展到觸及某些人而不觸及其他人。

基於這個原因,就如平等性最終必須普遍應用在一切一樣,我們的悲憫心、愛和責任感也必須是如此,必須持續發展,直到我們願意且熱切地欣然接受利益任何我們可以接觸到眾生的機會。沒有遺漏地將所有人都包含在其中,甚至是有錢和有權的人。事實上,在那些我們感覺對他們有責任的人之中,也應包括那些位高權重的人,這是有一些重要原因的。

在第一次接觸到「我們應該對那些比我們有更多資源的人感到悲憫,或對他們負責」的想法時,或許會覺得莫名其妙,而且這會是十足的考驗。每當我們勉強去承擔對某人的責任,並覺得這是個重擔時,通常就代表我們的悲憫心依然太過薄弱或有限。就如第六章中提到的,某人之所以是我們悲憫心的適當對象,是因為他們在受苦,不需要再有其他原因。當我們對於什麼是痛苦有更深入的理解,就會認知到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沒有痛苦的。因此,也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不值得悲憫。我們越是感覺悲憫,就越是願意且能夠去接受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因此,我們沒有任何基礎,可以一方面歡喜地迎接機會去協助那些遭受疾病、飢餓、貧窮、身體上的虐待、歧視等,很容易就識別出不同形態的痛苦所折磨的人,但同時卻很有把握地將那些我們認為是富裕的人排除在外,只是因為他們擁有財富和權力。

雖然物質上豐盛的人或許比較不會經驗到身體上的不安適,但是他們的不快樂、憂苦,或是痛苦的心理和情感經驗,可能更勝過那些擁有較少經濟資源的人。換句話說,有些富裕的人還可能更痛苦。不斷被總是想要更多的貪婪飢渴所驅使,是一種深度不滿足的生活方式。與人競爭以獲得更多,與害怕失去自己所擁有的焦慮與恐懼交戰,不斷要讓自己處於優越的地位且被肯定,嫉妒地防衛自己的名聲等,這些都是破壞自己的平靜與快樂的悲慘經驗。

有時候,痛苦只是身處困境時會有的一種感覺,但是我們甚至在不認識它是如此的情況下而身陷痛苦之中。被煩惱控制,或是經歷自己行為的破壞性,都是不同型態的痛苦。對他人幸福的關心,不應該只專注在生活的物質條件。

既然人們的主要願望是離苦得樂,只要人們內心還在受苦,他們就應該是我們的關心和責任的適當對象。此外,既然他們的痛苦是內在的,我們自己的內在資源就提供了豐盛的資源,可以用來減輕他們的痛苦和憂傷。這就能夠加強我們的信心,在他人痛苦時去履行我們對他們的責任。

促成那些比我們優裕的人真正的快樂和幸福,也是很實際的。那些富裕和有權勢的人,身處於能影響非常多人的位置。他們或許是經營千百人賴以維生的企業,因此他們所做的決定就會影響非常多人。如果我們真的想要照顧生活貧困和社會底層人們的幸福,那麼,當然也一定要把貧苦之人所倚賴,而且會被其行為所影響的那些人,納入關心的範圍。富人的動機和行為具有長遠的影響力,因此,藉由對他們做出有益的影響,我們就能夠對很多人產生健康的影響。

確實是有一些富有而具權勢的人,他們既不關心總體的幸福,也不去履行他們對社會的責任。但是這本身就代表他們受到愚痴、貪婪、厭惡或其他煩惱所折磨,而這些情緒本身就是不同型態的痛苦。因此我們可以對他們生起悲憫心,並且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試著去做些什麼,幫助他們認知到他們必須扮演的角色,並且將他們的責任視為絕佳的機會。去做任何我們所能做的事情,幫助他們脫離煩惱的掌控,將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運用在好的方面,就是一種利益他們以及其他人的方法。

重點不在於鈎鈎的大小

在蜘蛛人的漫畫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場景,蜘蛛人的叔叔在臨死前對他說:「力量越大,責任越大。」我是這位超級英雄的粉絲,但是我不會如此看待這件事。當然,有較多機會獲得世界的資源,如教育、財富和流動性,讓你更有能力去履行你的責任。但這並不是說,有較多可利用的資源就表示這個人就有義務要做更多。

相反地,我認為很重要的是,要非常敏銳,而且要充分覺察這個事實:你所受用的順緣,就代表你有較強的能力和較多的機會,在他人的生命中創造正面的改變。這個認知可以激發你的熱情去盡量利用這個機會,使之成為利益你周遭世界的資源。你會感覺到用這個方式去運用你的順緣,是真正有意義的一件事。

我們不應該等到有損害時,才把它當成一種義務地要求自己去給予。相反地,應該學習去真正感覺到,當我們體現與他人的連結並且為他人而做時,我們生命的價值就大幅地提升了。這是連結愛和提供助益的機會。要讓這種情況發生,需要改變的並非我們強迫自己去寫的鈎鈎符號的大小,而是我們在情感上與責任的關係。我們藉由視責任為機會,將責任建立在我們最崇高的祈願上,以熱忱來著手,並且在表達它時,把它視為一種帶來歡喜的愛。

重新定位我們與責任的關係,將使得我們能把握並且歡喜地珍惜履行責任的機會,這表示我們會自然地為他人做更多。這種心上的改變激發了我們祈願的重大改變,因而導致持續而有意義的行動。

身為一個精神領袖,我有許多的責任。如果我把這些責任當成是義務,可能會看起來很巨大,一個重擔堆在另一個重擔之上,而我則得設法去承擔這一切。我可能很容易就覺得自己像是個被沉重負擔壓垮的搬運工。這種方式會消耗我們去履行責任的歡喜心和熱忱,使得我們在思考自己為了他人必須做的和犧牲的,就會產生反抗和不滿。如果你的感覺是如此,與其把注意力放在你該做的事情,把責任當成一種義務,不如試著去看你所享有的條件,其實這是你想要把握和據此行動的一個大好機會。

相關書摘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如何在不消除差異性的情況下建立社會的平等?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從同理到慈悲:大寶法王給網路世代的十二堂課》,時報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The 17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譯者:施心慧

資訊時代讓我們高度覺知彼此的生命互連,互聯網讓我們看見我們對彼此的依賴有多麼大。然而,我們還必須有一個內在的互聯網,不僅在物質或外在上相連,我們還必須能夠感受彼此內在的相連。——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透過相互依存的正念覺察、內在精神修持的洞察,
改變你看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
啟發你付諸行動,與人連結,讓自己更寬容、慈悲。

每一頁都是極為明智,充滿誠懇、個人反思、非比尋常的洞見!

「我們現在是如此相互依賴,因此去為所有人類考慮,亦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屬於二十一世紀的世代人們,希望在他們身上。如果他們可以向過去學習,並塑造一個不同的未來,到了本世紀後期,世界將會是一個更幸福、更和平、更環保的地方。我很高興在本書中看到噶瑪巴仁波切領導並提出實際的方法,去實現這個目標。」——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尊者

快樂的必要條件為何?我們如何在個人和集體的層面上創造出這些條件?引生痛苦的條件為何?我們要如何終止它們?

  • 本書催促我們,不只是在理智上瞭解我們的相互依存,也要去培養對它的具體覺察。覺察到自己和自然世界、社會世界的連結。
  • 本書中探討的某些內在特質和社會價值,如同理心、知足、自由等,就影響了我們以何種方式去經驗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連結;而如負責、勇敢和悲憫等其他特質,則增長了我們與其相關的道德行為。
  • 我們是完全相互連結的這個事實,也就是指在個人和社會的層次上,自他最終並非分離的。這個基本的洞見對我們所有的關係——與他人、事物、地球、以及我們自己的想法和經驗的關係,會產生影響深遠的結果。它能徹底地重塑我們度過自己人生的情感和社會景觀,並且在這樣的景觀中為我們完全重新定立方向。
  • 在此過程中,我們受激發去重新思考:在個人的層面上,我們到底是誰,而我們又是如何面對這個世界,以及這個世界如何塑造了我們。
  • 超越背景、國籍和文化的工具,讓我們能在相互依存、相互連結的全球社群中一起努力。這是我們賴以存在的必要條件。
  • 大寶法王引用自己的生活作為實際經驗的素材,幫助我們去思考屬於我們具體直接經驗一部分的相互依存。

我們的世界,是有賴相互依存的個體所共同創造的一個真正的全球社會!

我們過去一直、未來也將永遠地透過家庭、社群和共通的人性,相連互依。隨著地球變化,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我們不僅要辨識人類與彼此和地球之間的關係,作為相互依存的個體,我們也要開始積極地共同合作,一起創造一個真正的全球化社會。

噶瑪巴在此一過程中以獨特地位來引領我們。憑藉多年深度密集的佛教訓練和對社會問題的熱切承諾,他教導我們如何從初步的理智的理解,轉變為完全臨場感受的相連體驗。首先是看見,接著感受,最後活在這些連結中,我們可以成為改變社會和道德更有效的媒介。

噶瑪巴告訴我們,從連結中獲得情緒的覺察,如何可以從根本重塑人類。接著,他引導我們採取行動,一步步告訴我們如何改變利用地球資源的方式,以持續改善社會。噶瑪巴以清晰的語言,將消費者文化、孤獨、動物保護和自立等這些看似無關的問題連結起來。在此過程中,他幫助我們超越理論,達成實際而正向的社會和道德改變。

getImage-2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